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倩
【摘 要】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打造诗意课堂,已经成为教师的共同追求,只有这样,才可以体现语文学科的教育特色,彰显语文课程的魅力。对此,在现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媒体技术的应用、朗读活动的创建,以及绘画活动的引入等方式,搭建诗意课堂,让语文学科更具“语文味”。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诗意课堂
在《教育的艺术》这本书中提出,没有诗意的课堂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中也提出要打造诗意课堂,让整体课堂在细节优化中走向高效。而诗意课堂本身是一种强调美学的课堂,在诗意的课堂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氛围的营造,也应当注重教育方式的变革,以便学生形成直观的感受,不断地激发语文知识的兴趣,从而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使学生诗意的思维尽情流淌。
一、使用媒体,创建诗意情境
在语文教材上知识往往以静态、抽象的方式存在,当教师单纯地利用口述的方式为学生介绍语文知识时,学生会因为自身的理解能力较弱,很难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意境。而现代媒体技术的出现,能够有效地转变抽象知识,为学生带来直观的学习体验。所以,在建构诗意的语文课堂中,教师也应当主动地发挥媒体技术的优势,打造诗意情境,烘托课堂上的诗意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实现高效学习。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枫桥夜泊》这首古诗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泊船在苏州城外枫桥的见闻。在讲解古诗时,教师可以先使用视频的方式为学生展示江南风光,让学生透过直观的视听资源对苏州水乡的美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随后,结合古诗当中描写的内容,为学生展示相应的图画,使得学生在将图画和文字进行联系中,直观看到诗人笔下江南水乡秋夜优美的风景,体会诗意美。在学生学习了本首古诗后,教师可以再使用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枫桥夜泊”等乐曲,使得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中的意境。
不难看出,现代媒体技术具有将抽象元素进行直观呈现的优势,在讲解古诗时,教师使用媒体技术打造直观情境,能够有效地烘托课堂上的诗意氛围,让学生在诗意的情境中增强对古诗的理解效果。
二、借助朗读,强化感悟能力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的学习中,学生对文章的感知主要来源于读,可以说,“朗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的重要台阶。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品读和朗读,让学生通过阅读的方式,将文本之中的情感与自己的情感进行关联,从而促进诗意课堂的形成。
比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以朗读的方式感悟诗人的情感,促进诗意课堂的发展。在上课时,教师先请学生对古诗进行朗读,使得学生初步理解古诗中描绘的情境,感受诗人眼中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之后,教师再请学生进行细细品读,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流露在言语之间的情感。同时,教师也要帮助学生划分古诗的节奏,并为学生进行配乐,让学生伴随音乐的起伏进行音调的转变,从而更好地表现出夏雨来去匆匆的精彩瞬间。
基于上述案例可见,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古诗的朗读活动,能够引导学生基于朗读的形式走进古诗的意境之中,促进诗意课堂的落实,使得学生在朗读中品词读句,联景悟境,唤醒他们心灵的诗意。
三、利用绘画,引发诗意联想
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打开思维的界限,从而在放飞思绪中体验到别样的风景。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融入想象元素,能够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使得学生基于想象走进文本之中,基于文本开放自己的思维。因此,教师可以主动地打破学科的界限,引导学生使用绘画的方式来进行想象,使得学生在将抽象的文字与精彩的图画进行联系中,增强学习的效果。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山居秋暝》这首诗的教学来说,教师就可以将绘画活动贯穿在课堂的始终,引发学生的诗意联想。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先请学生对题目进行阅读,引导学生围绕题目当中的“山”“秋”等关键词进行联想,并简单地画出“山居秋暝”的场景。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对本首古诗的诗句进行依次解读,并让学生围绕每句话中描绘的场景进行联想和绘画,使得学生可以将诗中描绘的情感和意境赋予畫笔之中,完成诗意的联想。
可以看出,教师引导学生对古诗当中描绘的内容进行想象和联想,并将想象出的画面以绘画的方式进行呈现,能够助力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基于凝练的语言感受其中的深厚内涵,促进诗意课堂的生成。
总而言之,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是新课改下创建语文课程教学模式的有效方法,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主动地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采用媒体技术和绘画活动等,引导学生感受语文课程的诗意之美,使他们乐学、会学、善学,从而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圆圆.古诗新唱——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吟唱教学策略[J].中国农村教育,2019(32):77.
[2]方嘉忆.以评促学 诗意共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有效性的思考[J].华夏教师,2019(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