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视角分析我国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020-12-23 06:23王海波
河池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入境旅游业区域

王海波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社科系,安徽 淮北 235000)

引言

旅游业发展有助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外汇收入、增进社会就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重要地位。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发布的《2019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为60.06亿人次,比2010年增长185.59%;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427.03%;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5%。2019年旅游经济和旅游业发展成为全国两会的重要议题,旅游业发展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本研究基于空间视角,分析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内部关联,有助于行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优化。

一、问题的提出

(一)国内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旅游业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是学术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在研究内容方面,多数学者以旅游收入作为核心研究指标,针对旅游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量化处理。有学者将旅游行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占比、旅游业从业人员数量在社会劳动生产总人数中的占比等指标进行综合计算,并将其与制造业进行比较,发现旅游业在经济效益、创汇能力、发展稳定性等方面呈现出显著优势,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贡献。有学者以旅游需求作为核心指标,将某地级市的GDP增长率、城乡居民旅游消费支出增长率分别与我国人均GDP、人均国内旅游消费指标进行比较,发现旅游消费呈现出逐年增长趋势,其弹性增长率超出国民消费,并且不同省市的旅游消费增长情况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将空间计量模型作为研究方法,针对不同区域间旅游经济增长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旅游业发达地区的旅游经济增速明显慢于欠发达地区,在旅游经济高增长和低增长地区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

通过梳理学术界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现有研究内容多局限于针对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范围多集中于整个国家或某一地区,忽略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业发达程度的差异性,虽然部分学者有意识地引入空间计量分析方法进行研究,但其研究重点多围绕空间集聚性与空间相关性两个维度展开,未能针对空间效应进行具体分析,这为本选题研究提供了空白点与创新点。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基于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本文选取2010—2019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旅游业及区域经济发展有关数据,从旅游供给视角切入,利用国内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收入两项指标针对我国旅游业在10年间的发展情况进行量化分析,并利用莫兰指数衡量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空间集聚性、空间相关性以及发展演化特征,基于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分区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实现对空间效应的可视化呈现,为不同区域旅游业发展对于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提供直观参考依据。

(三)研究的重要性与价值

旅游业是一种涉及区域间经济、人口、资源往来交换的产业形态,空间效应在描述旅游业发展演变特征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等方面均起到关键作用,通过基于空间视角进行旅游业发展时空格局的解构与经济演变特征的描述,能够确保研究结果具备客观性与可信度。通过引入空间计量模型进行问题研究,能够有效规避传统回归分析产生的计量偏差以及遗漏变量情况,提高模型估计结果的精确度,为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我国旅游业发展特征分析

(一)总量特征

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社会经济水平及国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国内游客及出入境游客持续增长,如表1为我国2010—2019年国内游客人数及出入境游客人数统计。其中,2019年,我国国内游客人数达到60.1亿人次,同比增长8.4%;国内旅游收入57 251亿元,同比增长11.7%;出境游客人数1.69亿人次,同比增长4.5%;入境游客人数1.45亿人次,同比增长2.5%。

表1 2010—2019年国内游客人数及出入境游客人数统计

另外,旅游业对GDP的贡献率不断提升。近10年来我国旅游业收入占GDP比重保持逐年上升趋势,中国旅游业已实现由短缺型旅游向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转变。旅游收入及GDP综合贡献的逐年提升与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观念转变、节假日调整等因素存在密切关联。2010—2019年我国旅游业实现总收入及综合GDP贡献情况如表2所示。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生活品质要求的提升,旅游消费预期将被进一步释放,未来我国旅游业发展仍具备较大空间。

表2 2010—2019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及GDP贡献情况

(二)区域特征

以国内旅游区域特征为例,引入王良健学者的旅游业区及差异分析方案,采用极差系数法分析我国三大区域国内旅游市场发展差异情况。

以极差系数Rt衡量具备2个以上k个区域的特定区域系统区域差异,有Rt=Ntmax-Ntmin,式中,Ntmax表示t时刻旅游发展最高水平,Ntmin表示t时刻旅游业发展最低水平[1]。依照国家统计局给出的标准,将我国大陆地区划分为东部、西部、中部三大区域,分析各区域国内旅游收入差异。发现东部区域比西部区域的旅游收入高出9 745.17亿元,旅游人数多出68 566.93万人次;东部区域比中部区域的旅游收入高出9 342.23亿元,旅游人数多出64 767.78万人次;中部区域比西部区域的旅游收入高出7 393.17亿元,旅游人数多出60 850万人次。以上数据表明,三大区域间旅游市场差异均比较显著,且东西差异最大。

