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猷华
2020年7月22日是盛夏里一个难得的阴天。上午8点48分,我在重庆南山上的老厂公交站下车,觉得时间还早,便在一家店铺门前的长条凳上坐下。约20分钟后,我等的人来了,他是当过南山镇镇长助理的老潘,非常熟悉南山上的文物古迹。
我们沿着公路向山里走去。拐了几个弯,大约走了五六百米,老潘说从右边路道上去,就是仰天窝。我们顺着小径往上走,山坡上到处是两三层的农家水泥砖墙房。房屋四周是菜地,豇豆、丝瓜藤蔓茂密,海椒、茄子叶绿花黄,几个妇女正在地头劳作。拐过几幢房屋,面前是一幢废弃的石砌楼房,楼房前是一大片平台。老潘介绍,这里以前没有房屋,就是一个大坝子,王朴的母亲金永华经常在坝子边的树下休息。站在这里眺望,视野十分开阔,对面的龙脊山尽收眼底。
寻访王朴烈士足迹
转过这幢已没有房顶的废楼,面前是一块凹地,凹地背后是山峰,两边是隆起的山冈,乡人故名此地为仰天窝。这里杂树丛生,野草茂密。一段歪斜、滿是青苔的石梯上面,蓦然出现一道灰白色的高大门墙。
大门建筑呈八字形,庄严而清冷,耸立在荒草之中,显得突兀。木门不算大,黑森森的,应是原物。门外草丛中,立有一块石碑和两块宣传牌,石碑上刻着“重庆市南岸区文物保护单位 王朴烈士故居 南岸区人民政府 二○一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字样。旁边绛红色铁牌上则是对这座建筑的简略介绍。
大门紧闭而歪斜,显然已损坏,不能进去。我们先从大门右边绕过去查看。拐过高大的门墙,眏入眼帘的是一片杂乱破败。门墙里面的院落除门边一间房屋尚有墙壁外,其余全部倒塌成为台地。台地上,一群鸡围着盛有粮食的盆碗啄食,还有些鸡飞上断墙栖息。
我们回到大门前,再从左边绕过去查看,仍然是断墙残壁,藤蔓疯长。昔日被当地人称为“大房子”的豪华大院,现在已是一片废墟。唯有当年王朴家人栽种的一棵桂花树和一棵麻柳树还在路边挺立,树干嶙峋苍老,枝叶扶疏。
老潘说,七八年前,王朴故居还是完整的,里面住有人家,房屋都在使用。可惜,如今只剩下门墙。
在王朴故居周围徘徊之际,我脑海里浮现出与王朴关系密切的另一处院落。那是莲华中学,距王朴故居约一百里之遥。
那里有三处院落,白塔下水库边的高墙深院被学生们呼为“二院”;偎依着小山峦的院落是“一院”;“三院”则在一两里外的田园中间。我进入这所学校读书时,王朴已牺牲15年,校名也从莲华中学改为四川省江北县第一初级中学(简称初一中)。那时三院已经成为村民房舍,学校在一院左边的石坡上新建有三列平房作为教室,但是音乐课仍在一院进行。
初一中校园十分美丽。一院、二院(教师和学生宿舍区)庄严深邃,院落旁边的两个水库碧波荡漾,石坡上的七层白塔挺拔肃穆,200多米长的操场上闪动着同学们跳跃奔跑的身影,教室区的白墙黑瓦在水池里微微晃动,道路边的芙蓉树落花缤纷,树荫下水池边书声琅琅。
犹记得1989年初冬,江北县(今重庆市渝北区)隆重举办纪念王朴烈士牺牲40周年活动,我应莲华中学校友会永川分会之邀,作为分会代表团成员赴江北县参会。我们先在县城两路镇参加纪念大会和王朴塑像揭幕仪式,然后到静观镇参观王朴母子创办的志达中学旧址,祭扫王朴烈士墓,再折返复兴镇,参观莲华中学(此时该校已恢复原名)及莲华中学革命文物陈列馆(人们习惯称为王朴烈士纪念馆)。
莲华中学革命文物陈列馆设在保存较完好的一院。从石坡上的教室区左边门口出来,经过人工水池,再登上宽阔的十多级石梯,就来到半圆形的月台坝。月台坝围绕着的,是一院的门楼。
一院原是清朝末年重庆官府兴办的逊敏书院,光绪庚辰年(1880年)镌刻的书院名称在石门楣上清晰如初。门口左边墙上挂着“莲华中学革命文物陈列馆”的黑字白底木牌,右边墙上钉有中共重庆市北碚区委、北碚区人民政府颁发的“重庆市北碚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铭牌。
进入大门,穿过平地,几级宽大的台阶上是一个空空的大殿。我们曾经上音乐课的地方,正中摆放着王朴的胸像。大殿里边墙脚立着七八块石碑,上面记载了云山古寺及逊敏书院的兴建史实。门楼及大殿两侧是寺庙厢房改造的教室,我在这里上学时则是学生寝室。大殿背后有一天井,天井三边是围绕大殿的厢房。正对殿堂的那排房屋左边,有小巷通向一个小花园;右边的巷口是后门,后门坡坎上有寺庙的残存殿宇。
革命文物陈列馆就设在与大殿相对的那排房屋里。这一排房间正面是木门、木墙壁及雕花木窗,格外雅致。房间里展陈有王朴母子办学及重庆北区工委的相关文物及文字介绍,文物中有王朴一家的合影,有数期原版的《挺进报》,那是四开毛边纸油印的小报,还有曾在莲华中学任教的四位烈士齐亮、李青林、马秀英、王全彰的事迹介绍……
