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渊,卢俊瑞,刘金彪,谢志强
(天津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天津300384)
二苯甲酰甲烷(DBM)是甘草的一个次要成分[1];具有抗突变[2]、抗肿瘤[3]等功效.一方面为吡唑[4-6]、喹啉[7-9]、嘧啶[10]等杂环化合物的构建发挥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化妆品[11]、有机材料[12]、金属有机配合物[13-15]等领域的用量增加.
由于DBM无毒、无味、环保,且具有多种优异性能,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因此,近三十年来不断有新的制备方法被报道[16-24],但是这些方法存在原料结构复杂、来源少、价格昂贵、剧毒或易燃易爆,使用贵金属催化剂及反应条件苛刻等问题,难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而经典的Claisen缩合因原料结构简单、来源广泛、操作简单等优点普遍用于工业化生产.
Wallet等[25]报道了两步法合成DBM的方法:以苯酚和苯甲酰氯缩合得到苯甲酸苯酯后,加入到经氢氧化钠处理的溶有苯乙酮的二甲亚砜中,收率13%.Mrzyczek等[26]报道了沸腾状态下的酯、THF、NaH混合物滴加苯乙酮的方法,n(酮)∶n(酯)∶n(碱)=1∶4∶1.6,收率61%.周宏[27]报道了在苯甲酸乙酯(作为溶剂和反应物)和苯乙酮混合液(摩尔比8∶1)中添加乙醇钠溶液于150~160℃下催化合成了DBM,随醇钠的添加,体系快速变为橙红色,产品收率低于60%.李敏宜等[28]报道了苯为溶剂下的苯甲酸乙酯、苯乙酮、乙醇钠混合物水浴加热制备DBM的方法,收率67%.陈强等[29]等报道了在溶剂二甲苯中N2(g)保护下向甲氧基钠溶液、苯甲酸酯混合体系在沸腾温度下滴加苯乙酮的方式制备目标化合物DBM,收率89%.周晓东[30,31]报道了二甲苯/甲氧基钠溶液/苯甲酸甲酯/苯乙酮混合物(n(酮)∶n(酯)∶n(碱)∶n(二甲苯)=1∶4∶1.6∶10)经阶段升温制备DBM的方法,确定了在135~140℃反应5 h经硫酸酸洗、Na2CO3溶液碱洗、水洗等后处理操作,收率87%.在小试的基础上,物料配比均扩大一倍进行了工业化设计及试生产,结果表明设计合理,操作稳定、安全.郑兴荣[32]对反应条件进行了探索,确定了n(酮)∶n(酯)=1.2∶1条件下进行反应,收率72%.出于产业规模的扩大,生产中伴随大量副产物氯化钠,孙逸玫等[33]报道了NaCl的提纯工艺,NaCl粗品580℃煅烧20 min,煅烧后样品溶液在60℃水浴加热1 h;过滤后的澄清液浓缩结晶,过滤干燥,提纯得到工业盐固体.
综合文献发现,整体工艺虽然较为成熟,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为了达到较高的收率,均存在原料投入比严重过量(n(酯)∶n(酮)=4∶1甚至更高)的问题,使得在反应后处理过程中苯甲酸酯回收强度较大,回收困难,能量浪费严重;虽然有文献报道了低的原料投入比例但一次收率不高.2)使用盐酸酸化虽然改善了硫酸酸化的一些弊端,但副产氯化钠回收提纯工艺复杂.因氯化钠粗品吸附有溶剂、原料及反应产物而具有特殊气味,因此须经高温煅烧炉煅烧,这增大了设备投入费用,既造成能源的浪费又造成溶剂原料等损失问题较为明显.3)高温煅烧氯化钠粗品后须再次溶解过滤以除去灰分、随后蒸发、结晶,其工艺流程复杂.本文通过系列实验以期解决上述问题,以简化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30%甲氧基钠溶液的制备:反应瓶首先N2(g)置换,金属钠切块置于其中,冰浴条件下滴加无水甲醇,甲醇蒸汽冷凝回流,反应结束后备用.
DBM制备如下:
反应机理如式1所示并设计实验1:250 mL四口烧瓶加入二甲苯27 g(0.25 mol),甲氧基钠溶液5.402 2 g(0.03 mol),N2(g)保护下采用机械搅拌;升温至110~120℃,滴加苯乙酮3.003 7 g(0.025 mol),随后滴加苯甲酸甲酯4.084 5 g(0.03 mol),反应物滴加完毕后升温至138~142℃,二甲苯回流反应5 h;随后快速冷却至室温,滴加10%盐酸并增大搅拌强度至完全溶解,静置,去水相;有机相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滴至中性,去碱洗液,经水洗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浓缩,浓缩液加入甲醇自然冷却结晶,抽滤得到粗品;粗品经甲醇二次重结晶,抽滤,固体于40℃真空干燥3 h.
