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球变暖导致的多国极端天气频发,使我们再度深思与自然相处之道。后工业时代里,人们出于对美好生活的曲解追求而产生了生态非理性现象。生态非理性现象的产生,反映了公民生态意识的惯性忽视。每个人从内心上觉醒生态意识,可以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生态建设。尤其是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大学生,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能够强有力促进下一代生态人的产生。发挥社会意识作用,便于唤起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良知。学校进行生态教育,在于建立大學生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念。学生自身生活低碳,便会自觉加强生态意识。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努力培养,可以助推落实美丽中国的现实搭建。
[关键词]生态文明;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路径
[作者简介]张世英(1996—),女,河南新郑人,郑州轻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 G41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5-00-04[收稿日期] 2020-06-09
一、引言
两百年前,哲学家恩格斯一语成谶。“但是我们不要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P383)全球变暖导致的多地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使我们再次深思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2020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基本要求,现今变化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大学生是完成中华民族复兴梦的主干力量,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是高校教育的重点工作。尤其是国家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明确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同时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2020年2月24日,《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被十三届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从尊崇自然、敬畏自然到征服自然,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在这次疫情中被每个人重新思忖和审视。作为新时代的中坚力量,针对大学生的生态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大学生生态意识的正确培育,是现实社会生活发展需求的反映,反过来又会促进美丽中国的成功建成。坚决保持生态建设,有助于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拥有生机勃勃的发展环境成为可能。
二、后工业时代中国倡导生态文明的背景下,生态非理性现象的频繁产生反映出人们对生态意识的惯性忽视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一直朝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方向而积极奋斗。在生态文明建设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国家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下,生态危机事件为何总是频频出现。这不禁令我们深度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例如欧洲热浪、广西暴雨、非洲干旱、冻土坍塌等。生态危机事件的大规模爆发,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生态非理性现象的日积月累造成的。尤其是人们不自觉产生的异化消费,曾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比如,人们肆意食用野生动物,引起了非典疫情的突然爆发。原本携带多种病毒的动物,正在自然界正常生存着。还有人们使用珍稀动物,严重破坏大自然的生物链。并由此产生的动物吃人现象。可是因为某些人的无知要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便不顾自然规律,使许多动物成为餐桌上的一道菜。因为某些人没有自觉培养、践行生态意识,数以万计的生命就这样匆匆逝去。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被人类假性欲望促成的异化消费进一步恶化了。异化消费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中提到的理论观点,主要是通过分析西方工业社会以获取超额利润而过度生产、虚假宣传一些人们本不需要的商品,从而使人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建立于异化消费之上,最后生成不正确的消费观和生活方式。“这一理想鼓励一切个人把消费活动置于他们日常活动的最核心地位,并同时增强对每种已经达到了的消费水平的不满足的感觉。”[2](P115)人们一切以消费至上,没有限度地满足产生没有限度的消费,如此循环。在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有些人不小心在欲望刺激下的不合理消费正是异化消费的表现。人们要从源头上反省并杜绝社会主义制度下异化消费的现象,才能有效培育良好的生态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演化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代表着我国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已得到满足,可以更高地追求精神、欲望等其他方面的消费。这个时候,工厂生产的大量商品流转在市面上,易使人们在消费时辨明不了所需和所想的商品。随后人们建立在欲望刺激上的“异化消费”中获得短暂的快乐和满足感,导致了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大行其道。“人们当前置身于一个要最大限度地满足需要的社会之中,个人之间有冲突,他们在社会相互关系的纽带上有冲突,在争夺人类以外的自然的世界上有冲突;我们在认识自己的需要时最为缺乏的是评估以上冲突对我们造成伤害的一个一般框架。”[3](P6)混淆了真实需要与虚假需求之间的界限,人们不断地追求最高层次的满足。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急速降温。“正是这一社会实践应该对浪费了的我们这个星球上的资源负责,应该对当前人民的存活依赖于大量使用能源的农业负责……”[2](P115)异化消费带来的社会反映,使人们产生了虚荣心理、猎奇心理等。