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

2020-12-23 06:54李维仲章小剑
新一代 2020年15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人工智能

李维仲 章小剑

摘 要: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是“智能时代”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内容和途径。目前各高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普遍存在针对性不强、结构不合理、未与本校专业建设基础紧密联系、教学内容更新缓慢、课程资源建设滞后等问题。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以提升全校智能通识教育水平为根本目标,以加强新工科高技能人才实训中心为抓手,以开设智能通识课程为突破点,积极构建和完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机构设置、实训中心建设、课程开设、平台搭建、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为培养“智能时代”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一、引言

通识教育是当前大学生必须接受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涉及领域极为宽泛,它以其跨学科、跨领域的普遍知识为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当前,随着智能技术、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机器人应用、量子通信、新能源技术、生物工程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人类进入“智能时代”。如何适应传统经济向新经济转变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主动调整专业结构、深入新兴前沿学科研究,探索基于现有专业改造升级的新方向、新领域,逐步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已经成了摆在各高等院校面前的重中之中。

目前,高等教育中充满了“专业主义”和“职业主义”的思想,人才培养模式很难适应“智能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智能时代”更多需要的是一种跨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通识教育以其跨界融合优势将在“智能时代”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只有提早布局,加强顶层设计力度,深入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才能有效应对大变革时代的挑战。

二、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现状

近年来,各高校对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重视程度逐年递增,人文艺术类课程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较以往有了质的飞跃。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迫切需要在通识教育领域增加新兴类别,即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但因整体起步较晚,在建设上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针对性强、结构合理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在“智能时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领域相互交叉融合,这对传统专业领域人员在计算机知识和新兴技术领域的深度和广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人工智能领域新技术目前尚在高速发展中,相关设备投入较大,课程建设成本较高,各高校大力扶持并深入开展的积极性不高。导致针对性强、结构合理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极为缺乏。我校是一所以财经类专业为主、立足广东、面向全国招生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此之前,通识课程以人文社科及艺术类为主,因没有相应的引导和激励措施,教师主动开设新技术领域新课的意愿不强烈,课程类别结构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要求。

(二)未与本校专业建设紧密联系,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有力支撑,随着“新商科”、“新工科”、“新文科”等建设要求的提出,各高校在专业、课程建设规划上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人工智能领域新专业申报呈几何倍数增长,课程建设也同步推进,主要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主。但在对校内原有专业的改造升级方面和与智能通识教育课程的有效结合上、在原有通识教育课程融入“智能时代”新技术元素上还不明显,不利于智能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与智能时代、数字经济时代的高速发展不匹配。

(三)教学内容不能紧跟社会发展,更新缓慢,无法满足智能时代高速发展的需求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高校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难以紧跟其发展步伐,其教学内容、实践操作与社会发展匹配度不高。目前各高校信息类通识教育课程主要以信息技术、office办公软件应用、图形处理、计算机网络应用、企业办公自动化、程序设计基础等常规课程为主,部分课程教学内容过时、软件版本老旧、操作技能滞后、编程语言过时等问题频频被学生吐槽,在教学内容的覆盖面和内容的深度、广度上难以和人工智能时代有效接轨。

(四)课程资源建设滞后

课程资源是实现教学数字化和网络共享的基础,是教师拓展教学空间和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保障。优质课程资源能有效拓展师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研究起步相对发达国家较晚,课程资源相对缺乏,能有效用于教学的数字资源也较为分散,同时,该领域具有发展更新极快的特点,各高校急需充分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加快课程资源建设,促进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

(五)师资队伍建设投入不足,激励机制不完善

课程建設质量,取决于学校内涵建设多个方面,而最关键的方面乃是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各大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主要针对专业课教师,在通识教育课程上的重视程度和整体投入都较低。同时,因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又比人文社科类课程偏高,自我培养成本偏高,人才引进难度较大,又缺乏特殊的激励机制,学校人才吸引力比不上企业,造成了目前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师资队伍整体质量不高及一师难求的现状。

