艺术类高校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0-12-23 04:18屈伸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设计实践建筑设计高校

屈伸

[摘  要]虽然艺术类高校的建筑类设计课程教学体制创立不久,但随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其教育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实时更新。新教改实施后,各科教学模式都得到了很大提高,高校课堂不再是教学的场所,而是创新能力的发源地,对于设计专业的学习要求也从初步了解理论知识转变为强大的实践应用能力。

[关键词]高校  设计实践  建筑设计  课程教改

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从之前“量的积累”发展到当今“质的提升”。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教育改革,已成为全国高校的共性课题,各校互相交流,诚恳学习,都是为了提升高校环艺教育质量、培养合格设计人才、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等共同目标。

研究的意义

中国十大建筑师之一,德高望重的齐康院士曾表示,中国社会建设渐趋稳定,未来建筑教育应该偏向什么方向,是我们思考的难题之一。原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仲教授在2007年国际建筑教育大会发表重要观点:新思想、新观念、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建筑概念变得模糊,全球化概念使城市风貌和建筑特色趋向一致,如何在独立学科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立、发展、完备面向国际的建筑教育体系,探索设计学科发展方向,将变得更有意义。时不我待,随着社会生活结构的变革,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也要科学发展。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以设计类三大核心课程之一的公共建筑設计原理举例,该课程是学生入行的起点,对于学生来说,学好这门课程是提高理论研究水平与创新意识的关键,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与时俱进。目前,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是建筑学专业的基础课,主要涉及建筑专业的理论知识、公建常识,旨在培养本科生分析、掌握建筑设计的初步能力。基于该课程对于学好建筑学专业的重要性,以及建筑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中对于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如何在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教学过程中引入新教学理念,进行课程教改、优化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都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我国艺术类院校设计教学体系采用的是苏联的教学方法,同时受欧美及日本的思潮影响,教育界出现了多种声音,究竟走专业理论方向还是走社会实践方向成为争论的焦点,再加上房地产业在中国的兴盛,使之前的设计原理教育定位和内涵走向了岔路。同时,“00后”的个性化思维又影响了教学方式的变化。总结近些年的设计课程教学经验,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困惑。

1.学时的限制

受80个学时的限制,教师除了讲授理论常识、基础知识、法律法规外,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课程深化,更加无法开展深入钻研和实践教学,而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知识庞杂、重点难点极多,短时间内的强灌输必然会引发新生代学生的认知障碍。另外,课堂教学不能完全割裂于社会,教学要紧跟社会思潮,讲授内容要赶超现实10年以上。这就迫使任课教师除了讲教材重点以外,还需加强学习,改进教学方式,课上课下联动,注重实践教学,以有效弥补教学内容的不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力。

2.讲授内容过于死板

西安美术学院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采用的教材是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张文忠教师编著的《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和彭一刚教师编著的《建筑空间组合论》的再版书。这两本教材是全国建筑学专业推荐教材,其内容包含了公建的总体布局问题、建筑功能应用问题、技术和经济问题、外型处理问题、空间组合问题等。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这两本经典的教材均为上世纪80年代出版,虽然几经修改,但是随着社会高速发展,书中的多处内容受制于当时思想和技术的约束没有跟上时代的进步,更不要提创新和发展了。在知识新思潮接踵而至的今天,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感的课程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迫切需求能体现现代人类精神的教学内容和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任课教师。

3.教学方式需改进

现有艺术类课程教学遵循的是美术类院校通行的苏联教学方法,一课一内容,以课堂讲授加作业练习的模式教授,属于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强调应掌握的知识数量和准确度,却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度与实践度。而学生的理解力和专注度直接决定了其对所学知识能吸收多少,当课程衔接出现偏差后,若是学生上一课丢一课,前后课程内容无法贯通,则其整个学习体系就会缺乏综合性、逻辑性,更无从提创新性、质疑性。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是整个本科课程里实践性较突出的课程,学生受义务教育阶段应试教育被动性的影响,加之社会阅历的匮乏,缺少想象力和实践经验。只有及时更新教学理念,重设教学方法,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相互渗透,深化课堂效果,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才能达到新时代的教育要求。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

2019年,西安美术学院在环境艺术系的教学改革中集全体教师的智慧,重新梳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大纲,通过对大学二年级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方法和手段,确定了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理论基础、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强调建设一流学科的特色精品课程。

1.重构教学内容

课程对公共建筑设计的功能问题、室内外空间组织问题、艺术处理问题和技术经济问题等作了初步归纳和浅显分析,促使学生熟悉和初步掌握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本课程教学既重视理论分析,又重视创作经验的归纳和总结,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知识性。在教学中,应以学生自主思考为核心,使学生在逐步成熟的过程中继续钻研和探索。

(1)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改革。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4个英文单词字母的缩写,它是“以实际项目为结果的教学”的集中体现。CDIO模式展示的是设计教育多年经验的总结,也是适应新时代建筑理论的优秀方法,是培养优秀设计人才的创新改革。将CDIO理念引入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维度。

