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燕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教育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119)
从图书市场的整体发展来看,书籍的附属品装帧设计,如书签、护封、腰封、函套等,其宣传、装饰、收藏、审美等功能日益凸显。腰封作为其中比较重要的附属装帧品之一,在当今书籍整体设计中的应用很多。我们认为,腰封是在已有的书籍附属品如函套、书签、护封等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更现代的图书装帧设计、宣传等功能的书籍附属品。
1.书籍的第一个附属品“牙黎”
1)书籍中有实物的第一个附属品书签。我国有记载的最早的书籍附属品时称“牙黎”,相传为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孔子学生所为,至宋代书签的发展已和现代无异。
2)卷轴中的书签形态。 唐·韩愈《送诸葛往随州读书》诗记载: “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唐诗中“悬”字表明了书签的存在形态 ;宋苏轼《书轩》诗云:“雨昏石砚寒云色,风动牙签乱叶声”。以留存下来的实物看诗中的“牙签”均是用象牙或骨片之类制成,以细线悬于卷轴一端;一帙之中,每卷书轴头亦有书签注明本卷信息。因牙签是最易被手拈到弄脏的部位,故古代多用象牙和骨质的材料。(图1)
“其集贤院御书,经库皆钿白牙轴,黄缥带,红牙签;史书库钿青牙轴,缥带,绿牙签;子库皆雕紫檀轴,紫带,碧牙签;集库皆绿牙轴,朱带,白牙签,以分别之。” 则说明古人早已将色彩运用于区分书籍内容或章节之法。[1]从以上看,古代读书人以实用做基础,辅以色彩的运用延伸美学理念。色彩的使用准确地赋予图书阅读更高级的美学拓展,成为实用美术最好的范本。
3)函套中的书签。 据古书记载:“因引诣杜氏籍,书签云‘濮阳房’。有紫函四,发开卷,鹏举三男,时未生者籍名已具。”可推测夹在函套中有文字的书签已不再悬挂:或贴于紫函表面,或单立形成书签的一个变种,上记书名及作者小传、卷数、收藏位置及收藏地。[2]从卷轴装过渡到函套卷册装,函套的别子上往往会刻上函中所存古籍之书名,这也是卷轴装之中书签的遗意留存。卷册装古籍封面上粘贴的用以题写书名的纸或绢(浮签),亦各分担了卷轴装书签(挂签)的部分功能。
4)卷轴装之后的书签形式变化。卷轴装书籍改成折装书籍之后,纸质已广泛应用,变薄的牙签不仅用骨片或纸板制成,有的还在薄片上贴了有花纹的绫绢,原本系线可以随手插在卷轴内的牙签形式逐渐演变成接近现代的独立书签,《汉王公逸象牙书签》就是书签变种的一个留存。图书蝴蝶装、包背装以及线装,这些装帧形式多样的古书装帧方法均由书页和前、后封构成,文人在封面纸或绢上题写书名粘贴于封面,称为“浮签”。 据载,文澜阁出版《四库全书》时, “书皆抄本,其面签皆用绢,经以绿,史以赤,子以碧,集经浅绛。”及至近代,平装书、精装书的各类形式取代了原有线装书的地位,书名直接印在封面上,无须再用标签粘贴。
2.书籍的第二个附属品 “藏书票”
书籍的第二个附属品从“藏书印”到“藏书票”,本文作者认为从书籍发展历史来看依然应该定义为古代书签的另一个变种。书签独立使用之后,一部分书签日趋臻美,分支成为专门供个人管理自己藏书的固定模式,这就是后来兴起的藏书票[3]。亚洲范围内现存最早制作藏书票的国家是日本,中国的藏书票是20世纪30年代从日本传入。广西人关祖章制作的藏书票“关祖章藏书”[4]推测时间最迟在1910年,是中国最早使用和制作藏书票的个人或商号实物;这些藏书票实物均制作精美,具有艺术气质,已衍生成为有独特个性的艺术品。(图2;图3)
藏书票的出现是书籍的一个转折点,是书籍从阅读的实用功能转而进入更高审美阅读要求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标志,也是书签的实用性审美发展到独立兼细节审美的功能性拓展。从美学角度来观察,古人的“牙签”时期是书籍阅读美学初期,而藏书印、藏书票更给我们展示了近现代书籍专业收藏家的艺术品味。
