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内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0-12-23 08:36李武军常小伟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0年12期
关键词:周径球囊抗凝

燕 普,李武军,常小伟,蔡 瑜

(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陕西 西安 710077)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又称May-Thurner综合征或Cockett综合征,是指髂动脉压迫其下方经过的髂静脉,导致髂静脉内膜出现增生粘连、狭窄或闭塞等,引起下肢和盆腔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1-2],是继发下肢静脉曲张、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常见原因之一[3-5]。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其中20~40岁女性患者占60%~85%[1]。根据临床表现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可分为无症状型、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型[6],其治疗手段包括保守治疗、开放手术治疗和腔内治疗。保守治疗不能解除髂静脉受压,治疗效果差;开放手术治疗效果较保守治疗效果佳,但其创伤大、风险高、并发症较多[7-8]。随着腔内各种器械的快速发展及介入技术的成熟,腔内治疗在临床逐渐广泛开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已成为主流的治疗方法,也是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仍需进一步探讨,且在治疗时机等方面仍存在不少争议。本研究对行腔内治疗的34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其临床疗效、安全性,并总结应用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行腔内治疗的34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38~77岁,平均(54.7±5.25)岁;均为单侧髂静脉受压狭窄,左侧26例,右侧8例;伴下肢水肿15例,伴足靴区慢性溃疡6例,合并DVT 3例,合并下肢静脉高压5例。纳入标准:①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静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9];②首次患病就诊;③既往未行抗凝治疗;④同意参与随访。排除标准:①年龄小于18岁;②年龄大于80岁或预期生命不足1年;③伴有其他严重疾病或器官功能不全;④凝血功能障碍和不能使用抗凝药物。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所有治疗已提前告知患者及家属,且均已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腔内治疗手术指征[2-4]:①静脉造影发现髂静脉狭窄程度大于50%,并伴有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症状;②狭窄两端静息压力差大于2 mmHg或活动压力差大于3 mmHg;③腔内超声发现髂静脉存在大于50%的狭窄或隔膜;④狭窄的远端大量侧支血管开放。

1.2 治疗方法

常规行下肢顺行造影,若发现单纯性髂静脉狭窄或合并下肢静脉高压,则采用Seldinger技术于患侧股静脉穿刺造影,评估髂静脉狭窄程度,髂静脉狭窄者使用超滑导丝通过髂静脉病变段,选用直径8~20 mm球囊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球囊扩张后造影示髂静脉病变处受压解除、狭窄小于50%,即可结束手术。若造影示髂静脉病变处狭窄大于50%,周围可见明显侧支循环显影,则置入直径12~16 mm的自膨式支架,然后再给予球囊扩张促进支架展开及固定。若发现患者合并DVT[10],则经健侧股静脉于肾静脉水平下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穿刺患侧腘静脉或股静脉成功后置入相应长度的溶栓导管于血栓中,使用尿激酶导管溶栓4~7 d,定期复查造影,见血栓溶解后评估髂静脉狭窄程度,其余同上所述。术后患肢佩戴弹力袜压力治疗,加强溃疡处换药;穿弹力袜3~6个月;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 000 IU/12 h联合桥接华法林抗凝治疗。每月复查凝血功能,口服华法林持续时间不少于6个月,使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维持在2.0~2.5。

1.3 观察指标

手术成功的标准[11-12]:造影显示造影剂回流至髂静脉段通畅,造影剂分布均匀(无充盈缺损),髂静脉受压段残余狭窄小于30%。

观察指标[13-14]:①患肢髂静脉狭窄率(%)=病变处影像学测量值/正常解剖最小值(髂总静脉16 mm、髂外静脉14 mm、股总静脉12 mm)。②大腿周径差(髌骨上缘15 cm)=患肢大腿周径-健肢大腿周径;小腿周径差(髌骨下缘15 cm)=患肢小腿周径-健肢小腿周径。

术后3、6、9、12、18个月随访,每次复查髂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或每6个月复查髂静脉造影,评估髂静脉血管通畅率及有无相关并发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围术期情况

34例患者中6例(17.65%)行单纯球囊扩张术,球囊长度40~80 mm。28例(82.35%)患者行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共置入支架33枚,长度80~120 mm,所有支架均为自膨式金属裸支架;2例(5.88%)患者术后发现支架移位,未能完全覆盖病变段,随后二次手术给予补救性支架置入;1例(2.94%)患者出现穿刺点周围淤血、瘀斑现象,给予延长加压包扎后缓解;所有患者均无术后穿刺点出血、溶栓相关出血及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支架断裂等并发症发生。34例患者术后髂静脉狭窄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患肢与健肢大、小腿周径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手术前后患者髂静脉狭窄率及患肢与健肢周径差比较