社会经济发展虽然促使国内旅游业整体向阳发展,但各区域因基础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发展政策、地理区域不同,其旅游业发展速度差异明显,东强西弱的特征一直存在。

三、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择

本文采集2010—2019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旅游业及区域经济发展有关数据,其中原始数据均来自我国《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及各省份统计公报等资料。

(二)模型构建

有学者提出区域经济活动受空间因素的显著影响,即某区域的经济发展除受本地区有关因素的影响外,还与相邻区域的因素有关。该观点与经典计量中样本相互独立的条件不符,若采用常规回归分析方式可能会导致较大的结果误差,因此决定引入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空间计量模型将空间相关性融入传统计量模型当中,除提高结果精度,还可有效处理模型变量遗漏的问题。常见空间计量模型包括空间滞后模型、空间杜宾模型、空间误差模型等,参考之前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选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旅游业溢出对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

(三)变量说明

被解释变量为经济发展水平,选取GDP为被解释变量的衡量指标,设2010年为基年,对各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做平减处理。

解释变量为旅游业发展,考虑到国内旅游业与出境游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存在差异,且二者贡献程度不同,因此决定将其划分为国内和入境两部分,分别使用国内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收入作为衡量指标。

表3 变量说明

(四)实证分析

1.空间分布

(1)统计描述

分析旅游业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因篇幅有限,本文以2010年、2013年、2016年和2019年国内十个旅游省份为代表,以3年为一个周期展示国内及入境旅游收入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部分年份部分省份国内及入境旅游收入情况 单位:亿元

在国内旅游收入方面。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2010年、2013年、2016年和2019四个年份跨度内,我国各区域国内旅游收入整体上表现为高聚集、低聚集并存的特点。高聚集区域主要在北京、上海、广东、辽宁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低聚集区域主要在我国东北和西部地区。对比不同区域国内旅游收入情况,发现经济相对发达区域会带动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如京津冀都市经济圈。因此,国内旅游收入的高聚集效应会对邻近区域产生积极影响。另外,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的国内旅游收入均保持在较高水平,除带动自身经济发展,也存在对外辐射作用。

在入境旅游收入方面。入境旅游收入表现出的集聚特征与国内有明显差异,其分散程度较大,各邻近区域间的影响作用也不明显。研究期限内,我国入境旅游收入较高的区域非常有限,主要是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区,其他区域入境旅游收入多保持在较低水平。主要是由于我国入境旅游业发展刚刚起步,现有旅游业务还无法大批量吸引国外游客,此外,区域间经济发展相对独立、缺少合作交流也是一大原因。

(2)空间相关性

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判断是否存在空间效应,若存在,将其纳入到模型当中;若不存在,采用常规方式进行分析即可。空间相关性多使用莫兰指数进行衡量,引入地理距离矩阵和邻近矩阵分析空间单元间的邻近关系。

使用STATA14.0软件测算在2010年、2013年、2016年和2019年四个年份跨度内我国31个省份实际GDP、国内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收入的莫兰指数(如表5所示)。其中,实际GDP的莫兰指数达到1%的显著性水平,研究期限内总体保持稳定,说明我国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3]。国内旅游收入的莫兰指数也达到1%的显著性水平,且其空间相关系数呈稳定的下降趋势。部分年份入境旅游收入的莫兰指数未达到1%的相关性水平,且年份越靠前,该现象越明显,主要是由于入境旅游发展初期,国外游客对国内旅游景点的了解较少,集中的是一些热门景点,而这些热门景点所在区域间并不相邻,因此出现空间不相关的问题。随着入境旅游业的发展,各地区间资源共享及交流合作项目增加,各景点知名度逐渐提高,使得入境旅游业表现出空间集聚的特征。

表5 人均实际GDP、国内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收入的莫兰指数测算结果

整体来看,2010—2019年国内各省份的旅游收入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旅游发展水平相近的省份在空间上出现集聚现象,集聚现象逐年增强,说明在研究旅游业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时应充分考虑地理区位因素与空间效应,同时各地区旅游业的知名度也将影响到入境旅游的空间集聚性,因此在后续编制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策略时需重点考量上述影响因素,确保相关对策与建议的切实可行。

(3)成果总结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各省份旅游业发展空间相关性显著,且国内旅游收入与入境旅游收入的空间分布及聚集特征差异明显。其中,国内旅游收入的集聚类型为高-高和低-低,随时间推移,各区域间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差异逐渐缩小,空间极化程度被逐渐削弱。而入境旅游收入的集聚类型为低值集聚,说明国内旅游业仍存在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足的问题。

2.影响规律

引入极大似然法,选取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四个单元做回归分析,以找出国内及入境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规律。