一幕幕看过去,王朴的革命业绩鲜明地呈现在眼前。
确立马列主义信仰
20世纪初,王朴的父亲王莲舫在南岸经营猪鬃出口生意,家境殷实,在江巴(江北县和巴县)二县置有大量房产和田地。1921年11月27日,王朴在江北县出生。他幼时随父母东渡日本,1927年回国后,就读重庆第一高小,然后在南山文峰塔下的广益中学上初中。
1939年秋,王朴在广益中学高中部就读时,因反对校方推行奴化教育,和一些进步同学质疑校长崇洋媚外言论,引起校长震怒。校长以开除学籍相威胁,王朴等九名同学愤然退学。他随后到重庆复旦中学插班。1941年12月,距高中毕业仅一个月,王朴等因学生食堂以霉变米充上等米、克扣伙食,要求校长清查账目,惩治贪污,不料遭到报复,王朴等人被开除。王朴没有气馁,积极组织退学同学自修,并出资帮助经济困难的同学,后来大家相继考上大学。
王朴在广益中学和复旦大学的同学吴子见(小说《红岩》人物华为的原型之一,《挺进报》编辑),在回忆录中对王朴学生时代的思想作了剖析。他说:“抗战时期,在青年面前摆着两大问题,一个是日寇打进来了,大片国土沦陷,国家民族的出路何在?一个是在民族危急存亡之秋,人生的道路何在?有正义感的爱国青年,都要追求这两大问题的解答。王朴的爱国思想和正义感特别强烈,在这两个问题上追求得特别热切。以他的富裕家境,本来可以好好念书,深造自己的学问,将来在社会上做一个有钱有地位的人。可是,这和他的志趣、抱负和性格以及他所处的时代,都是不相容的。对他命运发生决定性影响的事件,就是找到了共产党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确如吴子见所说,王朴在如饥似渴的求知过程中,逐渐确立了马列主义信仰。
1945年,当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组指示王朴回老家江北县乡下办学,建立党在农村的堡垒时,王朴正在北碚复旦大学新闻系学习。他毅然放弃学业,坚定地到乡下去开辟新的天地。
王朴先是在大树村创办了一所小学,后来按党组织的指示升级为中学。当时北平香山幼儿师范在大树村附近的复兴场逊敏书院办学,抗战勝利后正准备迁回北平。王朴说动母亲变卖田产,买下了幼儿师范的部分校产,在此创办中学。王朴取父亲王莲舫的“莲”字,母亲金永华的“华”字,为学校命名“莲华中学”。
为革命事业甘洒热血
在莲华校友的眼中,王朴身材魁梧,白净的脸上戴着一副眼镜,文静而严肃。他与师生亲密无间,从不板起面孔训人。他喜欢玩桥牌、打乒乓球。打乒乓球时左手握拍,眼睛又深度近视,却是一把好手,与教师同学对垒时赢多输少,常常“坐庄”。
1947年冬,为了接管邻近的静观镇志达中学,以便更好地开展党的活动,王朴经常奔波在复兴与静观之间的山区小路上,一天往返五六十里路,晓行夜宿,从不坐滑竿。他自奉节俭,但对党的事业无比慷慨。他和母亲变卖大量家产,折合黄金近2000两,全部交给党组织,作为川东地下党的活动经费。
他们母子不但常常免去穷苦学生的学费,还出钱资助学生食宿。原永川红旗小学校长孙立霞等多名校友来自穷苦人家,均在王朴母子资助下读完初中,重庆解放后参加了工作,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1948年4月《挺进报》事件发生,重庆地下党组织遭到大破坏,王朴受到牵连被捕。他在狱中坚持斗争,经受住了敌人严刑利诱的考验,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节操。他还思考和总结地下斗争的经验教训,针对刘国定、冉益智、涂孝文等领导干部的叛变带来的严重后果,提出:“不能用理想主义来看待党组织,也不要迷信上级,要有现实主义的观点。不要忘了自己是党组织里的一分子,每个党员都应严格要求自己,坚强作战。只有这样,整个党组织才有保障,才有战斗力。”
1949年10月28日,年仅28岁的王朴和陈然、成善谋等地下党员,被敌人公开枪杀于大坪。
王朴牺牲前,给家人留下遗言,要求母亲继续变卖田产,支援革命;希望妻子化悲痛为力量,给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取名“继志”,以继承革命遗志,长一身硬骨头。
33天后,重庆解放,王朴的革命事迹在社会上广泛传扬。
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