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美香 刘英
(1 江西中医药大学2017 级硕士研究生 南昌330004;2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 南昌330006)
手足口病是由于感受手足口病时邪而引起的发疹性传染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大多数患儿临床症状较为轻微,以发热和手足肌肤、口腔黏膜疱疹为特征,但少数患儿可出现脑炎、急性弛缓性瘫痪、神经源性肺水肿及循环衰竭等,个别重症者病情发展迅速,亦可导致死亡[1]。此病于1959 年在英国流行时被首次命名为手足口病,我国自20 世纪80 年代才开始逐渐出现该病的相关报道[2],故中医古籍中未有专门记载。根据手足口病患者的症状和特征,大多数医家将手足口病归于中医学“温病、时疫”范畴。作为小儿常见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之一,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节多见,好发于学龄前儿童,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病若治疗及时得当,一般预后良好,反之可危及患儿生命。现将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及预防调护进行综述:
西医认为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中医各医家虽尚未统一该病的病因病机,但基本观点均为外感手足口病时邪疫毒,内伤湿热,肺气失宣,转为内火,湿热内蕴,内外搏结,熏蒸于外[3]。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为湿热当令之时,而小儿为纯阳之体,内热偏盛,湿热疫毒侵入,首先袭肺,肺气失宣,卫阳被遏,则症见发热、咳嗽;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则症见纳差、呕吐。邪毒内郁,熏蒸肌表,则症见手足肌肤、口咽部疱疹、溃疡。感邪较重或素体虚弱,热毒内盛伤及营血,则症见身热持续,疱疹稠密,甚至波及臀部。若邪毒内馅,耗伤气阴,则可出现神昏、抽搐甚或心阳欲脱等危重之症。本病临床以实证、热证居多,若病情进一步发展,也可表现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4]。
2.1 中药汤剂 手足口病的治疗以脏腑辨证为主,结合卫气营血辨证,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轻证和重证。
2.1.1 轻证 (常证或普通型) 轻证多以发热,手足、臀部皮肤疱疹,舌红苔黄,脉数为主要临床表现,以清热祛湿、解毒为治疗原则[5]。刘小乐[6]选取了56名普通型患儿,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对于邪伤肺卫证患儿方用银翘散加减以清热祛湿、辛凉解表;卫气同病患儿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以清热解毒、化湿透疹,疗效确切。卢汀荣[7]选取104 例手足口病轻证患儿为研究对象,邪犯肺卫证者予以银翘散加减,肺胃热盛证者予以白虎汤加减,湿热交阻证予以甘露消毒汤,心脾积热证给予清热泻脾散加减治疗,有效缩短了疗程,加速患儿康复。孙卫星[8]采用西药联合清热解毒汤(甘露消毒丹原方加减)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治以清热解毒,利湿化浊,结果显示该治疗方案能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疗效,且不会增加药物毒副作用。郭艳辉等[9]取加味导赤散清热解毒、清心泻脾、解毒利湿之功以治疗手足口病普通型患儿,有效缩短了患儿总热程,促进口腔溃疡及皮疹的愈合。
2.1.2 重证(变证) 重证临床表现多为高热不退,易惊,烦躁,甚至神昏,疱疹稠密,或见呕吐、筋肉瞤动,或见肢体萎软,四肢不温,面色苍白,舌红绛或紫暗,苔黄腻或燥,脉弦数,指纹紫等,治以清热解毒,化湿为主[5]。岳慧雅[10]用风引汤治疗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起到了有效退热、镇静和安神功效;高亮[11]应用古方银翘散加减治疗重症手足口病“毒热动风”和“风温夹湿”证,结果表明银翘散可迅速解毒、抗病毒,增强患儿免疫功能。刘少华等[12]采用熄风解毒汤治疗手足口病湿毒伤络之变证患儿,取熄风解毒,通络定惊之功效,可有效减轻病情,加快肌力回复,改善预后。赵坤等[13]将手足口病重症分为邪陷厥阴、心阳虚衰、气阴亏损及气虚血瘀四证,分别予以猴枣散合安宫牛黄丸加减、参附龙牡救逆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连阿胶鸡子黄汤、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证实中药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等方面都有着明显优势。
2.2 中成药 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中成药在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相较于中药汤剂,中成药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同时方便了临床使用。吴桂琴[14]采用口服中成药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发热)及蒲地蓝口消炎服液(不发热)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研究结果显示患儿服用以上两种中成药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轻手足疱疹处疼痛。赵庆等[15]将热毒宁注射液应用于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治疗,明显缩短了患儿皮疹消退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疗效显著。蔡达[16]用金莲清热泡腾片治疗小儿手足口病轻证,结果显示该药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且患儿依从性好。