出于虚荣心理,有许多人天价购买奢侈蛇皮包包、貂皮大衣。一贯认为穿山甲可以入药的刻板印象,人们肆意猎杀、围剿穿山甲。因为“猎奇”心理,部分人群把熊掌、土拨鼠、蛇类搬上餐桌。而经济理性引起的土地破坏,使土地资源迅速大幅缩水。亦如恩格斯所言,土地所有制不仅剥削的是土地资源本身,还剥削了地球上其他生命的维持和发展的权利。[3](P872)人们一时贪心获得的短期利益,即使土地丧失了永久的活力,也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消费的角度上,“人的需要的异化”体现为对商品的过度渴望,以至于“被物所包围”,丧失了对自我价值追寻的本质含义[4](P141)。人对自然的异化需要产生异化消费,过度的异化消费使人意识错乱,从而变为消费的奴仆。正处于思想成熟期的大学生,就更容易被自己的虚假需求所迷惑,陷入异化消费的旋涡中。作为当代中国青年的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大任、担当着时代责任。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商品的产生、消费与生物圈的可再生能力的关系缺乏常识性了解。总是追求奢侈消费带来的虚假快感,使许多并不富裕的大学生走向裸贷、校园贷等非法集资平台。随着新生欲望累积下来的高额利息,又容易使青春美好的大学生走向极端。
这一切皆反映出,现实生活里人们对生态意识的惯性忽视。人们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历程里,对于生态意识的理性自觉的惯性缺失。人类的意识活动以实践为中介,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性作用。[5](P16)正确的意识即生态理性,可以使人和自然结成共同体持续发展。错误的意识即生态非理性,则会使人和自然的关系恶化威胁生存。当代大学生如果没有把生态意识内化于心、外现于行,则可能会影响、阻碍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后工业时代,我们要摆脱“物的依赖性”,建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
三、回顾第二次启蒙生成历程,构建生态意识文明的现实作用在于巩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现今我们关注的灾害不仅隐于日常环境,而且与以往大不相同、甚为棘手。现代科技高度发达带来的危机,却是“由我们自己引入人类世界的。”[6](P147)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以化学杀虫剂为例,唤醒人类重新审视技术革命的两面性。眼看着大自然由生机勃勃变为满目疮痍,以生态意识为主的价值理性观念在人们的心中萌芽生长。处于现实世界中人类生存环境的严峻挑战,生态启蒙被越来越多的人注意、推崇,代替理性成为第二次启蒙。生态启蒙提倡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塑造生态意识文明,可以使生态文明建设下的社会真正达成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从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的过程,即是人们从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到关怀自然的转变,第二次启蒙促使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因为科技创新使现实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理性启蒙成为人类经历的第一次启蒙。17—18世纪时,欧洲资产阶级发起的启蒙运动向人们宣扬“理性崇拜”。此时的“理性”是指反对封建愚昧的观点,理性地看待世界。18—19世纪时,英国率先开始的工业革命创新了生产技术。用纺纱机代替人力,用蒸汽机转化燃料,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掌控在人们的手中。从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到笛卡尔通过实践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人的地位和价值已得到深刻地反映和重新确立,到莱布尼兹的“万物都是人为创造”的 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等都说明了这一点。[7](P205)在人类理性的指导下理解和征服自然科学时代,这是人类主体意识和理性精神的极大表现。人类成为世界的主宰者,利用一切满足自己最实际的利益。后来工具理性被马克思·韦伯定义为,“即人们只被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8](P33),最后采纳比较可以有效达到预想效果的方法的理性为了满足人类自身没有限度的欲望,万物为我所用的工具理性普遍被现代人所认同。至于价值理性,即推断哪些结果是最有意义的或所采用的方法是否“正确的理性”[8](P33),就会被人们忽略。一味发展现代化经济的结果,便使人类和自然呈现两极对立、异化关系的状态。劳动原本造成了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差别,却也是招致大自然报复的根本原因。劳动本身,不但位于现阶段,而且通常情况下它的企图是单单累计利润增加财富,“那么它就是有害的”。[9](P251)不崇敬自然规律的过度砍伐,不在意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肆意围猎,不爱惜资源的随意使用,其实源于人类忽略价值理性的思维。从现代化社会发展到后现代化社会,从工业文明到后工业文明,价值理性使人们深思、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科学至上主义和自然帝国主义,皆极端化地理解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人类生于自然,依赖自然,更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够了就行”,人类终于意识到地球承载力的有限性。
如今的中国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问题,即“人类对自然的不公正对待”。[8](P87)人类过度地占用耕地,使土地资源可利用率和重复利用率大幅降低。化学物质的辐射残留,使附近动物产生变异、人们患癌率增加。工厂特意排出的工业废水,使海洋、河流失去了原本的纯净、生动。主要因为汽车尾气生成的雾霾,让有些城市的蓝天白云成为罕见景观。我们处心积虑地把大自然改造成理想中的样子,可是最后的结果并没有达到一开始的目的。改造自然的过程里,受到反噬的反倒是人类本身。大自然可怕的报复,直接伤害到下一代人的生命安全、生存机会。埃博拉病毒、日本水俣病、猪瘟到如今的新冠肺炎事件,死亡率屡创新高。我们终于渐渐懂得,保护自然才能维持人类的繁衍。大自然孕育了人类,我们生来便是自然的一部分。价值理性臣服于工具理性引起的不良后果,使人类彻底明白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回馈人类。