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靖芳
汉学家是给予那些专注于研究中国学问的外国人的称呼,有时候,他们比中国人还了解中国。
19世纪的汉学家青木正儿是一名日本人,但当老舍和前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王冶秋访问日本,看到他所记录的《北京风俗图谱》时,还是不禁感叹了一句,“中国也没有这么全的风俗图谱”。
青木从小受爱好中国文化的父亲影响,在“胡琴、月琴和琵琶的音乐声,还有西皮或二黄的曲调”中成长。百余年前,他游学北京,逗留了一年,只要一有机会就去热闹场所,或是在庙会的小摊上闲逛,或是在僻静的胡同里徜徉,穿行于拥挤的人群里。
清末民初,大量的外国人来到北京使馆区居住,西式的生活习惯和风气逐渐东渐,社会萌生着很多新鲜的气息。冯骥才说,“外国人到中国后,就跟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出国看西方一样,我们看的是西洋景,外国人看的是东洋景,所以就觉得特别新鲜。”
北京的街景在逐渐位移,青木敏锐地察觉到,许多传统、古老而有趣的民俗在逐渐“退位”。他比更多北京人预见到了这些习俗的珍贵性,意识到了将眼前所景记录下来有多重要,于是,他向资助自己游学的东北大学申请了经费,延请民国著名画师刘延年绘制了百余幅风俗图片,是为此书。
他的直觉是对的,那些庙会生活、摆摊叫卖声、戏台武艺等等风俗,都在百年的变迁里慢慢退却,岁时、礼俗、居处、服饰、器用、市井、游乐、伎艺八个部分的书中分类,勾勒出老北京清晰而生动的过去。“种种叫卖之声,有如老生,有如净;有快板,有慢板,收废纸的一声‘换洋取灯儿,有如老旦的哀切,深夜叫卖饽饽的长腔使馋鬼们几欲断肠。”
日本的另一位汉学家内田道夫认为,本来中国的风俗画所剩就不多,明代稍稍繁荣,但留下来的书籍、图录稀少;到了清代,随着文人画的流行,风俗不再受到青睐。因此,从历史资料的角度而言,这本书所承载的内容仍然可以称得上是珍贵的。很多学者认为,在中国,风俗史的研究还应该更深入。
如此来看,《北京风俗图谱》既是一本提供给当代中国人了解过去的有趣之书,也是国内风俗史研究的重要一笔。
[英] 亚当·库哈尔斯基 著
谷晓阳/李曈/王兴伟/王雪萍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0年11月
这是一本新冠疫情研究者撰写的流行病学方法在各领域应用的图书,晓畅好读,启发性强。无论是疾病還是社会现象,传染的前提都是人际网络。从传染的角度去审视和应对各类问题,或许能为我们提供全新的启示。
高原 著
东方出版社
2020年9月
1990年到1999年,是中国摇滚乐的黄金十年,高原作为摇滚这些年的核心见证人和参与者,以摄影师的身份用影像记录下了当时的人和事,日常与炫目,颓废与热血,青春与真挚。
[美] 凯瑟琳·埃班 著
高天羽 译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0年10月
仿制药给穷人以希望,但这个行业的真实状况究竟如何?凯瑟琳·埃班对仿制药覆盖全球的产业链进行了历时十年的调查,揭示了其背后的安全隐患及其给全球公众健康带来的可怕风险。通过采访举报人、调查员、医务人员,梳理美国药监局数千页机密文件中的海量信息,埃班曝光了一个欺诈猖獗、伪造数据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