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誉航
(兰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甘肃兰州 730030)
这篇文献综述将着重于当前全球主要大学排名的发展和指标,特别是 ARWU (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和 THE-QS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QS世界大学排名)及其对高校和政府的影响。本文探讨了政府和高校如何利用全球大学排行榜的信息在世界范围内提升我国大学地位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建议。全球化影响了全球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许多方面,因为高等教育是知识和创新的发源地,更是全球化进程的基础。而为了评估大学的竞争力和质量,全球大学排名在最近几十年里出现了许多种。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中国大学总体上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靠拢。因此,利用全球大学排名研究它对高校和政策制定者的影响,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化趋势下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是有价值的。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ARWU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和 THE-QS (Times Higher Education-QS世界大学排名)已经成为了全球大学排名的两个主要体系。2009年以后,当 THE-QS 分为 THE 和 QS 排名时,全球大学排名就发展为三大模式。这三个排行榜之所以最为公众认可,可能是因为它们比其他排行榜提供了更早的大学排名信息,因此覆盖了足够长的时间段。
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中国在国际博弈中的经济和政治领域发展迅速,这增加了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需要。ARWU最初作为提高中国大学在世界大学中的竞争力的“985工程”的一部分,是在2003年由上海交通大学进行的首个全球大学排名。虽然它一开始只面向中国受众,但实际上成为了最为可靠的全球大学排行榜之一。
在ARWU之后不久,2004年,由《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简称THE)和 QS全球200所商学院报告有限公司(简称QS)联合组织的一个排名出现了。THE-QS 排名的出现可以被看作是“欧洲对ARWU的回应”,其中 QS负责搜集排名所需的信息,THE 负责排名体系和解释。这个联合排名一直持续到2009年,当时 THE 和QS 无法就学术同行评议和引用指标达成一致,因此它们分为两个排名。新的THE排名与汤森路透合作,改变了计算引用的方法,而QS 排名则延用同样的方法(郭丛斌,2015)。下一节中将详细阐明各个排名表的不同指标。
根据以上文献,三个主要的全球大学排名的历史和背景是清晰的,展示了谁来排名以及各大排名的发展历程。然而几乎没有任何标准能将 ARWU、THE 和 QS 划定为最主要的全球大学排行榜。大多数文章只是说它们是“三个突出的排行榜”,或者直将它们作为典型,而没有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些排行榜。因此,如果能够阐明“具有代表性的排名”的标准,那么文献体系将更加清晰可靠。
尽管在不同排行榜中一些标准是相同的,但大部分指标因不同的排行榜而有所不同。例如,ARWU有六个指标(包括从其他五个指标中分出的一个)和四个标准,如表1所示。更多细节可以在以下网址 http://www.shanghairanking.com 查看。
表 1 ARWU的各项评价标准、具体指标和占比
相比之下,THE-QS 排行榜和2009年之后的QS 排名也有六个指标和四个标准,但是结构完全不同,而 THE (2009年之后)在具体解释和百分比上略有不同。表2和表3分别展示了 THE-QS、THE (2009年之后) 和 QS 排行榜(2009年之后)(胡德鑫,2017)。进一步的细节可以通过 THE-QS排行榜网站 http://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uk和2009年以后的 QS 排行榜网站https://www.topuniversities.com/ 查看。
表2 THE-QS的各项评价标准、具体指标和占比
表3 2009年后THE的各项评价标准和占比
根据上面表格中的各项评价标准、具体指标和占比,可以总结出每个排行榜的特点。所有排行榜都使用加权和方法,即“选择一组指标以适应系统的概念化,作为优秀学术成果的操作化,并为这些指标收集数据”。ARWU的所有的标准和具体指标都是量化的和学术方面的指标,THE排行榜在覆盖各方面的同时强调质量指标,而QS 排名最注重声誉,其中一半是数量,另一半是质量指标(郭丛斌,2015; 胡德鑫,2017)。
ARWU 的客观指标和稳定性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认可。它的所有指标都是关于学术研究的,这是最为重要的评估大学质量的指标,而且比同行评议更为客观,因此ARWU 比 THE-QS 排行榜更受专家青睐。在稳定性方面,ARWU几乎没有改变每年的评定标准,保持了稳定性,并避免了排行榜的异常波动。