经过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人们逐步走向生态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20年3月31日去往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考察,4月21日去到陕西省茶园示范区视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呼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次疫情过后,两会围绕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提出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制定生物安全法等法律。我国在国际上也屡屡为全球生态做出贡献,比如《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2014—2020年)》《巴黎协定批准文书》这些方案的自觉进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攻坚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可以启发人们承担生态义务。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生态价值观念,而且必须自发地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拥有美丽的自然环境,就可以续航生产力。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对于下一代人的生态意识培养的行为举措,匡助于促成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满足。
四、全方位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意识,使大学生成为新一代生态人养成的强大推动力
“全社会都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新要求,切实增强生态意识,切实加强环境保护,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10](P115-116)面临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和环境恶化的严峻现实,中国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为明智之举。生态意识的培养,理应每个阶层都被普及到,尤其是当代青年团体—大学生。青年一代如同太阳,是所有社会群体中最活跃、最有活力的角色。党和国家一贯注重栽培青年、关心青年、相信青年,把青年当成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体力量。这次抗击疫情时,青年团体勇敢冲锋在前线、始终坚守值班岗位。在国家面临挑战之际,这正是青年团体有理性、有本领、有担当的重要显露。新时代的广大青年团体,则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带头人。大学阶段是青年形成价值观念和明确行为准则的特殊阶段。大学生是社会思想传播的主体力量,能够改变观念走向,对社会各团体具有示范作用。社会要提倡“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10](P115-116)的持续强化,来巩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全方位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意识,使之促成新一代生态人的养成,对于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深远意义。
社会应创新发挥生态道德意识的功能,提醒大学生怀有自然的生态道德良知。道德,往往成为社会领域里的人遵守的行为底线。人与自然之间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行、道德人格及行为规范”[11](P92),即为生态道德。我们发现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同样可以应用于人与自然的相处关系之中。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早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中国智慧。儒家倡导“天人合一”的著名观点,就是要让我们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孔孟之道让我们和万物产生关联,值得细细品味。“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所以一切万物必须尊敬道也珍视德道产生世间万物,德驯养世间万物。世间万物品种多样,环境造就了它们的生长。尊重自然规律才是天下之道德。人类对一切万物的轻慢,是人类是失去生态道德的表现。人与自然产生的矛盾冲突,实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就不得不注重生态道德意识的特殊作用。社会可加大力度,宣传世界水日、世界湿地日、世界森林日、中国植树节、中国环保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等环境保护类的节日活动。社会形成浓厚的生态道德风气,使大学生耳濡目染。社区加强文明社区监督,绿化小区环境。每条街道也可适当增加志愿者服务,让大学生切实体验到自然之美。政府投资开展生态道德体验项目,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政府严格设定标准,增加文明高校的考核难度。政府设置法律制度,增强对践踏环境行为的惩罚力度。生态道德意识以社会作为中介,可以向大学生潜移默化地传播。對大自然的尊重爱护之心,可以被大学生逐渐感应到。
学校强调生态教育,给大学生竖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和经济价值截然相反,生态价值意味着让人们发现自然存在的价值、自然美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0](P9)生态环境保护,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息息相关。关于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教育,显得极为迫切需要。在学校方面,以养成师生的生态素养为目的,因地制宜运用教学方法。适当改善传统的教育方式,可换种方法开展生态价值观教育。学校可以组织生态文明的系统性培训,提高非专业教师的生态文明素质。抓进培养生态意识教育专业教师队伍,而不是仅仅让一些其他专业的代班老师来教育大学生。而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内容之一,学校应注重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跟上时代主题,让大学生学习综合多样的生态知识。
