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昌华,陈玉芳,张晓华,陆欢欢,肖 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肾病内科,上海 201700)
肾内科属于具有十分突出专业性的学科之一,疾病类型十分多样,临床症状十分繁杂[1]。肾内科病人发病机制复杂抽象,临床表现涉及范围较广,专业性要求高,学员理解程度有限,降低了学员知识掌握度,从而无法达到理论、实践相统一。临床护理见习教学是见习学员把实践、理论间融合的关键渠道,还是促进知识朝能力转换的关键阶段,对见习学员进行科学且高效的带教十分关键[2]。本文为了深入探究PBL教学法在肾内科临床护理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选取了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我院肾内科接受临床护理见习教学的32名见习学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如下:
研究样本从本院肾内科的见习学员中选取,共32名,研究时间介于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之间,按照随机化原则分成两组,各16例。对照组性别:男学员、女学员依次是4名、12名;年龄主要分布于22岁-25岁之间,平均(23.9±2.1)岁。观察组性别:男学员、女学员依次是5例、11例;年龄主要分布于21岁-26岁之间,平均(22.8±2.9)岁。将2组学员的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可知,其组间不具备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下一步分析研究。
对照组施予传统的带教方法,包括每天临床工作,每周开展一次专科技能操作演示,每周开展一次专题讲座,教师注重知识点的传输。
观察组则施予PBL教学法:(1)带教教师在入科以前的2d中,解释病区条件、体制规定等。初步掌握这一病区中十分普遍的疾病特征与其护理规定。(2)依据带教有关的内容选取十分典型的病例,每个星期设定某一主题,比如,带教教师给予腹膜透析、血液透析有关的护理规定、疾病特征等方面的问题。带教教师每个星期的星期一选出1-2个十分典型的病例,依据肾内科中的实习规划,给予相应的问题。比如,对于血液透析病,给予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借助动、静脉内瘘穿刺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1例乙肝阳性借助血液透析进行治疗的患者等。所有病例与带教教师所给予的问题都在星期一分发给见习学员。见习学员可以在每日早间进行查房、跟着带教教师开展护理期间更为重视这些病例的各项情况。(3)由组长引导见习学员依据带教教师所给予的问题,对相应的材料进行搜集与整理。见习学员也可以依据平日在进行护理期间所发生的问题,给予自己的提议,并告诉带教教师。见习学员在每个星期的一、二、四15:00-17:00间自主进行分析与研究。(4)带教教师在每个星期的三、五14:00引导两组见习学员一同进行分析与研究,激励见习学员敢于加入,答复问题,并给予质疑。两组见习学员可以彼此进行提问,以找出更多的问题。最后,带教教师依据见习学员所答复的情况进行引导与改正[3]。
采用科室见习教学自拟试卷对2组学员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共包括理论成绩与操作成绩2项,分值总分为100分。
通过SPSS19.0比较,数据以(±s)的形式呈现,并进行t检验,当分析对比后其结果P值低于0.05时则说明两组数据间的差异具备统计学价值。
对照组学员的平均理论成绩为(79.8±9.5)分,操作成绩为(75.6±9.2)分;观察组学员的平均理论成绩为(88.5±7.3)分,操作成绩为(85.2±6.9)分。经比较,观察组学员的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以上指标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提示具备显著差异(P<0.05)。
临床护理见习教学工作是医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多数医疗单位均采用常规的带教方法对见习生进行临床带教,整个带教过程较为枯燥和刻板,难以激发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其临床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4]。近年来,PBL教学法被广泛运用于临床护理见习教学中,其教学内容的核心是学生,教师仅是辅助,在借助小组合作的模式后,逐渐提升学生找出并处理问题的各项能力。PBL可以全方位地激起学生的主动性与兴趣,提升学生在具体进行工作期间运用临床知识的能力,清除了传统带教方法中分离了基础医学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缺陷,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与精神以及临床交流能力,保障了教学效果与其质量。
综上所述,将PBL教学法运用于肾内科临床护理见习教学中,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