式1反应机理Scheme 1 Reaction mechanism
实验1中,(1)向二甲苯、甲氧基钠体系中滴加苯乙酮,体系逐渐由白色浊液变为红色;(2)随苯甲酸甲酯的加入颜色逐渐变浅至枯黄色,黏度增大呈糊状;(3)反应蒸馏过程中部分二甲苯被甲醇带出,体系黏度快速增大;(4)140℃下随反应进行体系变为黄色浆状;(5)酸洗后有机相呈橙红色;(6)甲醇结晶滤除粗品后滤液中含黄色油状物(1.6 g);(7)重结晶产物颜色变浅呈淡黄色,收率29.87%(理论产量:5.606 2 g).
对浓缩馏出液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发现除了溶剂二甲苯外还有苯乙酮残余,回收得到42%苯乙酮,为提高苯乙酮转化率,采用增大催化剂投入比的方法(实验2-5),即n(甲氧基钠)∶n(苯乙酮)=1.3∶1、1.4∶1、1.5∶1、1.6∶1,其他操作均与实验1相同,DBM的收率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随催化剂用量的增加收率提高,当催化剂的用量为苯乙酮的1.5至1.6倍时收率增加并不明显,且反应收率均低于40%,表明仅增大催化剂投入比并不能显著提高产品收率,仍有部分苯乙酮残余.因此在实验5的基础上增大苯甲酸甲酯的用量(实验6-9),即n(苯甲酸甲酯)∶n(苯乙酮)=1.6∶1、2∶1、3∶1、4∶1,产物收率随苯甲酸甲酯用量的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实验6-9结果表明,增大苯甲酸甲酯的用量使得目标产物收率提高,当苯甲酸甲酯高于苯乙酮的2倍当量时,收率增加并不明显,浓缩馏分中仍有苯乙酮.
反应过程中,蒸出液体量远大于甲醇的量,分析蒸馏液,发现除甲醇外还有二甲苯,由于二甲苯的蒸发损失使得体系变得过于黏稠,搅拌效果变差,体系易结块,不利于热量传递及物质传递,为解决二甲苯被甲醇蒸发带出损失问题,采用70℃乙醇冷凝回流二甲苯同时保证甲醇能够有效蒸出.
图1 DBM收率随甲氧基钠用量的变化趋势Fig.1 Variation of DBM yield with sodium methoxide dosage
图2 DBM收率随苯甲酸甲酯用量的变化趋势Fig.2 Variation of DBM yield with methyl benzoate dosage
为减弱苯乙酮的副反应,仅改变原料添加方式,其他操作与实验7一致.实验10:二甲苯-苯乙酮-苯甲酸甲酯混合物加热至110~120℃,滴加甲氧基钠溶液,收率67.84%;实验11:二甲苯-甲氧基钠混合物加热至110~120℃,滴加苯甲酸甲酯与苯乙酮的混合液,收率76.10%;实验12:二甲苯-甲氧基钠热体系中,先加50%苯甲酸甲酯,后滴加苯甲酸甲酯与苯乙酮(摩尔比1∶1)混合液,收率84.80%,实验13:二甲苯-甲氧基钠热体系中,先加苯甲酸甲酯,后滴加苯乙酮,收率87.64%,同时黄色油状缩合副产物含量显著减少(0.24 g).通过对原料添加方式的改变,发现随反应体系内苯甲酸酯的浓度增大,反应体系颜色也逐步变浅,改变原料添加顺序,DBM收率明显提高,以先加苯甲酸甲酯后滴加苯乙酮方式所得产品收率最高.另外,缩合副产物显著减少,粗品颜色为浅黄色,在无需添加脱色剂的条件下,粗品经甲醇简单重结晶即可获得类白色晶体.
在原料使用量相同的条件下,实验13的工艺方法所获得的DBM收率最高,进一步对该工艺条件做出优化.在实验过程中,加入室温苯甲酸甲酯引起反应体系温度下降,须待体系温度稳定后滴加苯乙酮,一方面使生产周期变长,另一方面增大了苯甲酸酯的分解程度,造成原料浪费,降低反应效率.因此,实验14对苯甲酸甲酯进行预热,既降低了分解程度又缩短了生产周期,收率89.45%.苯乙酮滴加过程中,滴加速率为0.2 mL/min,反应体系颜色较深呈暗黄色,认为可能是体系黏度较大,滴入瞬时苯乙酮分散缓慢使得局部浓度较大,增大了副反应程度,实验15对此改变苯乙酮的添加方式,改为滴加二甲苯稀释的苯乙酮溶液(摩尔比1∶1),反应体系颜色变浅呈淡黄色,收率91.70%.
通过对原料添加方式的改变,确定了实验15的方案为最佳操作工艺,在该方案下,对原料使用量与收率的关系再次进行了探究,实验16~20(反应物用量及收率见表1),发现当n(酯)/n(酮)>2.5时,增大苯甲酸甲酯的用量对DBM的收率影响较小;当n(酯)/n(酮)<2时,DBM的收率随苯甲酸甲酯用量的增大而增大;当2≤n(酯)/n(酮)≤2.5时,苯甲酸甲酯的用量增大50%而DBM的收率仅提高了1%,高的原料投入比使得原料回收难度增大,因此从经济的角度出发,选择n(酯)/n(酮)=2为最佳原料投入条件.