(1)国内旅游

表6为国内旅游估计结果。

表6 国内旅游估计结果

国内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关系中,各项空间自相关系数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以上,可判断各省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也就是说国内旅游经济增长可对邻近区域的国内旅游经济增长发挥带动作用。LnDtd为正,说明国内旅游业对各区域的经济增长均可发挥带动作用。

对比估计系数,中部地区系数最大且显著性水平最高,其他地区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该现象的原因可能为,国内旅游业发展对基础设施及相关产业成熟度的依赖度较大。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因此国内旅游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而东部地区虽然有着更优的发展基础,但国内旅游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要受到高人力资源成本及旅游项目开发成本的限制[4]。

WLnDtd系数为正且显著性水平较高,证明各省国内旅游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即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受本区域和邻近区域国内旅游收入的影响。

再观察控制变量情况,各地区的LnK、WLanK均为正,说明资本存量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且存在正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中物质资源为最基本的发展要素,对于旅游业来说,资本存量也可用于衡量企业发展规模及经营状况,影响企业发展内核动力的高低。除中部地区,其他地区的Urb、Wurb均为正,证明城市发展水平也可促进区域及邻近地区的经济发展。除西部地区外,L为负,但在加入空间效应后系数为正,说明人力资本也存在正向溢出效应。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人力资本作为一项高流动性的经济发展要素,想要发挥其经济发展促进作用,需培养成熟的人力资源市场,积累更多的劳动力要素,同时进行技术创新。

(2)入境旅游

入境旅游与经济发展影响关系中,空间自由相关系数也为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入境旅游对区域经济发展也存在正的空间溢出效应。

各地区LnItd系数均为正,但西部地区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可判断入境旅游业对经济发展存在促进作用。对比系数大小,东部地区的系数最高,其次为中部和西部地区,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基础条件较优,相关产业发展成熟,且在地理区位及资源禀赋上均占明显优势[5]。随着国家中部发展战略落实,中部地区入境旅游发展条件也得到明显改善。而西部地区因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交通及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缺少入境游市场竞争优势。

在WLbItd系数上,中部和西部地区为正,东部地区为负,其原因可能为东部地区发达程度较高,对入境游客更具吸引力,但各省市之间的竞争也更为激烈,邻近区域入境旅游的发展势必会给本区域带来竞争压力,进而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负面效应。另外,随着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提升,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备受青睐,境外游客也会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至历史、自然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

资本存量及对外开放程度系数均为正,说明资本存量及对外开放程度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五)研究结论

总而言之,各省份旅游业发展均对区域经济增长发挥正向带动作用,且区域间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即发达地区会带动临近区域的发展。在国内游模块,不同区域间国内旅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系数及显著性存在明显差异,最大系数出现在中部地区。在入境游模块,东部地区的弹性系数最高,主要受区域发展基础的影响,但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会给东部地区旅游业发展带来更大的压力。

四、旅游业发展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

(一)提高行业扶持力度

强化旅游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提高行业扶持力度,以充分发挥旅游业发展在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作用。现阶段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模式也逐渐从原来的粗放式转化为集约型。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典型代表,在平衡资源供需矛盾、缓解生态压力方面作用效果突出,通过提高扶持力度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推动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过渡。

(二)重视本土资源开发

对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设施条件欠缺的区域,应深入分析本地区在旅游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同时客观认识自身与发达地区间存在的差异,着重开发具备的区域特征,通过利用人文、历史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提高本地区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例如,我国目前已有大量依托于区域原有特色而开发的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区等旅游项目,通过资源优势开发,创造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同时向社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6]。对于东部地区来说,其地理区位优势突出,行业发展基础条件较优,应着重于吸引境外旅游市场,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旅游产品。西部地区虽然在设施条件上有所欠缺,但其地方性历史、人文色彩突出,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应融入区域特色,打造差异化的旅游产品,以吸引国内外游客。

(三)优化行业政策制定

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策法规体系的扶持和约束,为更充分发挥旅游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应充分突出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特点。例如,基于旅游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间的空间依赖性,逐渐打破区域壁垒,促进跨区域资源共享和交流合作,同时整合政府部门及社会单元的资源优势,提高旅游资源流动性,实现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最优配置。通过资源共享及区域壁垒消除,使得邻近区域之间能够共享旅游市场客源,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以逐渐扩大旅游市场辐射范围。

五、结语

通过分析验证,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国内及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虽不同,但均有助于区域及邻近区域的经济发展。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完善有关政策体系,并加紧旅游业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逐渐丰富我国旅游产品市场,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入境旅游业区域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分割区域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警查證截獲非法再入境男
区域发展篇
政府间合作与区域旅游业发展——以构建辽西区域旅游业为例分析
非法入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