另一方面,THE-QS 排行榜在主观性和声誉方面受到的批评多于认可。通过衡量声誉,允许全世界的大学,而不是仅仅传统的强大教育领域的高校参与排行榜是被广泛接受的。此外,增加非学术指标反映了大学与工业和商业之间更紧密的关系以及国际化的趋势。然而在评估声誉时,同行评审参与者可能会受到他们的主观偏见、认知失调和粗心态度的影响。
除此之外,这两个排行榜都在几个共同的方面受到了批评。Daraio et al.(2015)列出了其中的四个方面: 单维度(只关注有限的指标)、统计稳健性(比重没有理论支持)、依赖高校规模和学科组合(倾向于具有历史意义并由科学、技术和医学专业主导的大学)以及缺乏对资源投入产出结构的考虑。此外,Saisana et al.(2011)指出,目前的主要排行榜使用了太多的文献计量指标,且更偏好英语为语言的大学。然而,人们仍然认为这些排名是评估大学的标准,因为没有可选择的排行榜较少,而且数据质量对大学非常重要。
因此可以看出,ARWU 注重学术指标,但在信息分析和判断是否公正方面较弱,而 THE-QS 系统注重非学术指标,但可能存在偏见和主观因素。虽然目前的排行榜受到了一些公众的批评,但是人们仍然用它们作为评价高校的主要方法,因为可选择的方法欠缺,且排名中也有一些合理的东西。然而,这些文献在解释对排名的批评时,很少有文献用证据或具体大学的数据来解释他们的观点。相反的,他们只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通过演绎给出了一些解释,例如缺乏关于认知失调的例子,这些可能会使读者困惑。在将来的研究中,寻找证据和数据来支撑对排名的批评或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全球大学排行榜主要影响两大主体: 机构和政府,而政府制定的政策最终是为了提高大学的质量和声誉。对于高校来说,排名表是建立声誉和品牌最直观的标准之一。人们普遍认为,排名靠前的大学通常具有过硬的学术质量,国际学生和研究者们也通常通过排行榜来选择他们满意的大学,这是因为排名是一个用来比较和评估不同高校的声誉的定量数据。除此之外,排名还为其他人提供了一个顶尖高校的“导航地图”,以及他们可以通过参考排名指标来提高自身的方面,这样排名相对较低的高校就能够有途径提高自己的质量,全球的高等教育水平也能得到提高。不仅学术界有关人士,而且有意与高校合作进行创新、或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的企业和外部机构都可以参考这些排行榜。因此,大学可以利用排名来突出他们的学术质量。如今,在知识型经济发展的趋势下,大学必须更多地与企业联系,以便吸引足够的资金推进研究,因此它们必须说服商业性公司同它们合作。由于大学的质量和声誉较难被判断,利益相关者经常使用排名数据来决定一所大学是否值得合作。
而对于政策制定者,他们更倾向于用排名反映本国高等教育机构(HEI)的竞争力。因此,它们将排名信息作为政策制定过程的一部分,以提高本国在国际高等教育界的地位。作为对这些国家大学排名的回应,不同的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例如,法国允许大学拥有更多的自由以解决其在 ARWU 排名前100的大学中只有少量几所的问题。日本设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日本的前百名大学数量将从2所增加到10所,俄罗斯则是将达到5所。
因此,排名是一个国家内高等教育和大学本身的价值和竞争力的直观反映,它为学生、公司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参考。各类排行榜为建立了基准,并且是政府起草指导如何管理或发展高等教育。从这一结论出发,提高大学排名对于吸引国际人才和企业提供必要的研究资金、以及各国在高等教育和知识经济领域显示竞争力至关重要。然而,很少有文献采用定量方法研究排行榜的影响,因此它们的论证并不非常客观可靠。如果今后的研究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量化学生或企业对大学的选择,排行榜对他们的影响会更加直观。
从上一部分来看,如果中国想提高自己在全球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提高中国大学的整体排名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中国在2012年的科学出版物数量已经是美国的5倍,在科学知识产出、研究项目数量、研发经费等方面已经接近美国。此外,中国政府还成立了一些项目,鼓励高校和研究人员参与,详情可见下一章内容。随着这些发展,中国大学的总体排名呈上升趋势。在2011年,QS榜有6所中国大学进入了前100名,其中包括3所中国大陆和3所香港大学。共有7所中国大陆大学进入前200名,其中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位列前50名。在之后的四年内,中国高校 在THE 和 QS 的排行略有波动,这表明中国大学仍然有向西方顶尖大学发展和学习的空间(郭丛斌,2015)。在ARWU榜2015/16年度的排名中,10所中国大学进入前200名,前500名中共有44所。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具体指标中,中国大学的表现优于西方顶尖大学,如研究经费和收入、同行评议和高被引作者。尽管如此,中国高校在一些方面仍然是薄弱的,其中最明显的是与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有关的指标,评估几乎为0。因此,中国大学在某些方面仍然与西方顶尖大学存在巨大差距(胡德鑫 2017)。