在上述最佳工艺条件下反应放大10倍,实验21~23,即二甲苯-甲氧基钠混合物N2(g)气氛下搅拌升温至110~120℃,流加热苯甲酸甲酯,随后滴加二甲苯稀释的苯乙酮溶液,滴加速率为0.2 mL/min,滴加完毕升温至135~140℃反应5 h,经后处理,收率稳定(见表1).
表1各工艺条件下收率与反应物使用量的关系Tab.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yield and the amount of reactant used in each process
核磁共振技术、质谱是有机化合物常用的表征手段.本文通过1H NMR、13C NMR及GC-MS对目标化合物DBM进行了表征.
表征结果如下:1H NMR(400 MHz,Chloroformd)δ8.04-7.96(m,4H),7.60-7.53(m,2H),7.50(dd,J=8.2,6.5 Hz,4H),6.87(s,1H);13C NMR(100 MHz,Chloroform-d)δ185.88,135.64,132.59,128.81,127.29,93.27;m/z,223.
在自然光下目测,结晶时搅拌速率较小的情况下为微黄色片状晶体,搅拌速率较大时为类白色粉状.采用气相色谱法,按面积归一化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产品纯度为:99.4%.熔点77-78℃;加热减量为0.275%;灰分为0.0825%.
在DBM制备工艺中,过量的甲氧基钠及后续酸化过程中过量盐酸的使用,使得废水中含有大量Na+及Cl-,直接排放既对环境造成很大程度的破坏,又浪费了资源,因此对氯化钠的回收是非常有价值的,一方面提高了原子的使用率,另一方面符合环保要求,解决了废水排放问题.
已报到回收工艺由于NaCl粗品表面附有溶剂二甲苯、反应底物及产物而具有刺激性气味,先经过600℃高温煅烧,除去吸附在表面及微孔中的有机物,随后溶解,并保持溶液温度在60~80℃范围内数小时,过滤除去灰分,向滤液中添加絮凝剂除去可溶性杂质,得到澄清液.最后对清液浓缩结晶至过饱和,冷却结晶,过滤得到产品.
本实验中苯甲酸甲酯的回收率仅为13%,过量的苯甲酸甲酯在反应及酸洗碱洗过程中发生分解,转化为苯甲酸盐溶于水相,因此为回收NaCl须先除去苯甲酸根.由于苯甲酸钠盐在水中的溶解度远大于苯甲酸,因此回收苯甲酸更容易.对水相进行处理,将酸洗废水加入到碱洗废水进行酸化,随酸的加入溶液逐渐变浑浊,调节至pH=2,静置过夜;过滤得到粗品苯甲酸,粗品经沸水浴加热升华,凝结得到高纯度无色透明针状晶体.
苯甲酸表征如下:1H NMR(400 MHz,Methanold4)δ8.04(dd,J=8.4,1.4 Hz,2H),7.64-7.58(m,1H),7.49(m,2H).13C NMR(100 MHz,Methanol-d4)δ 169.85,134.03,131.89,130.71,129.45.m/z(-):121.0300.
将除去苯甲酸的滤液pH值调至7.0,蒸发水分,析出NaCl晶体,经无水乙醇淋洗,干燥,得到氯化钠样品.
图3 NaCl的XRD表征图谱(曲线0-标准样品;曲线1-煅烧前样品;曲线2-煅烧后样品)Fig.3 XRD characterization spectrum of NaCl(curve 0-standard sample;curve 1-sample before calcination;curve 2-sample after calcination)
为考察样品纯度,于600℃下煅烧30 min,重量损失为0.15%.将煅烧前与煅烧后的氯化钠用XRD进行表征,并和标准样品的XRD图谱对比,如图3所示,图谱一致,无杂峰,表明产物纯度较高;峰形尖锐,表明结晶良好.表征结果表明该处理方案可以得到高纯度NaCl,本方案的优势得到证明.该简化工艺无需高温煅烧炉、流程少、操作简单,不但提高了生产处理效率,而且降低了设备投入费用,减少了能源消耗.
通过对二苯甲酰甲烷制备工艺中原料添加方式的探索,确定了在N2(g)保护下,以向二甲苯-甲氧基钠混合物热体系中快速流加经预热的苯甲酸甲酯,滴加二甲苯稀释的苯乙酮溶液(滴加速率:0.2 ml/min)的方法,在相对低的原料投入比条件下,以较高的收率获得目标产物,同时产物无需添加脱色剂仅需甲醇重结晶即可达到类白色粉沫,简化了脱色工艺,收率92%,纯度99.4%.
将反应体系加盐酸完全溶解,酸洗废液酸化碱洗废液高效回收了苯甲酸,中和后蒸发结晶回收NaCl,改善了传统工艺使用高温煅烧炉煅烧-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繁琐工艺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设备投入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