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双双,张伟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 哈尔滨;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一科,黑龙江 哈尔滨)
小儿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1]。四时均可发病,以夏秋多见,不同时节患病时的症候表现也有所不同。泄泻是我国儿童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在婴幼儿中发病率最高。泄泻大多预后良好;但有些泄泻或伴气阴两伤等重症则预后不良,更有甚者阴竭阳脱;如若久泻缠绵难愈,易传变为慢惊风或疳症。目前西医多应用补充体液、抗生素、微生态制剂等方法治疗泄泻[2]。具有疗程长,效果不佳,预后不好等缺点。在古籍中本证属“飧泄”、“溏泄”、“濡泻”等范畴。《内经》云泄泻发病与风雨寒暑、凊湿喜怒、饮食居处等因素有关,病变位于脾胃、大小肠。《景岳全书·杂病漠》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足以说明脾胃的重要性。《幼幼集成·泄泻证治》中也提到“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多运用辨证论治,有自己独特的治疗特点,祛邪而又能扶正,防止病情传变,可谓上工治未病,能极大的缓解患者的痛苦。本文主要分析了泄泻的病因病机,内治法,外治法及联合治疗。
中医认为小儿泄泻的病机关键在脾与湿,病变多责之于脾常不足,而李中梓阐述的“无湿不成泻”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的“湿盛则濡泻”之说皆说明了湿是泄泻的病理因素,故脾虚与湿盛多相伴相因,无论是脾虚生湿或湿盛遏脾,皆能导致脾胃升降失司,脾清难升,胃浊不降,水谷壅滞,清浊合而下降,泄泻乃成。脾主长夏,长夏多湿,泄泻亦以夏秋多见,《金匮真言论》云“长夏善病洞泻寒中”。明代世医万全对泄泻病因病机的论述在《幼科发挥》有“湿成五泻者,有内因者,有外因者。”[3]内因者为脾虚胃弱,饮食难化,脾虚则无以运化,胃弱不能腐熟,湿从中生,沥沥于下,而成泄泻;外因者责于小儿形体娇嫩,脏气未充,易为外邪而袭,卫外不固,外感风寒暑热之邪,与湿相搏,损脾碍胃,而致泄泻。
历代医家运用中药内服法治疗小儿泄泻时,辩证论治是治疗时必不可少的,医生常会依据不同的证型在经方或自拟方的基础上进行化裁,以达到提高疗效、缩短疗程的目的。李乃庚[4]教授通过辩证施治运用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虚寒泻、三石汤加减治疗暑热泻、真人养脏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泻,临床上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张炜教授[5]提出从肾论治小儿泄泻,确立了“养阴利水”“温阳利水”“温养肾气”为主的治疗法则,用猪苓汤、黄元御下气汤,加煅牡蛎、醋鳖甲,治疗205例秋季腹泻患儿,结果3d内治愈率达80%,总有效率为94.46%。胡根彪[6]自拟运脾化湿祛风方(括麸炒苍术 6~9g、防风 3~6g、广藿香 3~6g、葛根 3~6g、茯苓 6~9g、泽泻3~6g、炮姜 1g、砂仁 2~3g、广木香 2~3g、神曲 6~9g、陈皮 3~6g、甘草3~4g)治疗100例患儿,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运脾化湿祛风方,对照组加蒙脱石散,结果显示运用运脾化湿祛风方能缩短病程,提高疗效,其总有效率达92%。张彦芳[7]选择了《太平惠民和剂方》中的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泄泻60例,治疗组是在常规治疗外再服用中药,并根据不同的证型对其进行加减化裁,湿重用藿香、佩兰等,食欲不振则加麦芽、山楂等,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益生菌,结论显示服用中药的患儿有效率远高于服用益生菌的患儿组。汪受传[8]认为小儿慢性泄泻应以脾为重,在临床上自创温振脾阳、消食运脾、理气运脾等八法,灵活施治,多有效验。王熙国[9]同样以健运脾胃为基础,选择以加味胃苓汤(苍术、陈皮、厚朴、肉桂、白术等)作为主方随症治疗小儿泄泻,疗效确切。舒兰教授[10]认为小儿泄泻以健脾和化湿为重,自拟健脾化湿方,由苍术、藿香、茯苓、葛根、木香等组成,根据患儿的症候不同加减化裁,在治疗寒热夹杂证、外感风寒证及脾虚证时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秦海金[11]观察自拟固肠止泻汤治疗120例小儿慢性泄泻患儿的疗效,结论得出服用固肠止泻汤的治疗组和服用洛酸梭菌活菌散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和61.67%。翁泽林[12]在运用苍苓汤(苍术5g,猪苓6g,厚朴5g,火炭母8g,茯苓6g,陈皮3g等)治疗122例泄泻患儿的观察中,方中苍术、茯苓两味药功在健脾祛湿,治疗组在对照组(蒙脱石散口服)的基础上予苍苓汤辨证加减治疗,治疗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颜姝[13]认为泄泻在脾胃二经,法不离温、清、消、补,选取130例泄泻患儿,对其辨证运用止泻运脾汤加减进行治疗,结果显示痊愈113例,占86.92%;总有效率为98.46%。王茂源[14]治疗小儿泄泻则采用了健脾丸加减,以健脾消食,和胃理气为原则,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值得临床广泛运用。
