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中的“惑”与“获”

2020-12-23 09:40冯梦窈
知识文库 2020年22期
关键词:结合律一节课笔者

冯梦窈

为了上好加法结合律这一节公开课,为了了解学生真实的数学思维,在备课时,从教学引入、教学方法、习题讲解这三个方面产生了疑惑并由疑惑寻求对问题解决的策略,从而获取关于教学加法结合律的收获。除此以外,在上课后,从不同层次学生上课、教学过程、听课老师的意见这三方面也产生一定的疑惑,通过与学生、教师的讨论以及自身的研究,对疑惑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以此产生的对加法交换律教学的收获,与各位同行及同学进行分享交流。

在多如繁星般的课题中笔者选择了这一课题,主要是因为笔者的一节公开课《加法结合律》,因此我对这一课题有较深刻的感悟,在教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困惑,同时也得到了很多的收获。谨借此文与各位教师探讨、交流。

1 加法结合律教学的“惑”

1.1 教学引入时的“惑”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就即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头”开得好,就能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能主动想要学习。然而在一开始的教学引入上,就出现了好几种方式,此时我困惑了,为什么同一节课有这么多不同的引入方式?究竟哪种引入方式好呢?又该如何引入呢?

经过多次思考和翻阅材料,我决定用一个故事(朝三暮四想六)来引入,这样既可以很好地联系上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一举三得,就是它了《朝三暮四想六》故事。

故事选定了,又该如何把这个故事运用到课堂中呢?我采用谈话的方式询问小朋友喜不喜欢听故事,来引出这个故事。采用《朝三暮四想六》故事视频的方式,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不浪费时间,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这一惑的解决增加了笔者解决后续问题的信心。

1.2 教学方法的“惑”

引入的问题解决了,那课该如何上呢?笔者整理了如下三种教学方式:

a.由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按照课本上的顺序直接教学;

b.教师让学生根据情景图,自由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再从中挑选两个问题进行教学;

c.教师在b种方式教学基础上,进一步采用观察、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方法教学加法结合律。

选择的方式多了就容易迷惑,每种方法各有利弊,在导师的指导下决定采用方式C,比较有新意。但对此还持有一定的疑惑:采用观察、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方法的确很好,但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够消化得了这样一节自主探索研究的课吗?

1.3 不同层次学生上课后的“惑”

公开课前,我曾在三个班级试上过这一节课,当播放小故事的视频后一个班级的学生过于活跃,教师无法掌控到班级的纪律。有两个班级气氛融洽,学习兴趣浓郁。由此思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们借助像这样没有数学意味,却是学生感兴趣的“题外话”场景的方法,是一把双刃剑,这个“度”还得教师把握。

那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情境的创设能够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支撑?创设情境是授课教师的盲目追风?

1.4 课后对教学过程的“惑”

本节课精心设计了很多数学活动,在课上看似很好的落实了,但实际效果如何却不得而知。

比如说如下[教学片段]

师:仔细观察,你会照样子再找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同桌互相说说(学生照样子说)

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生说教师板书,指导验证等式是否成立

生1:1+2+8=1+(2+8)

生2:3+4+6=3+(4+6)

……

师:那能用两位数、三位数来写出这样的等式吗?

生:68+347+153=68+(347+153)

师:左右两边相等,你算了吗?(追问)

生:没有。

师:你没有计算怎么知道左右两边相等呢?我们举例子是为了要对我们的猜想进行验证的,我们不去计算就不能证明列的等式是成立的。好了,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计算一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吧。

学生一窝蜂举例验证猜想并没有错,但都是在照葫芦画瓢,不去进行计算就判断两边算式相等。这让我怀疑学生们是否真的理解举例的目的?他们真的知道举例的必要性嘛?

1.5 听课教师给予意见后的“惑”

课后,听课教师给我提了三点意见。其中有一点最让我感到困惑(在课堂中组织教学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

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笔者对这位教师的意见是持赞成态度的。但要做到恰到好处的把握课堂的讨论时间这一点是很难的,因为我不可能变成神仙去了解每位学生想到哪了、讨论到哪了?并且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如何能够掌握好小组讨论时间这一点真的令笔者很困惑。

2 加法结合律教学的“获”

2.1 教学引入的“获”

通过创设《朝三暮四想六》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主观上想要去学习新的知识。在教课中也能用有趣的故事開拓思维,不呆板的按照课本进行授课,能把简单的内容教得厚起来。在语言表达方面也收获颇多,这点我感到很欣慰。

2.2 教学方法的“获”

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先通过一个例子组织学生对算式进行观察、思考,初步得出自己的猜想: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然后又举出大量的例子来验证它,最终才得出结论。并且在此强调了这是我们数学学习常用的一种方法。

首先,采用这种方法本身就是一种收获。作为一名新教师,本身的能力会有许许多多的欠缺,通过对课本的分析,以及对多位名师教案的研究,最终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这也使作者懂得,作为一名好的教师,要能够把复杂的内容上的简单易懂,也要能把简单的内容上的有厚度有深度。

其次,在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的过程中,肢体语言也是必不可缺的。从刚开始上课时的僵硬,到现在的自然,我想与这次对本节课的分析、研究、磨合有很大的联系。在此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一名好的小学教师不仅要有基本的教师素养,还应拥有丰富的肢体语言。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是在上一节课,其实还是在表演一节课。

2.3 不同层次学生上课后的“获”

受到之前试上课失败的教训,笔者体会到了教案设计得再好,教师对教案的熟悉度再高,如果无法把握好课堂的纪律,也是在做无用功。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一种让学生快速安静的方法——让学生跟着教师的节奏拍手。

之后作者在其他班级上课时,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来使学生安静的,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在气氛过于活跃的时候使用,也可以用作让学生结束讨论的信号。

除此以外,我们可以在课前教授学生用手势来表示对错,这样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也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够让教师很明确的知道班级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

2.4 听课教师给予意见后的“获”

课后,导师认为我在询问28+17+32和28+32+17这两个式子含义时,应具体地指出每个式子代表的意义,而不是询问这样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四年级学生的思维还不够完善,很有可能对“列式的依据”这样的字眼无法理解,我在备课时高估了学生的能力。作为小学教师,我们的语言一定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能够理解,要用最简单的语言道出知识的精髓。

3 总结加法结合律教学的“惑”与“获”

总之,为了了解学生真实的数学思维,笔者在课前、课中、课后等不同层次产生了疑惑并由疑惑通过与学生、教师的讨论以及自身的研究寻求对问题解决的方式,从而获取关于教学加法结合律的收获。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威尼斯水城分校)

猜你喜欢
结合律一节课笔者
老师,别走……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究本溯源,提高计算能力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对“运算律”单元教学的思考与建构
探究求和问题
巧用乘法结合律简算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