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柳 胡中泽 衣政伟 冯亚明 王显*刘云飞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泰州农科所,江苏泰州225300;2泰州市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江苏泰州225300;第一作者:1010182481@qq.com;*通讯作者:wangxian615@163.com)
稻田综合种养是一种稻渔共生互补的生态农业种养模式,能够实现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良好效果[1-4]。为切实转变稻田生产方式,促进稻田生态健康与农民增收,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展种养结合模式试点,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要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2017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86.67万hm2,其中湖北省 33.47 万 hm2、四川省 30.93 万 hm2、湖南省22.13万hm2,上述3省份的面积占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的46.4%[5]。2018年江苏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6.47 万 hm2,其中泰州市 0.26 万 hm2。
对2017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稻渔综合种养比单种水稻每667 m2效益增加90.0%以上,产值增加524.76元,采用新模式的每667 m2平均增加产值在1 000元以上,带动农民增收300亿元以上[5]。本文基于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巨大的增收潜力,立足于泰州地区展开调研,详细分析了泰州地区稻田综合种养的发展现状、种养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等,并建议了切实可行的发展导向,以期为泰州地区的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参考。
经过多年的发展,综合种养遍及泰州市各区县,但主要集中在里下河地区,占总面积的80%以上,并且已逐步形成地域化的农业新产业,如兴化中堡、沙沟等地的稻虾产业,兴化钓鱼、姜堰兴泰、靖江新桥等地的稻鸭产业,姜堰沈高、白米等地的稻渔产业。
种养产业涉及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种经营主体,生产规模大小不一,有1~2 hm2的小户,也有10 hm2以上的大户。目前,全市已注册了上百种稻田综合种养的农产品品牌。
据统计,泰州市有10多种种养模式,规模较大且特色明显的有“稻-小龙虾共作”“稻-鸭共作”“稻-蟹共作”“稻-鱼共作”。
1.3.1 稻-虾共作
全市共有1 427 hm2,其中兴化1 373 hm2,占95%以上;姜堰、靖江等地少量分布;一般每667 m2产绿色稻米300 kg,按10元/kg计,每667 m2收入3 000元;产小龙虾100 kg,价格36~40元/kg,每667 m2收入3 800元;成本中物化成本2 200元,人工成本及土地租金1 800元;每667 m2纯效益2 800元,是常规“稻-麦”种植模式收益的4.6倍。
1.3.2 稻-鸭共作
全市共有 793 hm2,主要分布在兴化(586 hm2)、姜堰(146 hm2),泰兴、靖江等地(60 hm2)。一般每 667 m2产绿色稻米425 kg,按10元/kg计,每667 m2收入4 250元;肉鸭每667 m2收入800元;成本中物化成本1 900元,人工成本及土地租金1 300元;每667 m2纯效益1 850元,是常规“稻-麦”种植模式收益的3倍。
1.3.3 稻-蟹共作
全市共有 186 hm2,主要分布在兴化(100 hm2)、泰兴(86 hm2);一般每 667 m2产优质稻米 250 kg,按 20元/kg算,每667 m2收入5 000元;产河蟹50 kg,价格60元/kg,每667 m2收入3 000元;成本中物化成本2 450元,人工成本及土地租金2 500元;每667 m2纯效益3 050元,是常规“稻-麦”种植模式收益的5倍。
1.3.4 稻-鱼共作
全市共有 146 hm2,其中姜堰 60 hm2、兴化 26 hm2、泰兴6 hm2、靖江53 hm2。从投入和产出效益分析,一般每667 m2产绿色稻米300 kg,按10元/kg算,每667 m2收入3 000元,鱼每667 m2收入3 000元;成本中物化成本1 850元,人工成本及土地租金1 500元;每667 m2纯效益2 650元,是常规“稻-麦”种植模式收益的4.4 倍。
稻田综合种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将土地资源充分的利用起来,实现“粮地不争”“田水两用”的目的,从而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提高农渔民经济收入[6]。同时,稻田综合种养实现了种养的有机结合,优化了水网地区农村经济结构,促进了稻田内的物质与能量资源的充分利用,打破了低洼湿地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农药、化肥,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环境。从近几年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效益来看,上述几种稻田种养模式比传统“稻-麦”种植模式的纯收益提高了3~5倍,具有巨大的推广应用潜力。