大学生习惯于生活低碳,生态意识会得到自觉加强。大学生需要从自我做起,习惯低碳生活的节奏。低碳生活可以有效保护环境,让大学生为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出力。首先,大学生自觉进行垃圾分类,搞好清洁卫生。旅游时,不在景点乱涂乱画乱扔垃圾。在家时,了解垃圾分类并整理垃圾的类型。其次,大学生应该理性消费,克制非理性因素引起的消费。大学生总是想要引领潮流,做时尚先锋者。在消费时,大学生还容易被攀比心理、求名心理、从众心理面子心理误导。高校可开展关于消费主义的讲座,合理引导大学生的消费意识。家庭也应多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防止大学生沉迷消费。然后,大学生日常出行可搭乘公交车、骑行自行车,少乘坐滴滴等私人汽车。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的雾霾指数均在狂飙。节能减排,可减少雾霾天气的出现。个人坚持确立生态文明观念,则会外化于日常点滴中。总是进行生态文明的行为举措,又会加强自我的生态意识。新时代大学生要提倡循环利用的价值观,习惯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主动参与到各种各样的生态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切实为生态文明建设出谋划策。
以生态伦理滋养万物,以生态意识感知自然,自行遵从环境法治,合理应用科学技术,最终“积极调节自身与自然达到新的和谐发展的状态”。[11](P88-89)社会、学校、个人等多个主体、多种方法、多重思维共同努力下,真正使大学生成为知行合一的生态人。大学生也因此成为新一代生态人的中坚力量,有序推进新一代生态人群体的快速集成。经过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中国,有望培育新一代生态人。
五、结语
吸取损害自然带来的惨痛教训,大学生的生态意识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生态意识虽不是当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现代危机的背后却隐藏着生态危机。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明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内涵。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法律“得以畅行的保证”[11](P88-89),取决于渐渐普及的生态意识。为了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不只局限于制度层次的改善,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方可真正使大学生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植树节活动时,提及“要组织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通过参加植树节活动,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培养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生态意识,学习体验绿色发展理念,造林绿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撸起袖子加油干”。[10](P121)逐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慢慢形成生态文明习惯,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便可加深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理解。践行生态文明制度,方可以生态的可持续性保证经济的可持续性。人类需要爱护自然,完成人与自然的和解。这将造福人类的子孙后代,最后创建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加]威廉·莱斯.满足的限度[M].李永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李惠斌,薛晓源,王治河.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5]徐光春.马克思主义大辞典[M].武汉:崇文书局,2018.
[6][美]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M].马绍博,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
[7]李惠斌,薛晓源,王治河.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8][美]菲利普·克萊顿,贾斯汀·海因泽克.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1]王学俭.生态文明与公民意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Analysis of Cultivation Paths of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in the New Era
ZHANG Shi-ying
(School of Marxism,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post-industrial era, people's wrong pursuit of a better life leads to the phenomenon of ecological irrationality. The emergence of ecological irrationality reflects the inertial neglect of citizens'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Awakening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from the heart, everyone can adhere to and consolidate socialist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Especially for college students who are builders and practitioners of socialism, cultivating their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can strongly promote the generation of the next generation of ecological man. To play the role of social consciousness is conducive to arousing the ecological moral consci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purpose of ecological education in schools is to establish scientific ecological values for college students. Students lead a low-carbon life, so they consciously strengthen ecological awareness. 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effectively from social, school and individual aspects.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cultivation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