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惠玲
(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 518100)
哮喘是临床常见的儿科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具有并发症多、反复发作、病因复杂、预后效果差等特点,对于患儿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均具有严重影响。虽然目前哮喘无法根治,但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控制病情、改善患儿不良情绪、提升其生活质量。本文将对延续性护理干预对小儿哮喘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如下。
将2017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92例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将其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纳入标准:(1)符合小儿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指南(2008年)相关诊断标准,确诊为小儿哮喘;(2)家长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书面和语言表达能力正常;对于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肺发育不良、过敏性鼻炎患者;(2)全身器质性疾病者。观察组患儿男∶女=24∶22,年龄3~14岁,平均年龄(7.28±3.65)岁;对照组患儿男∶女=25∶21,年龄4~15岁,平均年龄(7.87±3.49)岁。两组基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可进行对比。
给予观察组常规护理干预,出院前行出院指导,出院后不进行护理干预。
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延续性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嘱咐患儿及家长定期出院复查,结合患儿及家长家庭经济状况和知识层次,制定针对性的出院指导方案,向患儿及家长讲解疾病诱因、症状规律、发作先兆等相关医学知识,并叮嘱患儿及家长避免接触化妆品、宠物、花粉、香烟等哮喘危险因素,使家长掌握基本的哮喘医学知识。(2)督促家长鼓励患儿多参加集体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根据患儿耐受情况,适当进行游泳、骑车、慢走等运动锻炼,尽量避免激烈运动和过度哭闹,从而最大限度减少患儿心理负担和精神刺激。(3)指导患儿家长建立健全、完善的自我管理体系,学会自我治疗、自我预防和自我评价,并明确告知家长长期坚持和良好依从性的重要作用,通过规范化、系统化治疗进一步控制患儿病情。(4)定期对患儿及家长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患儿恢复情况,及时为家长答疑解惑,并对健康教育内容作出适当提问,对其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宣教,同时告知患儿家长下次来院复诊时间。
采用HAMD(汉密顿抑郁量表)[1]及HAMA(汉密顿焦虑量表)[2]对两组患者抑郁、焦虑程度进行评估,分值越高说明患儿抑郁、焦虑程度越重。
将研究数据录入到Excel内,采用新版SPSS23.0对收集的数据加以分析,计量资料以()的形式表达,检验工具为Student’s test,当检验工具显示P<0.05时,提示数据间的对比存在意义。
观察组患儿护理前后HAMD评分分别为(28.72±2.36)、(14.25±1.59),对照组分别为(28.75±2.42)、(19.46±1.87);观察组护理前后HAMA评分为(26.59±4.51)、(13.42±1.68),对照组为(26.72±4.55)、(17.85±1.97);护理前,两组HAMD、HAMA评分差异不显著(t=0.0602、0.1376,P=0.9502、0.9808),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HAMD、HA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14.3959、11.6048,P=0.0000、0.0000),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哮喘是小儿常见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为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以气道高反应性为典型临床特征。近年来,我国7~14岁儿童哮喘发病率逐年上升,且目前尚根治方法,哮喘反复发作不仅会给其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还会对患儿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3]。据最新报道表明,通过有效、规范、长期的治疗,可有效控制哮喘患儿病情,降低其复发几率。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儿抑郁、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在于,延续性护理从临床延伸至患儿家庭,通过全面评估患儿的心理、生理及家庭情况,制定周密、合理、详细的护理方案,可有效提升护理效果[4]。同时,哮喘具有反复发作性、长期性、复杂性等特点,通过延伸性护理干预,可使家长更好的掌握疾病预防、病情监测及处理方式,有利于患儿及家长治疗依从性的提升,这种遵医行为,可有效降低患儿再住院率和门诊就诊时间。最后,延续性护理干预是良好护患关系的直接体现,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护患长期合作的优势,还能够为患儿提供一定的心里支持。延续性护理干预更符合现代护理模式要求,是未来哮喘患儿护理的大趋势。
综上所述,延续性护理干预在小儿哮喘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不良情绪,建议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