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欧
(梅州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梅州市妇女儿童医院),广东 梅州 514000)
新生儿窒息本身是胎儿缺氧导致的宫内窘迫、或分娩过程中引发的呼吸障碍、循环障碍,导致新生儿出生1min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设规律性呼吸导致的低氧血症、混合性酸中毒等[1]。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出现的100例新生儿窒息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新生儿窒息原因,探究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关键要素,旨在为减少新生儿窒息率提供参考意见,详细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出现的100例新生儿窒息案例作为研究点,窒息程度:轻度90例,重度10例;处理结果:治愈99例,死亡1例。
判断标准:依据A p g a r 评分,生后1 分钟界定,正常8~10分,轻度窒息4~7分,重度窒息0~3分。
出生5 min为界定,7分以下属于轻度窒息,5分以下为重度窒息。100例新生儿窒息中,轻度窒息气管插管3例,胎粪2例,吸出粘液样物1例,重度窒息气管插管10例,2次以上插管2例,胎粪8例。
1.2.1 复苏
新生儿窒息复苏,由产科医生、新生儿科医生、护士共同进行,复苏程序:通畅气道-建设呼吸-恢复循环-药物治疗。
①通畅气道,在新生儿出生15 s~20 s内完成,新生儿分娩后就将其放置在预热的保暖台上,摆好体位,促使新生儿颈部微仰。立即将口腔、鼻腔内的粘液吸净,吸引时间控制在10 s内,先吸口腔,接着吸鼻腔粘液。
②建设呼吸,选择触觉刺激,拍打患儿足底,促使呼吸出现,必要时可行气管插管,进行正压通气。
③恢复循环,气管插管30 s后,若心率在60次/min以下,则需要辅助胸外心脏按压。
④药物治疗,建设静脉通路、保障药物的合理应用。护理人员遵循医嘱,合理使用升压药静脉滴注,一般将10000溶液0.1~0.3 ml/kg吸入1 ml注射器内给药,或做脐静脉插管,气管导管内给药。需要注意的是,脐静脉给药(肾上腺素)后,需要使用0.50 ml~1.00 ml生理盐水冲管,气管给药后需要人工通气3-4次,促使药物尽快进入到肺部。
1.2.2 复苏后监护
监护内容包括:体温、心率、尿量、呼吸、血压、肤色、窒息导致的神经系统症状,同时注意患儿电解质均衡、大小便、喂养、感染等问题。认真观察,详细记录。气管插管患儿合理应用抗生素,避免出现感染,控制液体入量,常规设置为80 mL~100 mL,肺水肿患儿液体入量60 mL~80 mL。
1.2.3 复苏后保温
整个治疗过程中注意患儿的保暖,可将患儿放置在远红外保暖床上。待患儿病情稳定后,将其安置在保暖箱中保暖,患儿体温维持在36.5℃~37.0℃,延迟结扎脐带、评估生命体征,支持母乳喂养。产房温度维持在25℃~28℃,腹部体表温度在36.5℃以上。
统计100例新生儿窒息情况,总结100例新生儿复苏结果。
本次研究数据均全部录入到Excel表格内,试验数据均使用SPSS 22.0软件包处理,并确保准确无误。窒息情况、复苏结果为计数资料([n(%)],x²检验);患儿出生时间为计量资料,t检验。α=0.05为校准数据,(P<0.05)分析组间数据差异。
本文研究100例新生儿窒息原因中,胎儿宫内窘迫50例,占比50.0%;脐带原因30例,占比30.0%;早产儿20例,占比20.0%。
本文1 00 例新生儿中,窒息复苏抢救治愈99 例,占比99.0%,死亡1例,占比1.0%。
导致新生儿窒息的原因较多,可能为单一原因,也可能为多种原因并存[3]。本文研究中引发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多为宫内窘迫,其次为早产、胎盘原因,产妇需要积极做好产前检查,提升B超对脐带、胎盘因素的诊断水平,强化胎儿监护,着重观察胎儿宫内窘迫情况,以此减少新生儿窒息率的发生[4]。
为降低新生儿窒息率,院方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落实产前监护,分析是否存在胎儿宫内窘迫的现象;(2)产时复苏,新生儿若停止呼吸,需要尽快建设复苏,针对产前高危因素新生儿,在分娩之后,新生儿医师需要做好复苏应急状态;(3)复苏后继续处理,对患儿复苏之后,需要以保护脑部、肾部功能为主,监护72 h[5];(4)家庭支持,护理人员需要详细讲解病情,告知家属患儿目前的情况,及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普及预后措施,促使家长建设信心,并推动家长及时转变角色。
本文研究1 00 例新生儿中,胎儿宫内窘迫5 0 例,占比50.0%;新生儿窒息原因中,脐带原因30例,占比30.0%;早产儿20例,占比20.0%;本文100例新生儿中,窒息复苏抢救治愈99例,占比99.0%,死亡1例,占比1.0%。
综上所述,我科护理人员通过对100例新生儿窒息及复苏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找出新生儿窒息与复苏成功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有效减少了新生儿窒息率,提升了复苏成功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