三、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为顺应改革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专业与课程转型升级,于2018年开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新工科”、“新商科”、“新文科”调研与实践。两年多来,以提升全校智能通识教育水平为根本目标,以加强新工科高技能人才实训中心为抓手,以开设智能通识课程为突破点,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主要举措如下:

(一)成立智能通识教研室

为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智能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经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在教务处设立智能通识教研室,负责全校学生智能通识课程的开发、开设及讲授;开展智能通识课程教学研究和改革、师资培养;开展智能通识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等工作,为从学校层面推进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两年以来,组建了一直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智能通识课程,并在制度建设上加强了课程建设保障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后续进一步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建设新工科高技能人才实训中心

学校秉承“理论为精、实践为重、技能为先”的办学理念,为充分创建智能通识课程实习见习环境,学校共投入资金2000万元、场地3000余方开展新工科高级能实训中心建设,项目共分3期,涵盖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机器人、智能制造等多个人工智能领域,为智能通识课程提供实习、见习环境,为“新工科”、“新商科”、“新文科”建设提供了实践保障。

(三)新增智能通识教育课程

近两年,教研室开设了一批高质量智能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创新创业基础》、《智能时代的创新思维》、《信息素养》、《信息检索》、《走进人工智能》等课程,并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做到智能通识教育课程三年不断线,并要求智能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至少每学年滚动开设。这样,使智能通识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受益学生达8000人次以上,特别是对一、二年级学生的基础学习和思维拓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四)建设智慧教学综合服务平台

为解决通识课程线下教学受场地、时间的限制,学校共计投入300多万元,建设基于公有云的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智慧教学综合服务平台,能实现课程多平台在线建设、多平台在线教学及全方位的质量监控等任务,可对教学全过程进行高效管理,包括完整记录学生学习历程,解决师生全面的教学互动管理功能,互动,作业,考试,答疑等所有教学环节问题。学生能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移动式自主学习。

(五)开展“金课”建设

为鼓励全校教师积极参与高质量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我校制定了《“金课”认定管理办法》,从“金课”定义、建设要求、申报与认定、课程实施、质量监控、阶段检查与再认定等方面都做了全面的要求,尤其是在课酬激励方面,线下课酬按普通课酬的2倍计算,线上课酬按8元/生计算,均远高于普通课程课酬标准。通过“金课”认定管理办法的制定,对我校通识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和质量的保障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

(一)加强顶层设计,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建设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完全依赖二级学院、系、专业的自发式建设,难以起到好的效果,只有加强顶层设计,做好专业定位,并结合各自专业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制度配套、软硬件环境搭建,才能更好地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开展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二)要走出去,引进来,紧跟社会发展,具有前瞻性和实效性

人工智能通識教育课程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学校环境相对封闭,技术更新相对缓慢,只有鼓励教师积极走出校门、走进企业,才能及时获取前沿动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让人才培养与社会接轨,与时代接轨,才能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强国提供人才保障。

(三)大力开展课程资源平台及课程建设

因人工智能发展迅猛,目前国内高校相关领域普遍存在课程资源总量不足、资源专业化程度不高、使用率不高、缺乏统一的组织和规范,或者优质资源闲置、资源重复建设、共享难、维护难等问题。要高质量的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效解决工学矛盾,就必须大力开展课程资源平台建设,通过课程资源平台加大对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建设高质量课程资源。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保障力度

教之道,师之魂,师资队伍建设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极大,“智能时代”的新技术层出不穷,更新迭代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师资培训无论是从费用还是层次上要求都非常高,师资队伍建设如不通过有效引导和干预,其整体质量难以满足智能时代、数字经济时代的高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层次也会大打折扣。

五、结语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它必将颠覆我们传统的生活、工作。这次新技术革命的深度和广度我们还难以预估,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作为承担人才培养重要使命的高等院校,一定要积极部署和筹备,在做好相关领域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加大加快通识课程的建设力度,使二者深度融合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1).

[2]“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2).

[3]新工科建设指南(“北京指南”)[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4).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人工智能
2019:人工智能
数读人工智能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幕,人工智能!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