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祎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460)
DSR模型,即驱动(Driving)——状态(Status)——响应(Response)模型为基础,构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南乡村旅游发展的长效机制。该模型认为社会状态的变化提供当前事物状态改变的驱动力,进而社会在面对状态的变化中发展,并对这些变化做出响应。DSR模型表明了人类社会的各要素受到驱动力的作用,形成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DSR模型中的各个环节彼此限制,彼此影响,协调促进,这正是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在乡村区域系统下彼此影响下的因果现象。正因如此,本研究以DSR模型为基础,构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南乡村旅游发展的长效机制:乡村振兴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作用下的驱动机制,在驱动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乡村旅游发展运行机制,在运行机制的作用下形成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状态,在此状态下,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会实行积极的措施响应,推动两者相互共生,协调发展。见图1。
驱动力指的是乡村振兴的目标驱动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驱动构成乡村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2018 年“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个五年工作做出具体部署。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五大中心任务的深入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精准扶贫成为了重点要求。乡村旅游作为当前的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农村经济转型的重要路径,在乡村振兴五大中心任务的驱动下,必将对河南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当前河南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出现了众多的问题,比如乡村旅游的开发陷入“标准化”的误区,很多古建筑、古村落、古遗址在修缮与改建的过程当中被破坏甚至毁灭;旅游经济变为了地产经济,缺乏乡村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使得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丧失了产业基础;同时,乡村旅游在招商引资上比较困难,缺乏相关的专业化旅游人才,乡村旅游管理粗放,引发当地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乡村旅游过度的商业化,乡村出现空心化、城市化,逐步丧失了乡村原有的原生态,“乡愁”的美丽逐步消失。以上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驱动下,河南乡村旅游的发展必将迎来改革与转型升级。
来自乡村振兴的目标驱动以及在可持续发展理念视角下所出现的种种问题的压力下,出现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协调运行的状态,包括6大力量3大机制。
乡村优美的山水风光,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绿色健康的生态美食,形成了对都市居民具有独特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很大程度地满足了都市居民对放松身心、回归自然、减缓压力的内心需要,越来越多的游客在节假日前往乡村集聚,构成集聚效应。同时,随着当前国家对乡村发展的愈发重视,更多的优惠政策与支持资金惠及乡村,展现出一批批成熟的乡村旅游产品和良好的乡村印象,使得乡村旅游被更多的人所了解与认可,形成口碑效应,构成了乡村旅游运行的扩散效应。内部的集聚与外部的扩散相互联系,构成了乡村旅游运行的集散机制。
在乡村振兴战略驱动力的作用下,乡村的道路、水利、电力电信、卫生等基础设施逐步的完善,旅游活动六要素“吃住行游娱购”的接待供给要素也在政府与旅游企业的支持下进一步完善,乡村的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往旅游接待服务业转型,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推动了乡村振兴,发展了乡村旅游业,增强了乡村的供给能力,形成了乡村旅游运行的内部推动力。同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以及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外部的市场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乡村的山水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乡村美食、民俗风情等需求也愈发的多元化,乡村旅游市场得到细分,乡村旅游市场的体量也在逐步的变大,乡村旅游市场的利益相关者也逐渐由政府、社区居民、游客增加为乡村投资者、企业管理者、乡村专业服务者等,乡村旅游的需求能力进一步的增强,这些要素共同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形成了乡村旅游运行的拉动力。乡村旅游的内部推动力与外部的拉动力共同构成了乡村旅游运行的市场机制。
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中心任务逐渐引起乡村旅游各利益相关者的重视,并在政府的主导下,引领正确的乡村发展道德观念,积极开展对外营销宣传,制定相关的政策计划、乡村规划、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并不断探讨“多规合一”的路径探索,对乡村旅游运行形成保障,从而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支持服务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更好的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实现,形成乡村旅游运行的促进力。但伴随着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与扩大,市场混乱与不公平竞争、生态环境的破坏、管理水平的滞后、利益纠纷的增多等问题也逐渐地显露,这就需要制定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组织规章制度,使乡村市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引导乡村旅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提升从业人员的管理能力与服务水平,抵制惩戒乡村旅游市场的不良行为,形成乡村旅游运行的抑制力,从而在促进力与抑制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乡村旅游运行的调控机制。
