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教材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改进策略研究

2020-12-23 04:39邱志成
考试周刊 2020年95期
关键词:多元一体时空特征唯物史观

摘 要:部编版教材具有唯物史观一以贯之历史事实的阐述、强调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与时俱进地体现国家意志的特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初中历史教学统一使用部编版教材,基于此,教师需要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唯物史观一以贯之历史事实的阐述;强调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与时俱进体现国家意志;把握横纵线,引导学生条理性认识历史;讲述史实时注意时空特征,明确因果联系;借助图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链接古诗古文,实现学科之间彼此助力;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关键词:唯物史观;多元一体;横纵线;时空特征;灵活教学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是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教学应尽的责任。《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在构建学生的历史知识框架、形成学生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了解之外,重在立德树人,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为载体进行教学,可以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

一、 把握部编教材特点,强调主流价值理念

(一)唯物史观一以贯之历史事实的阐述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将唯物史观贯穿教材始终,突出历史学科的时序性和系统性。比如,七年级第四单元把三国两晋南北朝单独作为一个章节,并且给出了三国、西晋、东晋和南朝、北魏和北朝等概念,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维度做了具体分析,使历史的时序性更加清晰,使历史的系统性跃然眼前。无论是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还是横向铺陈,都不是独立的,是相辅相成互为制约的。纵向时序性是历史发展的主线,也是教材组织的主线,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循序展开,横向系统性是历史发展的必须,是教材组织的另一线索,教学需要引导学生系统分析问题。

(二)强调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部编版历史教材强调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历史交融而来的,共同缔造出了广阔的疆域,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承载着共同的历史命运,具有共同的民族利益,必须强化各民族的向心力,维护祖国的安定团结,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是中国梦实现的必要保证。以七年级古代史为例,《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鲜明地体现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尤其是北魏时期北方的民族融合过程。虽然少数民族政权曾经与中央政权分立,然而这只是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矛盾,最终也是归于一统,天下大化。

二、 以教材为载体,优化教学方法

(一)把握横纵线,引导学生条理性认识历史

无论是古代史还是现代史,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部编版历史教材都是围绕时序性和系统性两条线铺开内容。教师需要把握住这两条线,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为学生梳理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都紧紧围绕在这两条线周围,这样就会在学生心中形成清楚的历史框架,从而构建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然后以七年级上册为例:教师以朝代歌起始,引导学生寻找四个单元的历史纵向发展线,先秦时期的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夏商周,然后是封建社会以后的秦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每个朝代又是围绕王朝的兴衰、经济的繁荣与衰退、文化的发展等来横向组织;在学生组织起两条线后,让学生自主探索,将具体的历史事实点放到两条线上,最后统计点的数量;并且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树立学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意识。

(二)讲述史实时注意时空特征,明确因果联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历史事实置于当时的时间和空间中,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形成明确的感知,并且引发学生探究史实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原因的兴趣。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史实,最好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情境画面,形成学生的形象记忆和长久记忆。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为例,首起农民起义是大泽乡起义,具有偶然性,会天大雨道不通,坐而待毙,逃亡亦死,还是举大计奋起一搏?起义最终爆发了。然而却逃不开历史的必然性,秦朝赋税、徭役、兵役繁重,严刑峻法,思想统治严酷,百姓生活水深火热,再加上各诸侯国尚有余威,于是便有了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紧随其后诸侯贵族起义跟随。

三、 以激发兴趣为辅助,达成效果最大化

(一)借助图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主要依托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常生厌烦之心。部编教材增加了大量插图,包括地图、文物图、遗迹图、书画等,图画和文字相结合,给学生鲜活明快的印象。增加插图,是为了与文字内容相互印证,强化文字的说服力;是为了开拓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从教材中可以提取更多的信息,更是为了塑造历史情境,让学生深刻感受历史,构建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从中获取教师想要传达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課《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教师在完成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的教学后,可以利用书中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起点(玉门关)、经过地方、终点(西域),比较一来一回不同的物品输出输入,树立学生丝绸之路的明确印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丝绸之路,明确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往来的大动脉,起到促进东西方贸易往来和经济交流的作用。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和现在的“一带一路”地图比较,在路线上有什么异同,在物品的输出输入上有什么异同?由古及今,延伸教学,可以形成学生的知识迁移,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二)链接古诗古文,实现学科之间彼此助力

以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仅仅是历史教学,缺少与其他学科联通,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失去兴趣不说,也在怀疑历史学科的价值,记忆海量历史知识究竟对发展有什么益处。近些年来,学科联通性日益密切,所有学科看似泾渭分明,其实却亲如一家。所以,历史教学可以利用其他学科内容丰富己身,尤其是语文学科中的古诗古文。古诗古文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描述了不少史实,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联通途径。如此,学生不仅可以从历史教材了解历史,也可以从古诗古文推知个中端倪,更是能够认识到史实评论的主观性,客观史实一成不变,却是百人百种说辞,千人千般评述。而且,将古诗文应用于历史学科教学中,可以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文本与学生的有效交流。

以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为例,教师可以以杜甫《春望》导入,深刻的诗句配上凄凉的音乐,学生心有戚戚。《春望》杜甫写在安史之乱时,因为战争爆发,诗人漂泊流离,居无定所,安史之乱是残酷的,花溅泪,鸟惊心,烽火连着数月,一封家书值万金。安史之乱下的诗人是痛不欲生的,不是生离死别,便是未老先衰,白发满头,稀疏可见,而诗人正是数万万百姓中的一人,诗人的遭遇就是数万万百姓的遭遇。安史之乱时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历史由外向型转向内向型的关键点。古诗文导入和教师引导分析结合,安史之乱便不再是远在天边的历史,而是近在咫尺的战争伤害。

(三)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初中历史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形成专业的学科素养。鉴于历史学科抽象性强、记忆量大的特点,教学效果一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活跃历史课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史实视频,声音动画的直观教学会让学生身临其境,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组织课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道理越辩越明。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远古的传说》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还有哪些传说故事,这些故事是真是假,根据是什么,这些传说说明了什么?”还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举办历史故事会、参观历史博物馆、调查历史遗迹、访问相关人员等,使学生不仅建构了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也升华了自己的历史情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总而言之,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要深刻把握部编版历史教材特点,强调主流价值理念,引导学生注意史实的条理性和因果联系,正确认知史实;采取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比如多媒体教学、活动教学等,生成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内化学生对史实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辩证历史思维和实事求是历史态度。

参考文献:

[1]张雪.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历史教学参考,2019(11):33-35.

[2]蔡苏瑜.应对新变化 培养新素养——以统编新教材八年级下册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9(1):36-38.

[3]张秉生.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的新变化及施教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28):17-18.

作者簡介:

邱志成,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晓沃中学。

猜你喜欢
多元一体时空特征唯物史观
基于数字足迹的自驾车旅游客流时空特征研究
省内流动人口时空特征及其城镇化效应研究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山东省县域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多元一体,和谐发展
多元“玉成”一体
“多元一体”视阈下的文化互动与融合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唯物史观与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