由此可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大学的世界排名也有所提高,但仍有一些方面有待改进。由于排名表是量化的,统计分析清晰全面,因此结果是稳健可靠的。对于未来的研究方向,建议与西方院校进行平行比较,以便为我国高校赶超世界一流院校提供指导,使研究更具实用性。
针对世界大学排行榜的高度重要性,有几条建议可以向我国高校和政府提供,以利用排名榜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基本上有两条路径,一个是政府领导,另一个是大学的自主发展(别敦荣,2015)。
对于高校而言,指标中的因素作为提高高校质量的方面受到了重视,它们与排名指标有高度重叠。首先,高校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扩招国际学生(胡德鑫,2017),这是因为学生的表现在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他们是潜在的研究人员。其次,大学应该鼓励年轻的研究人员进行研究和创新,以保持与西方大学在最先进技术方面的同等学术水平,同时应该邀请更多的专业学者交流和资助本校学者到国外学习交流(郭丛斌,2015; 胡德鑫,2017)。第三,在建立主导和国际化的学科时,应注意四个方面的因素: 发展方向、学术团队、学科条件和学术运行机制。此外,高校应该寻求与世界各地顶尖大学的合作机会。第四,中国大学应该树立自己的大学文化。这是大学软实力的一部分,应该是开放的、批判的、鼓励国际交流的、符合中国传统和当前形势的(别敦荣,2015)。
另一方面,高校也应尽量减少排名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应该避免学术异化,因为着眼于排名有可能导致研究领域缩小到只有少数几个算在排名指标内的。此外,世界上一些大学故意虚报数据或贿赂排名机构以获得一个体面的排名,这是危险的,且在学术界不可接受。其次,大学应该注意不要趋同。由于全球大学排名的指标有限,如果所有大学都以这些指标作为标准,它们最终会趋同。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强项,它们应该根据自己的条件发展不同方面。
中国政府也制定了一些政策来提高中国大学的国际声誉。中国于2010年提出建设“全球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而实际上60多年来,中国一直在制定政策以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由于目前高校声誉只能通过排名表进行量化,加强排行榜的各个方面以提高高校声誉是主要的方法。1954年,国家制定了“重点大学工程”,将六所大学确定为“重点大学”,它们具有良好的声誉、优秀的生源和直接来自于政府的资金。截至1981年,共有99所大学享受了这种待遇。1995年,“211工程”启动,旨在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建立基础,解决重大社会问题。这个政策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分配资金改善高校的基础设施,提供一个有利的研究环境。此后,江泽民主席指出,中国需要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江泽民,1988)以实现1998年的现代化目标,催生了“985工程”。它针对不同的大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硬件建设为主,第二阶段以科研软件为主,第三阶段以学科开发和高层次人才引进为主。“985工程”是中国政府对高等教育建设项目最大、最集中的投资。最近的一个项目是“211工程”,目标是推动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它以中国和世界一流大学的需求为标准,引导大学解决当前的国家问题,集中学术人才,并建立一批在世界上享有声誉和区域及文化创新能力的大学(别敦荣,2015)。这些政策包括建立一流大学和在政府的财政支持下寻找一些值得支持的中国高校。为了加快建设一流大学的进程,政府还应该对高等教育领域有宏观的认识,并在区域和大学之间进行资源和策略的平衡(郭丛斌,2015)。
可以看出,在建设一流大学的策略上,大学自身和政府都从提高排名入手,如招收更多的国际生和创造适当的科研环境。由于当今政策的重点几乎都是支持学校,更多的相关政策应该重点关注占排名指标较大部分的研究人员和学生,以提高他们的学术能力,使大学的排名提高更快。
当今主要的全球大学排行榜有 ARWU,THE 和 QS,它们各有不同的指标来评价高校。ARWU 以学业成绩为主,而 THE 和QS 系统分配了一部分指标给非学业成绩。排行榜对高校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它对高校的价值和竞争力进行了定量的评价。对于学生和学者来说,排名是帮助他们做出最佳选择的参考;而对于国家来说,排名是软实力的一部分。近年来,我国大学排名普遍提高,但仍有一些方面有待改进。由于全球大学排名具有重要意义,大学发展的途径可以参考排名中的指标制定。迄今为止,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多项政策,集中在为高校发展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建议今后高校应从学生和学者、具体学科、国际传播和大学文化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和学者的学术成果质量,而政府应更加重视学生和学者,以提高中国大学的排名和综合能力和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