(2)简化教学内容。首先,拆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的传统内容,按照学生思维重构教学内容,从建筑分类、简化设计方法、流线组织及空间组合、基本常用数据、法律法规五部分讲述实体课程,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具体可分如下六个章节。

第一章节,简化建筑分类,将其重新划分为十大类公共建筑,具体有医疗建筑、文教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体育建筑、交通建筑、展览建筑、演出建筑、纪念建筑、邮电建筑。每一类均举例说明,同时安排学生调研其中两组,撰写调研报告,完成一张A2建筑解析快题,汇总后在课堂上讨论相关知识点及此建筑的优缺点。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可以快速掌握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重点难点知识。

第二章节,简化设计方法。公共建筑设计有一个通行的设计思路:设计任务书、实地调研、同类建筑调研、创意方案、初步设计、“三草”内容、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建造、竣工验收。教师可按照通行流程处理每一个案例,以便让学生快速入门,熟悉设计过程。

第三章节,梳理交通流线组织及空间组合。以交通空间为核心,总结组合规律,在此基础上不断排列组合,再形成新的公共建筑,要求学生熟记设计方法,完成创意设计。

第四章节,简化公共建筑室内空间组织类型。应总结出四种组合方式:走道式空间组合方式;穿套式空间组合形式:串联、放射;以大型空间为主体穿插辅助空间组合形式;大空间分割组合形式。逐一分析各组合方式,使学生掌握现有设计规律,并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第五章節,总结建筑结构类型和基本数据。引导学生熟悉现阶段采用最多的框架、建筑结构、主要建筑材料等,掌握常用的建筑模型。

第六章节,分析地域文化影响,了解地方法律法规。

2.改进教学模式

改革后的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凸显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简化性,更强调理论与实践的高度契合,以综合性的系统论思维为导引,引入新时代的设计思潮,以生态理论、地域文脉论、时代认知论帮助学生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认识设计本质。教师重新梳理课程知识点,将其简化、对比、整理、提炼,并分门别类,以便于单独出题训练;再结合每一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将训练项目整合。这样,学生能不断强化课程知识点的认知度,学习到系统化的设计创作规律。教师借助建筑系统整体框架,打造单元组合体的理论教学体系,使学生在脑海里建立逻辑树,引导其逐步找到每个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以及设计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1)调研和讨论相联系。调研和讨论是快速掌握理论知识点、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方法,将教学方式由“传授式”变为“答疑解惑式”,能不断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好奇心,培养其动手能力和思辨能力。而实地调研和解析能使学生快速掌握课堂讲授的知识点,形成空间感知力,形成立体思维,充分理解所学内容。

(2)注重实践应用。著名建筑大师陈永和曾指出:“真正的建筑教育要在实践中摸索。”公共建筑设计的学习没有其他方法,就是实践、再实践。改革后的课程设置突出了实践学习,提倡多层次、全方位地设计实践教学,强调课程知识点的重温和反复应用,引导学生发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后的变化。

(3)引入喜闻乐见的实例,进行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可运用多种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木头和钢材的燃点PK、安藤忠雄设计的光之教堂、齐康设计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以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其能主动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锻炼。

(4)多媒体软件的运用。在教学中,可引入幻灯片、SU、3D、CAD、PS等软件辅助教学,增加学习的表现方式,同时,还可引入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亲身体验世界十大奇迹的场景再现。借助于网络的时效性,教师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一同寻找世界最新潮的公共建筑,一起分析、讨论,再结合建筑实体研究课程的重点知识,分组制作设计思路模型和最终的实物模型。

(5)解析大师的作品。选择已调研的一所建筑进行结构分析,这是一个逆向思维的过程,反向推理建筑大师从设计构思到建造完成的整个设计流程;再结合当年的设计客观条件,重新进行设计,有助于学生把握设计逻辑、再现设计构思。作业以快题设计和工作推理模型为主,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其增加设计经验。

(6)每周作业公开点评,进行讨论式授课。任课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开展周练习作业的讲评、讨论,通过教师点评、对比分析、共同探讨等活动,带领学生学习分析方法、点评标准,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思考方式,培养其发言、论证、技巧、排版等综合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针对每一位学生的优缺点和个性思维进行一对一辅导,使学生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设计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设计、理解公建、感悟人生。

结  语

每一次教学改革的成果都包含了全体教师的心血,经过多次实践积累,学生在材料学、结构力学、建筑理论、创新概念、团队协作能力方面均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国目前正处在供给侧改革的转型期,设计教育体系要跟上步伐,希望能通过本次教改探索更多、更加深入的教学模式,为我国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段泽民:《CDIO模式下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以〈包装设计〉精品课程为例》,《美术大观》2011年第3期。

[2]顾佩华、沈民奋、李升平 等:《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

[3]温涛:《基于TOPCARES-CDIO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10年第11期。

[4]龚力、杨文:《基于执业能力下的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美术教育研究》2016年第5期,第138页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  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设计实践建筑设计高校
建筑设计的困惑
突破作业重围,激扬生命活力
义乌旅游商品研发双轨制策略及其设计实践
浅析任务教学法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通用设计理念的适老性住宅设计初探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