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 学说体现的代谢规律

2020-12-23 15:21赵学敏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89期
关键词:阴阳五行中医理论单细胞

赵学敏

(承德医学院 内科教研室,河北 承德)

0 引言

中医理论现代化的提出,至今已数十年,这一理想仍远未实现,中西医两种理论界限分明,难以融合[1]。实现中西医理论的融合是推进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前提。樊代明院士提出“整合医学”的理念,并认为中医的整体是宏观的整体概念,而西医只在微观领域见长,通常与宏观的整体脱节,两种医学的结合要各取所长形成新的医学体系[2]。这就要求我们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提炼出中医核心思想具体指的是什么,然后以其为框架对现代医学知识的重新整合。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构架,是中医整体观念的源头,不明确其核心思想,就难于推动中医学术的发展。近些年来,研究者对“五行学说”的缺陷越来越重视[3-4],刑玉瑞教授等人认为“五行”学说存在逻辑缺陷,应该对“五行学说”进行完善和改造[4-5]。因此,前期研究提出观点:“互根-还原”规律是“阴阳五行”学说的核心思想,体现自然界和生命活动的物质能量运行的普遍规律,并认为“互根-还原”规律是实现对现代科技成果进行归纳的哲学基础[5]。黄龙祥认为只有正确解读中医理论,才能更有效地进行中医理论的科学论证[6]。江景涛等人认为目前中医理论体系中没有发展出现代医学模式下的自然科学技术门类,可吸纳现代生命科学的成熟理论,将之消化、吸收为中医理论的组成部分[7]。如果能建立起中医的基础医学体系,促进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发展就顺理成章了。

高校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困境在于,接受了中学生物学知识的中医学子同时学习两种不可通约的医学理论,令部分学生更容易接受西医理论而对中医理论产生质疑,甚至是排斥。如果能用中医核心思想归纳现代医学知识,在学习现代医学知识的同时,就培养了中医思维,增强中医文化自信。本文首次以代谢模式的“互根-还原”规律归纳单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为起点,使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医思维的合理性以及“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的“藏象”、经络等学说的关系[8]。

1 生命基本代谢模式

生命体的物质能量源于自然界,应该遵循自然界的物质能量运行规律-“互根-还原”规律。“天火交地生木,木有回归天火的属性,因此地木有升疏的性能;地水交天生金,金有回归地水的属性,因此金有潜降的性能,这种回归本原的趋势就是还原规律的体现。而地木升疏的能力是促使地水交天生金的动力,天金潜降的能力是促使天火交地生木的动力,这就是互根规律的体现。“互根规律”和“还原规律”的平衡运行就是土行”[9]。

“互根-还原”规律对生命基本代谢模式的归纳过程如下:“木”推动“物质形式向能量形式转化”,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负责生命活动能源供应,其转换出的活跃能量,使得生命体呈现活跃的功能状态-“火”(运动、信号传导等活跃的机能)。功能的维持需要源源不断的物质供给,生命体负责物质交换的位置是“土”位,这一位置是外在环境(自然界)与内在环境(生命体)的边界。其物质交换的动力来自体内代谢(“木”和“金”)的调控。“金”促使“能量形式向物质形式转化”,以形成生命的结构基础。足够的物质储备是构成繁衍后代的必备条件,“水”代表精微物质的储藏状态,也是遗传物质、繁殖后代的保障。

由此,就可以对中医理论“阳化气,阴成形”和气机运行的基本方式“升、降、出、入”有客观实在地理解。

2 单细胞生命形式

生物学家认为世界上的多细胞动物,都是源自单细胞动物。对“生命基本代谢模式”的研究需要结合现代生物学知识。原生动物门包括单细胞动物和由单细胞组成的多细胞群体,是所有多细胞动物的进化源泉,其细胞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包括自养方式(光合营养)、异养方式(吞噬营养和腐生营养)或兼而有之。

“能量形式向物质形式转化”体现着“互根”规律。同化作用(合成代谢)是以“能量形式向物质形式转化”为主导的代谢模式。核糖体、高尔基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其主要细胞器,叶绿体是完成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主要细胞器。“物质形式向能量形式转化”体现着“还原”规律。异化作用(分解代谢),是以“物质形式向能量形式转化”为主导的代谢模式。线粒体是完成呼吸作用的主要细胞器,是细胞生命之“火”的“工厂”。溶酶体是将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细胞器[5]。