2.2 患者术后随访情况

术后3、6、9、12、18个月患者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6.14%、89.95%、87.16%、81.74%、76.23%,见图1。4例(11.76%)行单纯球囊扩张术的患者于术后11~15个月再次出现狭窄,再次行支架置入,症状缓解。6例合并足靴区慢性溃疡的患者术后2~6个月均基本愈合,无复发情况。15例合并下肢水肿患者中,12例术后1~4个月水肿完全缓解,3例术后18个月时仍有轻度水肿。其余9例术后随访未见相关并发症,治疗效果良好。

图1 术后髂静脉血管通畅率

3 讨论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发病主要原因是髂静脉的特殊解剖位置,左髂总静脉主要从右髂总动脉和L5之间穿过,受到长期的机械性压迫和髂动脉的搏动性刺激[3,5,15],故临床上以左髂总静脉受压较常见,左右侧发病比例约为4.7∶1[11]。血管长期受压不仅容易引起血管壁慢性损伤、腔内嵴状物形成、甚至闭塞[16],也容易引起同侧肢体静脉回流受阻、肢体肿胀、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形成等,严重者可发生DVT,甚至危及生命。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靠彩色多普勒超声、静脉造影、CT和MRI,临床上仍以静脉造影作为诊断金标准。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关键是尽早解除髂静脉回流障碍,传统手术方式包括Palma-Dale手术、髂静脉重建术、人工血管旁路移植、髂动脉悬吊固定术等[7],均能有效解除髂静脉受压,但因创伤较大、并发症较多,现逐渐被腔内治疗所取代。

本研究回顾分析了我院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或静脉造影确诊的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单纯行球囊扩张术的患者中术后随访发现有4例再次出现狭窄,再次行支架置入后缓解,提示单纯球囊扩张术治疗效果不及联合支架置入,但也应考虑到支架置入后所带来的一些潜在风险,如支架移位或断裂、继发血栓形成等,因此临床医生应该严格把握各种手术的指征,遵循目前的共识[17-19]:对于髂静脉狭窄率不足50%、扩张过程球囊未见明显受限或轻微受限、扩张后血管回缩小于30%的患者,可仅行单纯球囊扩张术治疗,同时加强随访以及时发现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并适时调整治疗方案。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随访时间的增加,患者术后血管通畅率逐渐下降,其影响因素较多,如口服抗凝药物的种类、时间,随诊及保守治疗方案的依从性等。

本课题组将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诊疗经验总结如下:①需提高临床警惕性,以便发现更多隐匿或无症状的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②腔内治疗较传统治疗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效果佳,但也要考虑腔内介入治疗对静脉瓣膜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20],以及远期效果。联合支架置入治疗效果较单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效果确切,远期效果更好,但术后要求患者口服抗凝药物,增加了出血性疾病发生的风险,应严格遵守治疗共识[2],执行腔内治疗手术指征,不能随意放宽腔内治疗及支架置入指征。③支架置入不适合于未成年、未孕女性患者,因为身体发育或妊娠子宫增大等变化可能引起支架移位或支架受压,进而影响治疗效果。④支架置入的原则为以病变部位为中心,支架完全覆盖病变部位,近端尽量不进入下腔静脉,若病灶临近下腔静脉,支架必须要进入下腔静脉时,控制近端伸入长度在5~10 mm内,尽可能降低支架相关并发症发生率。⑤支架置入术后必须给予严格规律抗凝治疗至少6个月,并定期随访,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和INR,保证髂静脉血管通畅率,降低血栓形成风险,但无需长期抗凝治疗。

综上所述,腔内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安全有效,其中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是较为可靠的治疗方法。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少,随访时间有限,且属于回顾性分析,尚需更多长期、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证实远期效果。

猜你喜欢
周径球囊抗凝
四肢骨折后张力性水疱的处理方法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膝关节容积率与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的关系研究
切割球囊用于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的现状及应用前景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于胃贲门癌手术1例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桃红四物汤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
综合性疼痛护理干预促进乳腺癌患者术后康复的效果探讨
球囊压迫法建立兔双节段脊髓损伤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