3.书籍的第三个附属品护封
1)护封的出现。国外至今能见到的最早的实物护封是15世纪末德国人耶尔·沙普夫的作品,另一个德国人舍恩斯佩格于1482年在奥格斯堡的一本小型书籍《健康护理》上,也使用了一张类似的有木刻装饰纹样的护封。19世纪发现了护封的使用实物《石南荒地的纪念物》[5],在这本书籍出版七年以后,在其它书籍的封面上又一次发现使用了亚麻织物,这标志着护封发展史上又一个高度。德国书籍艺术的前辈F.H·埃姆克教授曾指出:“一百多年前的宋代的在法国流行的平装本外面有一张卷裹起来的黄色纸张,这就是护封的起源”。由此可见,第一本平装本上设计的源于中国的护封,应该是最早的流传于海外的护封实物[6]。
图2 1470年世界上最早的藏书票由德国人 图3 “凤凰藏书票”,作者:
2)护封的发展。随着印刷业的发展到90年代至今,许多世界著名的画家和设计师被邀请设计护封,他们开始在白纸上使用多色套印,极大地丰富了护封的表现方法;插图艺术也得到表现,20世纪错综复杂的造型艺术流派在护封上也得到了反映。德国人约翰.哈特菲尔德首先把摄影剪辑应用在护封中,海报的设计方法同样被引申到书籍护封设计领域,这应该就是现代书籍交互设计发展的雏形。古典版本、科学书籍和专业书籍更喜欢用护封,护封艺术的发展逐渐产生了自己的设计规律,形成了对于设计有重要意义的各种艺术风格、艺术流派的书籍装帧表现形式。
1.腰封的出现。腰封又俗称“书腰纸”,它的发展和印刷业发展紧密相连。护封在中国一般仅对藏品级书籍设计时使用较多;腰封最早往往是在出书后出现了与这本书有关的重要事件需要及时补充,比如获奖,后来才演变成为相对自由的一种特殊的封面设计固定形式。腰封的称谓是相对护封和封面而言,因尺寸只及封面的腰部,又称半护封(护封又叫做全护封)。腰封在书籍中常包裹于图书封面中部以下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部位独立印制,常随书籍开本的变化而调整宽度与长度尺寸,基本尺寸则必须达到不但能横向包裹书籍封面、书脊和底封,还必须两边各有一个勒口固定。
2.腰封的设计特点。准确无误的推介文字,凝练的视觉设计语言真实的情感格调和文字内涵,遵循视觉美感规律,潜移默化配合文字的力量共同打动作者,以视觉语言给予读者高尚的审美品质。
3.腰封的使用。以正度十六开本为例,腰封宽度可在五公分左右,长度至少要加两个勒口和书籍厚度。我个人的经验是将勒口部分尺寸适当加长一个书籍厚度,使腰封的总长度可以同时兼具书签功能,这样可以极大地辅助阅读、取用方便。
4.腰封尺寸设计中的问题。腰封设计的尺寸若要兼具书签功能,要考虑作为书签的频繁使用特质,勒口到内页的尺寸要计算好,尤其要计算书籍的厚度,设计的太短就不实用;宽度既要考虑书籍的厚度还要考虑书籍的开本及黄金分割比列原则,是科学计算的结果。另外,腰封的组成部分从它的折痕来分有前封、书脊、后封、前勒口、后勒口。通常设计者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前封和书脊上,虽然书籍在橱窗里是平放或直立着,我们看见的只有这两个面,个别设计师也会受到这种视觉的限制,但读者总是要把书拿起来还会转变它的方向,所以设计一定要引伸到后封上去。这种引伸会使书籍的前封、书脊和后封各个部分既独立又完整,腰封与书籍整体效果趋于贴合而完整。
5.纸张的选择。腰封的纸张选择是根据书籍整体设计中对于腰封的功能划分来设计的。书签的功能要求纸张不易撕裂、断裂之外也不易沾灰及防水;精品书籍收藏的功能要求腰封的肌理和书籍的整体协调美观。
从以上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腰封的设计是实用美术与理性内容结合的产物,同时又是科学、严谨的精准的多方位视觉语言设计。书籍流变使我们看到书籍设计的核心是为书籍内容服务,视觉设计要紧紧围绕核心内容,设计师要找到其中“有意味的形式”就需要不断精读书籍内容,挖掘文字的内涵,提炼文学与艺术交汇的核心点,创造更高的书籍美学附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