作为自养生物,眼虫含有叶绿素,能够通过光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也必须借助呼吸作用产生能量来维持生命活动(例如鞭毛运动)的原生动物。草履虫是典型的异养型原生动物,只能通过进食获取有机物,在“互根-还原”规律中,更多地体现着“还原”规律。草履虫结构有纤毛、表膜、口沟、伸缩泡、细胞核(大核和小核)、肛点(胞肛)、外质、内质、线粒体等。根据上述规律以其结构阐述“阴阳五行”模式下的物质能量代谢规律。细胞核中大核是营养代谢的场所和线粒体构成代谢枢纽(合成代谢之“金”与分解代谢之“木”); 伸缩泡和收集管负责多余的水液排泄,细胞质存有充盈的营养物质、小核负责生殖遗传(物质的充足是生殖的保障,符合生殖之“水”的物质属性);纤毛运动及其他体现细胞活跃的生命状态(“火”的机能体现);表膜、口沟、食物泡和胞肛是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属于“土”的位置,其运行受“木、金”的代谢机制影响:纳入食物的过程属于“金”的属性,消化过程受“木”性机制的推动。此外,表膜是将异己抵御在体外的防卫结构,其性属“金”,已进入体内的异己物质被消化代谢,其性属“木”(体现着生命体的防御功能以新陈代谢为基础)。

物质的纳入(“金”)是完成合成代谢(“金”)的材料,合成代谢又是维持结构的完整和营养物质充盈(“水”)的前提;分解代谢(“木”)为活跃的生命状态(“火”)提供能源,也促使代谢废物的排出(“木”)。由此,“阴阳五行”贯穿于生命活动中,只有升降平衡,运行畅达,才能“吐故纳新”(“土”)进一步实现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分化、增殖),在物种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3 多细胞动物生命的代谢形式

物种进化的推动力归根结底就是,自然环境的能量在生命系统中的积累,这也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生物大辐射和生物大灭绝与这种积累程度的改变密切相关。越是能够充分获取和利用能量的物种,其后代越有机会在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接近食物链的顶端。单细胞生命群体蓄积了自然界的物质能量,推动了种群的扩增和个体的增大。但是单细胞生命(受限于表面积与体积比例)不可能无限增大,需要提高其获取和利用能量的效率。向多细胞生物进化似乎是一条不错的道路。单细胞组成的多细胞群体,可能是由单细胞动物向多细胞动物进化的过渡阶段。这一进化过程长达数十亿年,为了平衡能量供给和需求,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多细胞动物。这一演化过程也启示着:“阴阳五行”对不同物种的的代谢模式,也应该由细胞层面向系统层面进化。有助于我们对复杂的人体代谢模式的推理。这一过程可以让我们从另一角度理解中医“藏象”学说的本质。

3.1 多孔动物,也称为海绵动物是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海绵动物存在水沟系统,这一结构扩大了海绵动物获取食物的面积,获得更多的能量来源(食物和氧气)。其新陈代谢和单细胞生命一样,都是细胞层面的“五行模式”(没有器官、系统和明确的组织结构)。没有根本上提高获取能量的等级,在进化上处于劣势,又名侧生动物。

3.2 腔肠动物,是真正存在两个胚层的动物。在内胚层和外胚层之间存在中胶体层,出现了简单的组织分化。以水螅为例,出现了口和消化腔,生殖腺和神经网。与单细胞“阴阳五行模式”对比,其合成代谢之“金”与分解代谢之“木”,依然处于细胞水平。整体结构的充盛和临时的生殖腺符合生殖之“水”;神经网调节及其运动的机能状态都符合“火”。腔肠动物最突出的是“土”位的进化,口和消化腔属于“土”位。

3.3 扁形动物,出现了第三个胚层-中胚层,是进一步分化出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基础。复杂肌肉层的形成,加强了机体运动能力,(配合着梯型神经系统)使摄食能力加强。机能(“火”)的强大,拉动了代谢能力的提升(“木”、“金”),同时也具备储存养料和排泄水液(原肾管)的能力(“水”),为水生生物向陆地生物进化奠定基础。在生殖方面出现了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导管(“水”)。扁形动物消化系统(“土”位)与腔肠动物类似,尚未出现循环系统。

