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侗族木构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20-12-22 18:22何燕妮
福建茶叶 2020年4期
关键词:木构侗族技艺

何燕妮,周 峰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广西柳州 545036)

广西,简称桂,位于我国西南部,是壮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广西的北部,柳州、桂林等地的侗族村落中,散布着较多的木构建筑,如鼓楼、风雨桥等等。这些侗族的木构建筑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凝聚了众多少数民族工匠们的心血,是中华民族伟大而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当今社会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 侗族木构建筑的特点与传承方式

1.1 侗族木构建筑的特点

1.1.1 建筑设计的特点

侗族木构建筑,以对称式榫卯结构为主框架,多为低层木构结构。目前还保留的侗族聚落中,多以干栏式民居为主。民居的下部镂空,以简单的木板作为围栏,里面放养牲口或者放置杂物;上部则为人们的居住空间,以优质木材作为建筑装饰的主要材料,雕制木质家具并做精美的屋顶及墙面装饰。除了独特的民居建筑外,侗族木构的建筑类型还有鼓楼、风雨桥、寨门、凉亭等,其中广西现存的最高的鼓楼建筑有27层,是迄今为止最高的木构建筑。这些建筑设计精美,遵循均衡、对称、和谐的规律,并且注意运用直线、斜线、曲线、折线进行多重的组合构图,构成了比例协调、均衡对称、规整完美的建筑造型艺术,充溢着朴实自然、稳定规范的形式美感。所有的侗族木构建筑均采用全木材料,不费一钉一卯,结构节点的连接为木质的榫卯结构,力学计算到位,结构坚固,经历地震及自然灾害亦能不被破坏,精准的建筑设计让人叹为观止。

1.1.2 独特的建筑营造方式

侗族木构建筑的营造,不同于常规的建筑体。现代的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图纸,设计稿是必不可少的施工依据。侗族木构建筑则不同,其建造的过程中不借助任何图纸,所有的结构连接均靠营造师(侗族叫掌墨师)手中的竹片来完成。掌墨师在建造木构建筑前,将手中的竹片(俗称香杆)搭建出建筑的模型,通过同比例缩小的方式,将建筑实体的力学特征浓缩在香杆模型上。掌墨师通过调整模型达到最佳的建筑效果,而后通过模型上的特殊符号(墨师文)的转换,指导木构建筑的实地搭建,看似没有图纸,却胜似三维图纸的绘制。

1.1.3 独特的人文历史意义

侗族木构建筑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木构建筑,它蕴含的建筑符号以及文化是侗族人民生活历史的传承。侗族木构搭建时,都要选择一个“吉时”进行关键的部位的营造,如立柱,上梁等等。侗族人民深信,只有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建造出优美的建筑,才能使在其生活的人得到幸福。

1.2 侗族木构建筑的传承方式

侗族木构建筑作为少数民族的独特的建筑,由于其涉及建筑的人员比较单一,并且还未能形成系统规范的文字记载,目前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建造技艺的传承。

1.2.1 家族传承

家族传承指的是传统手工技艺在直系血缘关系的人群中进行传授[1]。所谓“工之子恒为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家族传承中,一般多为传儿不传女,由父辈传至子辈,由子辈传至孙辈,如此顺延下去。广西三江县的杨氏家族即为侗族木构的传承家族之一。父亲杨善任已有近九十岁的高龄,仍耳聪目明,参与侗族木构建筑的设计。其子杨似玉得到父亲真传,已设计了众多侗族木构建筑,吊脚楼100多座,大型风雨桥6座,小型风雨桥300多座,鼓楼7座,大小凉亭20多座。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杨似玉设计、制作了永济桥模型——同心桥赠送香港特别行政区,深得香港同胞的喜爱,传承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1.2.2 师徒传承

师徒传承不同与家族传承,属于经验传授的方式,多为契约式的传承。师徒之间通过约定的契约履行各自的义务。相比家族式的传承,师徒传承的传授范围更广,也更容易将传统的技艺进行发扬光大。目前,侗族木构建筑中,除了传统的家族传承外,已逐渐扩大了传承的范围,师徒式的传承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侗族木构大师杨似玉于2003年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目前有三百余人受其传艺,发展了家族企业,也弘扬了民族文化。

2 侗族木构建筑的创新发展

当前,现代的建筑形式比比皆是。侗族木构建筑,作为一种不同与西方建筑的建筑方式,其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建筑智慧,蕴含着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2]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壮大发展的基础,只有做好了民族化,才能赢得世界化。侗族木构建筑的传承发扬,亦是当前急需解决的发展问题。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作为广西的一所高职院校,深知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在近十年中一直追踪追溯桂北的侗族木构建筑,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研究学会,招贤纳士,集合了热衷于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人士的力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人员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将侗族木构建筑做全息三维扫描,完整地保留了侗族木构建筑的建筑数据,并将这些数据集合起来,做出侗族木构的大数据库,很好地实现了数据的共享。三维技术在收集完数据之后,还可以在软件中对侗族木构建筑营造过程进行参数的调整,对局部的细节做更精确的演练,从而修正侗族木构建筑设计中的错误,更好地实现优化设计。[3]

同时,该学院成立了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博物馆,该馆将侗族木构建筑的建筑样式、建筑结构、建筑文化、侗族聚落的布局等方面做了系统的整理和展示。该校的建筑设计专业、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均开设了《侗族木构营造技艺》专业方向课程,利用侗族木构的大数据库平台、博物馆等资源,系统地将侗族木构建筑营造的技艺传授于当代的大学生,为优秀的侗族技艺文化传承储备了基础的人才库。

为了更好的创新和发展,完成与市场的接轨,该校成立了桂北民艺平台,通过设计具有侗族木构建筑元素的手工艺品及文创产品,将侗族木构的建筑之美巧妙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蕴含着侗族木构建筑文化的手工艺品推出市场后,吸引了大批人们的目光。人们在不经意间发现,手机套,钥匙扣,笔,书签等等,这些蕴含着民族文化元素的产品是如此的独特,它们点亮了我们生活的另一面,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除了组织研究人员进行开发研究外,还专门成立了杨似玉大师工作室,聘请我国的侗族木构的建筑大师杨似玉作为客座教授,定期向师生传播侗族木构的建筑技艺知识,夯实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石,进一步提升了师生的民族文化素质及民族文化传承意识。

3 未来与展望

侗族木构建筑,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方式,它像一个瑰丽的珠宝,镶嵌在我国的西南部,等待着我们的发扬及传承。随着物联网、互联网、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技术已融入了现代人们的生活之中。[4]在当今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紧紧依靠科技的力量,将大数据、云平台等科技平台利用起来,深入利用智能技术,尝试将侗族木构建筑通过VR技术进行三维转换,让更多人能走进侗族木构建筑,感受侗族木构建筑的魅力,拓宽侗族木构建筑传承的范围,加快侗族木构建筑传播的速度,从而顺利地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推向世界,为我国在世界中站稳脚跟夯实基础。

猜你喜欢
木构侗族技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试分析民族学视野下的侗族大歌
山西发现一口2000余年前的大型木构水井
湖南省通道自治县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
木构的味道
山西蒙元仿木构墓葬文化特征研究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