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凌燕,徐 英
(江苏省常熟市中医院急诊中心,江苏 常熟 215500)
交通事故以及猛烈撞击等均为导致颅脑外伤性颅内出血,从而增加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死亡风险。在给予患者积极治疗的同时配合护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风险,从而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患者预后康复[1]。基于此,本文就我院颅脑外伤引起颅内出血患者为例,总结程序化护理干预效果。
试验对象选自2018年11月~2019年10月,总计86例。纳入标准:(1)颅脑外伤引起颅内出血;(2)伦理委员会批准;(3)患者有配合能力。排除标准:(1)精神障碍;(2)其他消耗性疾病。采取随机法分组,试验组、参照组例数一致。参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27~50岁,平均(39.5±4.3)岁。试验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28~49岁,平均(39.2±5.0)岁。两组试验对象一般资料比较,P>0.05。
参照组:给予患者生命体征监测、病情观察、意识评估、生活照护等基础护理。
试验组:基础护理+程序化护理干预。(1)接诊时针对患者生理状况进行相应处理,行静脉置管,危重者行气管插管。(2)观察患用药情况、输液时反应,严格执行按时、按量用药原则。(3)给予患者口腔护理,以按摩等方式进行卧床护理以促进患者血液循环、恢复。(4)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制定康复方案,给予患者心理疏导以稳定患者情绪,进而降低生理应激反应风险,建立患者康复信心。
对比两组颅脑外伤引起颅内出血患者运动、生活活动能力以及并发症情况,自制问卷调查患者护理满意度。
采用运动量表FAM以及生活活动能力量表FIM评估患者运动、生活活动能力状况,呈正比关系。
基于统计学软件包SPSS 19.0版本软件建立模型对86例颅脑外伤引起颅内出血患者研究数据进行统计计算。颅脑外伤引起颅内出血患者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型指标以及运动、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等计量型指标分别以n/%)、(±s)的形式描述,分别采用(x2)、(t)检验。P值小于0.05,表示结果差异明显。
试验组:护理后FAM评分为(80.0±4.2)分、FIM评分为(60.3±4.0)分。参照组:护理后FAM评分为(56.5±3.9)分、FIM评分为(42.3±3.7)分。组间FAM评分经统计学计算,t=26.8865,P=0.0000。组间FIM评分经统计学计算,t=21.6621,P=0.0000。
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7.67%(42/43)、并发症发生率为2.33%(1/43)。参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6.74%(33/43)、并发症发生率为18.60%(8/43)。组间护理满意度经统计学计算,x2=8.4436,P=0.0036。组间并发症发生率经统计学计算,x2=6.0808,P=0.0136。
当前,基于交通行业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等因素导致外伤性颅脑出血递增发病趋势,从而影响患者生命健康,抢救不及时导致患者死亡、并发症,进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护理工作作为临床治疗工作的重要辅助,在治疗的基础上优化护理工作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程序化护理以患者为中心,属于新型流程化护理模式,在给予患者一对一护理服务的基础上实现了护理工作的针对性、有计划性以及有序性,从而提升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安全性、加速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活动能力与生活质量。田彬研究指出,程序化护理可促进颅外伤致颅内出血患者治疗预后、降低并发症风险、加速患者恢复[3]。
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参照组患者干预后指标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97.67%vs76.74%)、并发症发生率(2.33%vs18.60%)比较,P均<0.05。由此说明,程序化护理符合患者护理需求,预后效果明显。此次试验结果和王芳研究结果有一致性,护理后对比对照组,研究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4]。
综上所述,颅外伤导致颅内出血患者治疗期间配合程序化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安全性,符合患者护理需求,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