在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驱动与六大力量三大机制作用下乡村旅游运行状态的过程中,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两大系统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响应:乡村旅游在运行发展的进程中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乡村产业多样化、大力发展乡村服务业、培育新型乡村经营主体、吸引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改善提升村民精神风貌、重构乡村社会秩序、延续中华文明历史根脉、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和修复、大力发展“美丽经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旅游扶贫、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头羊作用、创新发展农村经济组织等方面支持乡村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中心任务顺利完成。另一方面,乡村振兴的实施同样也考虑乡村旅游发展的需要,在土地空间利用、政策资金支持、基础设施改善、环境优化、服务提升等方面促进乡村旅游的顺利运行,进而两者形成一种积极响应,这种响应机制又通过乡村旅游的运行进一步表现出来,从而形成“驱动——状态——响应”的良性循环。
通过以上分析,将河南乡村旅游发展类型分为乡村旅游自然发展型、乡村旅游市场主导发展型、乡村旅游政策主导发展型、乡村旅游产业主导发展型这四种类型,各地可根据本区域的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现状,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市场需求情况等方面来选择不同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见表1。
表1 河南乡村旅游发展类型及路径选择
乡村旅游自然发展型一般表现为拥有国家级、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旅游产业关联性、带动性很强,乡村在政府组织构架、政策的制定、财政倾斜、土地规划等方面都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紧密结合,表现为强集散机制、强市场机制、强调控机制。因此,乡村旅游自然发展型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旅游村落、旅游古镇、著名旅游景区周边。这些地区知名度大,旅游吸引物级别高,对游客的吸引力强,旅游市场环境较成熟,投资价值高。在乡村旅游自然发展类型下,要注重管理水平的提升,加强本地生态环境与民俗文化的保护,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发挥乡村旅游的集聚效应,带动村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去,共享乡村旅游发展成就,严防“旅游飞地”现象。
乡村旅游市场主导发展型主要集中与都市周边的乡村区域,这些区域由于距离都市较近,同时也保留乡村的人居环境、原始的乡村民情风貌,较好的生态环境,从而吸引了大量的都市游客,具体表现为强市场机制,弱集散机制和调控机制。在市场主导类型下,前期乡村旅游的管理较为粗放,乡村建设还比较落后,没有树立起系统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识,乡村的基础设施、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与服务水平很难满足现代旅游接待的需要。随着游客的逐渐增多,乡村旅游红利的逐步展现,乡村的整体发展逐步市场化,当地的政府组织、社区居民、旅游企业也自发加入到乡村旅游发展的整体布局和产业的打造升级上。对于乡村旅游市场主导发展型的地区,首先要加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旅游接待服务的能力上来,同时要避免乡村的“同质化”与过度“商业化”,要注重保留乡村原先的乡土文化和民俗民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乡村旅游政策主导发展型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偏远乡村,当地政府以当地优美的生态环境,真实的人文历史文化为立足点,以提高村民收入、农民脱贫、改变乡村落后面貌为目的,在房屋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技能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扶持,大力扶持乡村旅游产业开发,防止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脱贫,探索乡村可持续发展路径,主要表现为强调控机制,弱市场机制,弱集散机制。乡村旅游政策主导发展型要注重调动乡村村民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提升当地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加强市场营销宣传力度,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创新经营主体模式,让更多群体加入当地的建设和发展中去。
乡村旅游产业主导发展型主要集中在城市的郊区、生态农林产业园区等周边地带,这些区域生态产业发展基础雄厚,吸引大量游客前往休闲度假,带动了当地饭店、娱乐、交通、购物等业态的兴起与发展,乡村旅游市场也逐渐形成规模,主要表现为强集散机制、弱市场机制、弱调控机制。对于乡村旅游产业主导发展型地区,应注重加强旅游市场的管理与监督,同时深挖当地的文化特色,打造差异化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周边产业发展,避免形成“千篇一律”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