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林

2020-12-22 06:33
青年文摘 2020年5期
关键词:释迦牟尼幻想本质

无名的野花

文/[日]谷川俊太郎

我曾写过“无名的野花”这一行诗,结果被朋友骂说所有的花都有名字。

取名字这个行为,表达了爱、关心和敬意,而且名字和实体有着很难切割的关系,这确实表现出语言的一部分本质。但我还是会认为,当我们对眼前一朵花的精致之美感到赞叹与敬畏时,为它取名这个行为,可以说是对自然的亵渎。人类借由无止尽的命名发现了自然的秩序,也发现了宇宙的秩序,并进而想要支配它们,但在我们内心深处,还是隐藏著对那些无名的、无法化作语言的事物的敬畏。

(林瑜荐)

什么是好选择

文/罗振宇

如果你现在面对两个选项,但是其中没有任何一个选项明显好过另外一个,你怎么选择?那就随便选一个好了,然后把它变成一个好选择。

这句话听起来非常提神。为什么?在我们习惯的思维里,总是想通过做选择来过好这一生,比如选个好学校、好工作、好股票、好配偶,从而优化自己。

但是,回头看看这些选择,你会发现,它们其实往往分成两类。第一种选择,是看似有得选,但其实没得选。比如,好学校就在那里,但是我考不上啊,所以它并不是我当下存在的真实的选项。

而第二种,是看似很重要,但纠结来纠结去,好像选哪个都差不多。比如选配偶、选工作,在努力之前,你怎么知道哪个好呢?

所以,人最重要的变量不是做选择,而是在努力之后把你的选择变成好选择。

(王传生摘自“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

三圣饮醋

文/[日]冈仓天心

译/王蓓

宋时有三圣饮醋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儒、释、道三种教义的不同倾向。孔子、释迦牟尼、老子围站在一缸醋前——醋象征着生活——各自伸指点醋而尝,三人表情各不相同,孔子言酸,释迦牟尼称苦,而老子则说甜。

作解为:儒家以人生为酸,须以教化自正其形;佛教以人生为苦,一生之中皆是痛楚;道家则以人生为甜,认为人生本质美好,只是世人心智未开,自寻烦恼。

(摘自《茶之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关系

文/毕淑敏

人有皮肤,在皮肤之里,是自我的界限,在皮肤之外,是他人和自然的范围。人必须有意识地走出自己的皮肤,向同伴们找寻精神上的依存。这不单单是互相帮助,而是本质上使自己一生不再渺小不再脆弱的唯一法宝,就像风在风中,海在海中。这种连接,有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名字,叫作——关系。如果没有学会处理关系,或处理失当,你就无法享受人生的乐趣。

(吴花果荐)

走在自己的路上

文/周国平

面前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那心中只有一个物质目标而没有幻想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那心中有幻想而没有任何目标的人,漫无头绪地尝试着不同的路线,结果只是在原地转圈子。那心中既有幻想又有精神目标的人,他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

(摘自2019年12月25日《广州日报》)

猜你喜欢
释迦牟尼幻想本质
Transference of Things Remote:Constraints and Creativity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Jin Ping Mei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释迦牟尼葬礼再考察——兼析传译者及解读者对涅槃经的重构
锁不住的幻想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面对辱骂
幻想画
幻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