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英
摘 要:当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际阅读效果有待提升,教师需要持续研究有效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结合学生的情况和教学条件进行教学。目前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逐渐受到教育者的重视,但存在一定的不足,学生可能缺乏阅读兴趣,而且没有较强的课外阅读能力和技巧。为此本文研究了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和解决策略,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35-004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5.022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有效开展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够解决学生阅读习惯不佳、阅读效率较低和兴趣不足的问题。结合当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利用针对性措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有用信息,并且实现自身阅读能力、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和提升。
一、当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
(一)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不足
受农村环境的影响,有的学生可能难以形成较强的阅读兴趣。一些家长仅仅关注孩子的成绩,而没有为孩子做好榜样或者打好基础,没有为孩子创设积极、宽松的阅读条件。有些家长认为课外阅读属于看闲书,非但没有正确引导,而且还限制了孩子的课外阅读。有的农村小学生还因为课外阅读被家长严厉指责和批评,被认为是偷懒。
(二)阅读数量不足且内容单一
当前一些农村小学生,他们的课外阅读范围仅仅是一些漫画和武侠小说、修仙小说,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没有太大的帮助。他们对于科普读物或者文学名著的认知程度比较低,即使知道一些知识,也是从电视或者电影中了解到的。分析当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可以发现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比例比较少,而且在质量和数量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农村小学生的阅读情况距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实际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三)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中,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受到学校和家庭的影响。在学校,教师比较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着重培养学生做题的能力,重视课堂中的引导和教学。部分学校和教师认识不到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作用,缺乏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措施,或是担心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没有针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深度研究,在评价方法和指导方式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足、阅读习惯不好、阅读数量不足而且缺乏阅读兴趣。学校限制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家庭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一些家长的阅读习惯和文化素养不佳,这样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能力发展。如果家长有文化素养并且喜欢阅读,那么可以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的阅读习惯形成和发展。
二、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指导策略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可以发挥兴趣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明确自己的阅读方向,激发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和愿望,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并且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在心理、性别、性格和年龄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各不相同。教师在推荐阅读内容的时候需要结合学生的差异,把这些差异当作重要的参考依据,因人而异推荐阅读内容。例如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推荐一些符合儿童特点的文学名著,包括《昆虫记》《爱的教育》等。针对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持续提升,可以推薦内容丰富和篇幅较长的书籍,包括《水浒传》《三国演义》或者《西游记》等。也可以是童话类或者人物传记类的书籍。利用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爱好和兴趣,让学生提升接受程度,引导他们循序渐进地进行阅读,使他们产生较强的阅读兴趣,并且重视质量和数量的统一。
(二)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条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阅读室进行阅读,定期在阅览室开展阅读指导课程,让学生了解到进行课外阅读的技巧,并且提升课外阅读指导的临场感,让学生在适宜的环境中阅读,在书籍的海洋中遨游。学校可以分时间段和分年级开放阅览室,并且在阅览室中设置书画,这样可以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也可以在阅读室播放舒缓的音乐,让学生能够放松自己的阅读心情,从而产生对于课外阅读的积极情感,帮助学生沉浸在书籍的海洋中,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环境能够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书籍是自己进步的阶梯,吸引学生利用课外阅读来增长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眼界,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班级中也可以设置班级图书角,学生可以随意借阅书籍并且按时归还。教师可以动员学生将自己喜爱的图书放在图书角,与同学们分享,这样可以解决书源不足的问题。图书角交由班干部管理。在教学中,教师要保障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结合教学进程为学生推荐一些和教材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可以合理降低作业的布置量,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课外阅读时间,从而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阅读积累。
(三)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如果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即便是他们将来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他们仍然可以通过阅读来有效获得知识,获得长远发展。通过这样的长期积累,学生能够满足自己的阅读需求,可以利用书籍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达到课外阅读的目的。
一本好书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同时一本不好的书会产生负面影响,这些书籍可能内容平庸并且思想贫乏,难以启发学生。因此在阅读推荐或者指导时,教师要帮助学生仔细甄别,选择高品质的精神食粮。经典名著都是时间沉淀之后的产物,经过了岁月的考验。一些经典可能篇幅较长,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困难。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多种阅读技巧进行阅读,或者是针对更有价值的内容进行阅读。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让学生提升阅读的效率。
有些学生在阅读时速度比较快,中间没有停顿,这样的阅读往往是走马观花,只是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和情节,但是没有经过阅读思考,没能领会和挖掘文中深藏的内涵,他们的阅读基本没有过脑子,仅仅是消磨时间而已。这样的阅读难以发挥良好的效果,学生也难以从阅读中取得收获,得到提高。在阅读指导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并且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联想和想象,让学生通过思考来消化阅读内容,能够利用形象化语言进行复述和讲解[1]。对于阅读的文章和心得和体会,可以跟自己的家长和朋友分享[2]。教师在阅读指导中可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并且发展自己的阅读习惯[3]。
(四)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第一,精读法。利用精读法,可以剖析、深度研究一些文章,让学生深度阅读,并且分析文章的文采、情节和语言特点等。教师可以提供可供精度阅读的范本,让学生从多方面和角度来阅读和理解文章,并且做好阅读批注,提出阅读问题,和教师或者同学进行分享。第二,略读法。利用略读的方式进行阅读,选择重要的片段或者文字进行精读,这种方法可以提升阅读的针对性。第三,默读法。学生在默读过程中不需要发声,他们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能够快速获得关键信息,并且提升自己的注意力。阅读方法还有很多,利用阅读方法并不是让学生减少思考,而是让学生能够高效阅读,可以为学生节约一定的阅读时间。
(五)融合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
鉴赏能力、理解能力和认读能力是形成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关键要素。组织多种多样的阅读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素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情感,让学生发展自己的语文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课外阅读指导,结合课内教学内容进行拓展,组织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体验和感受,进而写出自己的思考、体验和想法。
在课内阅读教学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相关题材的文章或书籍。例如,在讲解“母亲”主题的文章之后,让学生阅读《爱的教育》,安排交流活动,让学生交流自己对读书的想法。结合课本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续编故事。每周安排一次课外阅读活动课程,让学生分享自己阅读的课外文章,利用讲故事、组织表演或手抄报、小记者采访等模式让学生互动,帮助学生在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融合的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把握自己的阅读方向。
(六)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在课外阅读之后,学生会写出自己的感想和体会,教师则利用这样的机会鼓励学生交流和展示。例如,组织课外阅读交流汇报活动,范围不限形式不限,学生之间相互交換,浏览对方积累的材料,同时组织即兴表演、讲故事和复述等。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谈体会谈心得,可以体会读书的乐趣,在这样的快乐互动中交流和分享,保持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再比如,组织学生构建课外阅读兴趣小组,针对阅读材料进行整理和分类,进而制作项目小报或语文知识卡片。利用这样的途径让学生把自己的课外阅读知识进行分享,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量。在活动中,让学生比比看谁的资料最有意思,谁的资料最齐全。推广一些世界名著和唯美的小短文,让学生学会甄别有益的阅读材料。学生之间分享了阅读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的体会,进而交流了对名著和名人的看法,产生了更强烈的课外阅读想法和需求。
三、结论
综上所述,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让他们可以从阅读中汲取营养,能够获得美的享受和人文精神的陶冶,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并且获得多种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能力发展开展教学,重视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积极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张玉花.加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18):100.
[2]董海滨.谈有效开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20(12):113.
[3]王永梅.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实施策略研究[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8: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