3.4 环节动物,出现了体节和真体腔,并进一步增强了运动机能(“火”)。通过体腔内的液体循环来供应营养物质的方式已经跟不上机体的能耗。环节动物进化出了循环系统(“火”)。复杂的高级别的生命活动(“火”)都是以强大的物质能量供给为基础的,循环系统的有效运转就成为这些机能活动(神经活动、身体运动)最直观的代表。

3.5 软体动物,在进一步发展复杂组织系统(如消化、神经等)的基础上,进化出了专门用来呼吸的器官,水生生物出现了鳃,而陆地生物出现了肺,其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吸纳氧气和排除二氧化碳是呼吸器官利用气体的浓度差,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移动完成的,造成气体浓度差异的动力源自对氧气消耗和二氧化碳的生成的代谢过程(“金”和“木”)。“木”、“金”代表的代谢过程广泛遍布于机体细胞内,是生命活动的核心。

动物的代谢过程是以“还原”规律为主导的,因此动物的生命更重视机能(“火”)的维持,作为获取外界能量的“土”行也就更受重视。在随后的进化中,充足的能源促使体现最活跃机能(“火”)的神经系统的发展,进化出智慧生命。

4 智慧生命形式

人类具备使用工具的能力以后,其获取和应用物质和能量的能力大增。例如:火的使用帮助人类消化食物,更快地获取能量,加快进化速度。足够的能量又进一步促进智力发展-脑容量增大。人类的种群数量大增,从氏族到部落、从部落联盟到国家、从奴隶社会到现代社会,其推动力就在于生产力的发展(获取资源能量的能力)。“阴阳五行” 学说也有助于加深对社会心理等诸多现象的理解。中医学向来重视从自然规律,归纳人体规律(道法自然),是重视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由于受古代科技水平所限,中医学还停留在宏观水平,然而在临床上仍然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因为细胞代谢的微观规律和机体代谢的宏观规律是一致的。中医的核心战略就是维护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以不变应万变地达到抗病效果。从生命基本代谢模式,沿着单细胞生物-多细胞低等生物的归纳来看人体的代谢规律。概括来说,食物进入脾胃,向下运行是“金”的潜敛属性决定的,其消化过程都是在“木”的推动下完成的“还原规律”的体现。一方面推动精微物质进入体内的“脾主升清”机制,另一方面推动了胃肠对糟粕排出体外的“胃主降浊”机制。进入体内的营养物质,沿着合成代谢(“肺金”),成为机体结构(“肾水”);并且沿着分解代谢(“肝木”),成为活跃机能(“心火”)[5]。这样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医理论的形成原理,例如“心藏神”的含义:心和神在五行都归结于“火”是机能的体现,而非单纯地指代具体的解剖结构。只有足够的物质供应,才能保持神经的活跃功能,早期生命组织器官的界限是模糊的,随着物种进化,神经系统高度发达,可以从“躯体五行”之一的“火”行中再度分化出另一个五行-“脑五行”。“脑五行”以视觉、听觉等感官为媒介(“土”位),将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和自然、社会环境构成了感知-反应模式,是中医“七情”的生理基础,也是中医经络学说的生理基础(据此推断经络不是指神经结构,而是指神经的感知功能)。神经(及内分泌)系统,使人类更有效地应对社会-环境刺激,调整自身代谢。人类智慧更发展出了现代科技文明(第一生产力),拓展人类生存空间。胰岛素泵、人工心脏、外骨骼系统等人造“器官”的陆续出现。未来高位截瘫的患者,换上人造“躯体”也不是没有可能。

5 结论

中西医结合理论的滞后,已经严重阻碍现代中医教育的发展。生命形式可以演化,但其本质规律却是不变的-生命基本代谢模式。在回顾进化过程的时候,中医学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医的核心思想,理清中医理论体系。“阴阳五行”学说是最有希望实现中西医理论融合的框架体系。希望更多同仁加入到中西医理论的教学研究之中。

猜你喜欢
阴阳五行中医理论单细胞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在骨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阴阳五行与天人合一思想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核心素养背景下生物重要概念课例
一种快速分离苹果果肉单细胞的方法
补火生土法的主要理论研究
中医理论在异位妊娠急诊绿色通道护理的应用
基于可开启微流控芯片的循环肿瘤细胞捕获及单个细胞的提取
闲谈为何叫“聊天”
浅谈《难经》之命门理论
传统社会核心价值的形上化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