稻田综合种养效益主要来源于稻米销售和养殖产品产出,并且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有别于传统的种植、养殖方式,需要适宜的技术支持和管理运营才能实现稻田综合种养的高效产出[7]。因此,尽管泰州市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具有一定规模,但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缺少复合型的技术专家。发展稻田综合种养不仅要求掌握种植技术,对水产、养殖业的技术要求更高。但既懂种植又懂水产养殖的专家还比较紧缺,特别是目前种养模式较多的情况下,复合型的专家更是缺乏。二是缺少有针对性的技术研发。目前大面积应用的技术多属农民首创,基本上都是粗放式,技术风险大,作为一个新兴的技术应用,存在许多瓶颈问题。地方部门技术研究的力量投入不够,成熟完善的配套技术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如生产全过程长期淹水、不使用化肥农药会导致水稻灌浆不饱满、穗瘟病病害较重等问题,进而降低了稻谷产量,影响了外观品质和口感,针对性的技术研究和解决方案还亟需完善。三是缺少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目前,泰州市符合稻田综合种养要求、连片规模的土地较多,一些农户也想进行稻田综合种养或扩大规模,但由于水利设施陈旧老化、沟渠不畅、稻田漏水等原因,制约了稻田综合种养的发展。而涉农资金的投入在稻田基础设施建设、水利改造等方面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四是缺少优质稻米品牌的打造与推广。由于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下不使用化学农药、化肥,因此,生产的是无公害绿色稻米,但生产者缺乏绿色与有机食品方面的专业知识,未能申请品牌认证,市场认可度低,仅有的一、两个有机米品牌也缺少专业化的运作,稻米优质却不能优价,生产者积极性低,将管理重心转移到家禽和水产品的管理与产出上,造成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下水稻产量低、效益低的困境,与政府大力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初衷相背离。
针对缺少既懂水稻栽培又懂水产养殖的专业人才的现状,可组建由市科研单位牵头,相关县区技术人员参加的研究服务团队,积极集聚力量,协同攻关。
研究团队要加强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的研究集成,培养精通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针对当前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相应技术规程,并组织科技人员开展技术示范、培训,为种养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目前泰州市各地仍延用粗放的稻田种养模式,由于沟、凼面积小,深度不足,排灌设施不配套,影响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在“种养模式的规范工程建设”上,要把好标准化和生态化的关,根据不同种养模式选择生产条件好、无污染的田块,按照标准做好田块整理,为综合种养做好基础设施。
鉴于泰州地区优质稻米品牌数量少、影响力小的现状,涉农部门工作人员应积极开展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认证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提高生产者的品牌意识,并协助生产者申报优质稻米品牌,完成相关认证工作。同时,政府宣传部门应加大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市场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对绿色、有机大米的认知水平,促进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下水稻经济效益和生产积极性的提升,进而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在推进土地流转的大背景下,稻田综合种养也呈现规模化的趋势,“种、养、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正在形成[8]。围绕提质增效,发挥泰州农业成片成框、依河傍港、排灌方便的稻田自然资源[4],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稳定“稻-虾”“稻-鸭”模式的生产规模,扩大“稻-蟹”“稻-鱼”模式的应用面积,兼顾“稻-青虾”“稻-泥鳅”“稻-黄鳝”“稻-鳖”等模式的发展。在选用适应性强、品质优、抗性好的水稻品种基础上,做到稻谷产量稳定、品质提升,水产品照常养殖,达到稳粮增收的目的。
根据泰州各市、区农业发展的现有产业技术体系和特点,适应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挥地方特色优势,打造自有品牌,逐步推进当地同种模式集中连片种养,生产具有品牌竞争力的优质大米、水产品,实现区域化的品牌特色。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力引进稻田综合种养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并广邀专家对全市涉农技术骨干进行定期辅导,尤其是生产一线人员,针对实际问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面对面指导,大力推广绿色、高效、健康、环保的综合种养技术,努力把生态养殖技术与科学管理方法融入到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各环节的服务工作中去。
通过涉农各部门紧密协作,加快建设试验示范基地。按照高起点、规模化、区域化的发展思路,以面积较大、影响力较广的兴化中堡镇、姜堰沈高镇等地的种养大户为核心,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努力把基地建成综合种养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示范展示区,优质高效技术的集散区,质量安全可追溯的示范区,从而将稻田综合种养产业打造成泰州乡村振兴事业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