中药饮片治疗小儿泄泻疗效确切,但因为中药具有携带不易、煎煮麻烦、多含异味等限制,有时不被患儿接受,而贴敷、推拿等外治法也越来越被大众所需求。李雁[15]等采取中药脐贴来观察治疗小儿泄泻时,主要方法以脐贴(丁香、吴茱萸、肉桂、白术、茯苓、醋加调成糊状)贴敷于小儿的神阙穴,每天5h。结果显示运用中药脐贴疗法治疗的患儿疗效优于服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的患儿,其总有效率分别为95.7%和84.3%。白莹占[16]认为大多数泄泻病都以脾虚为主,选取了45例脾虚型泄泻患儿进行温中健脾类推拿治疗,结果23例患儿痊愈,证明其推拿治疗确能帮助治疗泄泻患儿。郭玲娟[17]观察止泻1号贴(白术、黄连、木香、公丁香与三七)敷神阙穴治疗小儿湿热泻时,予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中药穴位贴敷,结果显示止泻1号贴疗效确切,可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唐雨兰[18]在观察捏脊疗法对泄泻患儿的临床治疗时,主要通过测定患儿的尿D-木糖排泄率和脾虚症状的减轻程度来判定疗效,结果证明捏脊疗法确能升高尿D-木糖排泄率,改善患儿的脾虚症状,有助于泄泻的治疗。钟凤鸣[19]在观察中药敷脐辅助治疗泄泻的临床研究中,共选取了96例泄泻患儿,治疗组与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再予治疗组温中止泻贴敷脐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患儿的泄泻症状恢复正常的时间明显缩短,治疗组的效果显著,温中止泻贴可适用于临床。
在临床治疗泄泻时,有时用单一的内服或外治可能结果并不理想,有些医疗工作者则采用了联合治疗,许多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何晶晶[20]运用推拿结合何氏止泻散贴敷神阙穴治疗125例患儿,其中治愈108例,治愈率为86.4%。宋东坡[21]等运用中药贴敷联合超短波治疗小儿泄泻,选取了176例患儿,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超短波治疗,结果显示中药贴敷联合超短波治疗小儿泄泻疗效确切。陈丽冰[22]观察80例泄泻患儿,在中医辨证施护的基础上联合脐穴贴敷来治疗泄泻患儿,结果显示脐穴贴敷能帮助患儿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取得较好的疗效。黄迎春[23]采用中药灌肠配合小儿推拿治疗60例脾虚型泄泻患儿,观察组用中药灌肠配合小儿推拿治疗,对照组采取西药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对症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广泛运用。
泄泻虽以脾为主为多,但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有五脏之气,故有时也需从他脏论治。肝脾关系十分密切,肝主疏泄,喜条达,脾得肝木之性方能运化,《临证指南医案》云“木能舒土而脾滞以行”,《丹溪心法》中的痛泻要方泻肝补脾,使肝脾调和,痛泻俱止。泄泻亦与肾相关,肾阴肾阳乃先天之本,泄泻日久,伤及肾阳,易成五更泻,四神丸全方取温肾暖脾、涩肠止泻之功。泄泻与大肠的关系最密切,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病及脾,伤及脾阳,终成泄泻。藿香正气散辛温散寒,芳香化湿,和胃止泻。从心脾来说,心为火脏能温煦脾土,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经热移小肠,传化失司,易成泄泻。导赤散甘寒苦润,清心泻火,取养阴利水之效。因此泄泻之病万不可只拘泥于脾脏,更应追本溯源,辩证求因,方能成效。经过各代医家的不断总结与实践,祖国医学在治疗小儿泄泻病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更有广大儿科工作者前赴后继的研究和观察,但因为大多数小儿对于中药内服有抗拒心理,对中医外治法又没有很好的医从性,极大的影响了治疗的效果,对此至今很多临床大夫都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其实不管是内服还是外用,只要能有确切疗效,减轻患者的痛苦,我们都应该去尝试。儿科又称“哑科”,望闻问切中“惟以望为主”,因此作为儿科工作者更应该谨慎小心,不断继承、总结和思考,以期能够找到更有效,更安全,更实用的临床治疗思维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