2.3 针灸疗法 近年来,中医针灸的临床价值被不断挖掘。张健等[17]应用电针灸配合针刺治疗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AFP)患儿,采用背部取穴和仰卧位取穴,选取脾俞、委中、涌泉、足三里、太冲等穴,以助阳健脾,行气养血通络,可有效促进其肢体功能的恢复,缩短疗程。陈冬梅等[18]选取大椎、合谷、足三里、心俞、天枢等穴运用泻法进行针刺,并配合土茯苓苦参汤外洗治疗手足口病患儿,可有效缩短其体温恢复、疱疹愈合及精神状况改善时间。王健等[19]亦选取曲池、合谷、肺俞、膈俞、足三里等穴进行针刺,同时联合西药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结果显示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
2.4 中药贴敷 中药贴敷疗法在儿科疾病治疗中应用广泛。因其良好的临床疗效及无创伤性,患儿及家长的依从性较好。杨嘉恩等[20]将中药细辛研成粉末后与红醋调成浓糊状敷贴在脐部治疗手足口病患儿,起到了调理脾胃,解热镇痛的作用,显著缩短了其发热、皮疹及口腔溃疡愈合的时间。朱海秋等[21]将金银花、牛蒡子、黄芩、板蓝根各等份研磨成粉用醋调和成膏敷于手足口病患儿大椎、肺腧、天枢等穴,可有效缩短其发热时间,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2.5 中药灌肠疗法 中药灌肠直接直肠给药,使有效成分避免受消化液等破坏而降低药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效为显著。潘勇军等[22]应用羚角钩藤汤加减灌肠治疗重型手足口病患儿,结果总有效率高达92%,疗效显著。牛立新等[23]用金银花、连翘、大青叶、蒲公英等组成的中药灌肠方治疗手足口病患儿811 例,结果810 例痊愈,1 例入院时已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说明中药灌肠治疗手足口病起效快,疗效好。李志荃等[24]采用自拟清化湿热灌肠方治疗手足口病普通病例,取得了减轻症状、缩短病程的良好效果。
2.6 中药外洗法 中药外洗法治疗手足口病,患儿基本无不适感,接受程度高。张杰果等[25]自制中药散煮水外洗治疗手足口病患儿,明显缩短了皮疹消退及退热时间,使其更快康复,提高了生活质量。薛坚等[26]采用五味消毒饮加减煎水外洗配合耳穴贴压疗法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可提高综合疗效,缩短皮疹消退时间,促进康复。余君[27]自拟泻肝火清肺热方外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起到了有效抗感染的作用,改善了患儿的临床症状。
3.1 预防 手足口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故而在本病流行期间,勿前往公共场所,如发现疑似患儿,应及时进行隔离。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叮嘱孩子勿进食生冷不洁的食物,也可以注射手足口病相关疫苗加强抗体[1]。平时家长也要注重孩子营养的补充,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锻炼,扶助阳气以提高其抵御外邪的能力。
3.2 调护
3.2.1 口腔护理 手足口病患儿多有口咽部疱疹,得当的口腔护理对缓解疱疹疼痛、缩小溃疡面积、缩短病程尤为重要。使用康复新液[28]、板蓝根或金银花煎水[29]含漱或用棉签涂擦,着重于患处,每于用餐前后进行,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轻患儿痛苦。
3.2.2 饮食护理 饮食清淡为宜,禁食辛辣、油腻之品。大多数患儿会因口腔疱疹、溃疡而流涎,甚至拒食,故而应当根据患儿的口味予以清淡可口、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30],还可予以雪梨汁或绿豆汤清热解毒[31],在进餐的同时兼获食疗的效果。
3.2.3 情志护理 七情内伤,情志过极易损伤脏腑精气,故而在治疗患儿手足口病临床症状的同时要加强对他们情志的护理。小儿患病后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家属此时要更加耐心,多给予陪伴、关怀和鼓励,可适当进行一些有趣的游戏[3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儿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手足口病作为小儿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之一,其临床诊治方法也颇受人们关注。目前,手足口病西医治疗多以对症治疗为主,然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发现中医治疗手足口病具有更为全面的治疗及护理方法,不论是中药、中成药的内服或是外洗,还是针灸或中药贴敷及灌肠,亦或是饮食情志的调护,都能够有效缩短患儿病程,改善临床症状,减轻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