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舒颜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临沂 276000)
瘢痕妊娠是指孕囊、受精卵或胚胎在子宫下段着床[1],着床部位位于剖宫产的术后瘢痕上,呈现异位妊娠的情况。瘢痕妊娠容易出现早产儿,严重者会导致患者出现大出血或子宫破裂的情况,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检查手段及早对此进行诊断和预防,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早期超声表现,为其诊断提供帮助。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本校附院收治的29例瘢痕妊娠患者,年龄25~40岁,平均(31.4±3.7)岁。所有患者均有剖宫产史,均经手术结果证实。临床表现:停经29例(100%),伴阴道不规则出血26例(89.6%),伴腹痛18例(62.0%)。
1.2方法 患者均采用了经阴道超声与经腹部超声两种检查方式。经腹部超声:使用3.5MHz的探头,患者取平卧位,保持膀胱充盈,对患者的腹部进行探测,观察患者的子宫及盆腔情况,了解盆腔中是否存在异常包块,或者存在子宫下段回声,搜集患者是否存在瘢痕妊娠的数据。同时,要对异常包块的位置、大小、状态等信息进行搜集。经阴道超声:使用6.5MHz的探头,患者取截石位,清空膀胱积液,在探头上安装安全套后,将探头塞入患者的阴道当中,观察妊娠物的着床情况,对着床位置和子宫肌层厚度进行测量,并着重观察患者妊娠物周边的肌层以及发病部位的血流状态。
2.1超声表现 29例患者中,孕囊型21例(72.41%):孕囊附着于宫腔下段,与子宫肌层分界不明显,孕囊内可见胎芽及卵黄囊,CDFI示:子宫前壁肌层下段有较丰富血流信号;包块型8例(27.59%):子宫肌层下段前壁瘢痕处可见混合回声包块,肌层明显变薄或呈不连续状,子宫下段常见不规则隆起,CDFI示:包块周围常见较丰富血流信号。
2.2妊娠结局 21例孕囊型以局部或全身用药后行清宫术或经腹腔镜行病灶切除术,术中出血量为(54.37±26.84)ml,其中20例预后良好(占95.24%),1例术后血HCG下降不满意(占4.76%);8例包块型根据包块大小及血流灌注状况,采用经皮子宫动脉栓塞,增大包块周围血流阻力,降低包块周围血流速度,动脉灌注后在超声引导下进行清宫术,术中出血量为(130.82±84.36)ml,其中7例预后良好(占87.5%),1例术后血HCG下降不满意(占12.5%)。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妊娠属于一种少见的异位妊娠状态[2],可能引发产后大出血甚至子宫破裂,容易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在剖宫产产妇再次妊娠时,需要做好相关的检查工作,为临床处置提供支持。
超声具有方向性好,穿透力强的特点,在检查中可以发射弱超声波照射到患者体内,并将反射波生成图像,为诊断提供依据。在瘢痕妊娠的早期诊断中,使用超声检查能够发现子宫腔内是否存在孕囊,并生成子宫内的包块具体情况,并生成血流的即时图像[3];超声检查还可以对患者的剖宫产切口进行精确定位和仔细观察,直观了解患者妊娠物的着床情况,并评估其与妊娠切口间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孕囊型患者占72.41%,包块型占27.59%。提示超声检查可将患者的症状进行分类,据此临床可采取合适的方式展开治疗,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
总之,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诊断中,超声检查能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