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
摘要:篮球在我国的历史进程中已经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而且最初是一项很简单健身运动,现阶段已经发展成为一项非常成熟的竞技类体育活动。因此,现如今的篮球运动过程中非常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对抗的凶悍性,这就对参与篮球运动的运动员来说提出了较强的体能要求。我们亚洲人在身体力量上相对于其他人种来说本身就不具備优势,因此想要在篮球运动过程中能够获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体能训练。基于这样的发展背景,本文主要研究我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篮球运动;体能训练;发展
一、前言
就我国篮球运动员来说,最大的弱点就是体能太差。对于亚洲赛场的比赛来说,我国的篮球运动员还具备着一定的身高优势和战术优势,所获的比赛成绩也比较显著,但是一旦进入到国际赛场,遇到欧美国家的强队,相应的优势全部衰退下来,身高、体重并不能够抗衡、耐力也比较差、战术上也存在和不同的漏洞,想要获胜的几率就会变得越来越低,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体能训练还不够所导致的。我国的篮球运动员并不是说在国家队的时候体能比较差,而是从小、从青少年时期就没有进行过比较完善的体能训练,导致了相应的基础差,这是后期所不能够弥补的。因此,针对我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加强各方面、各时期的训练非常重要。
二、篮球运动的项目特征分析
首先来说,篮球运动具有一定的时间特征,尤其是在篮球比赛的过程中,处处都有严格的时间规定。根据国际篮联规则规定,一场篮球比赛为40min,分为4节,每节比赛10min,在注明的NBA比赛过程中,每节12min,总时间48min[1]。相应的中场休息时间、暂停时间、罚球时间、换人时间等都具有明确的规定,这足以体现出篮球运动的时间特征。因此,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在规则允许的条件下获得较多的分数,就奠定了篮球比赛高速度、激烈性的特点,只有进攻快、防守快、配合快、战术改变快等要素达到一定的程度,才具有获胜的优势。因此,这样的要求就对篮球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次,篮球运动还具有一定的空间特征,这体现在立体性的控制上,因为篮球运动不仅有地面的争夺,更有高空的争夺。篮板球、补篮、扣篮、投篮、封盖等技术都需要制空的优势,为了能够取得空中的优势,世界各国在进行篮球运动员选拔的过程中首要的要求就是身高,一般来说都在一米八以上,而且相应的弹跳力必须好,这样才不至于被别人以灭顶的优势盖过。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高个子、好弹跳就一定会具有获胜的优势,激烈的空间争夺过程还要求篮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过硬,由于很多时间都是在有限的半个场地中进行着高对抗的攻防,这就要求能够进攻必须要在空间上将自身的身体素质优势体现出来,挤、抗、卡、堵,想尽办法获取防守和进攻的位置[2]。另外,篮球运动的对抗性特征不言而喻,不仅有队与队间的集体对抗,也有队员间个体的对抗,不仅有空间上的对抗,相应的时间对抗、心理对抗等也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有球对抗是篮球场上最为重要的一种对抗方式,球在哪儿,竞争就在哪儿,因为比赛双方争夺的焦点是对球的控制权,只有拿上球,才具有投球得分的机会。而想要获得球或者帮助自己的队友获得球就一定会发生猛烈的身体接触和剧烈的冲撞。篮球运动的最后一个特征就是能量供应特征,良好的体能训练能够使得篮球运动员的能量转换和储存变得更为合理,ATP的大量存储是帮助篮球运动员体能素质加强的重要方式。上述篮球运动的四个特征非常显著,也都为篮球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加强相应的体能训练将会成为打好篮球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
三、篮球类运动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一)体能属于篮球运动的技术基础以及战术基础
篮球在我国的群众基础比较好,发展得非常迅速,属于人民群众比较关心的一项运动。贺龙同志曾经讲道:如果连续三个球都上不去,会死不瞑目。我国篮球运动与国外高水平球队在技术以及战术水平方面不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别,存在的区别主要为:身体素质以及对抗能力等。这些因素对我国篮球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起到了非常严重的阻碍作用。身体健康属于球类运动的基础,体能是运动的必要条件,如果不具备较好的体能,就难以在较为激烈的比赛当中发挥出特色的技术以及战术等。众所周知,快速以及全力的拼抢可以提高进攻得分的机会。如果跑步不快,对动作的反应慢,速度、耐力、力量、敏捷度、协调性不足的运动员们在比赛的过程中难以正高效地发挥。因此,由速度,耐力,力量以及敏捷性、协调性等运动素质组成的身体健康水平属于球类运动的技术和战术基础。而美国比较著名的NBA中锋张伯伦身高2.14m,但是在100m中的成绩花费的时间为10.7s,在400m当中花费的时间为47s,而跳高达到了2.04m,但是在我国很难存在这样的球员。
(二)健康的身体属于运动员承受重负荷以及高强度训练的基础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观察,训练属于对运动员的生物施加一定的负荷刺激,然后实施具体生物转化的过程。负荷刺激造成的结果:有机体逐渐的开始适应性的变化,从而使得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具体功能得到改善,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运动员的运动水平。生理研究表明,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如果负荷越大,那么刺激就会越深,身体的适应性改善也会越快。一个周期的具体负荷达到一定的高度之后,需要对负荷强度逐渐增加,以使得其适应水平得到提高。当负荷强度达到人体的最大限力时,突破负荷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得整体训练水平得到全新的提升。通过体育的发展历史可以证明,运动负荷以及体育锻炼属于竞技体育发展的一种根本性动力。
四、我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力量训练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和针对性
我国篮球运动的教练在思想上首先应该加强对力量训练的重视,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过分注重技巧上的变化,对于力量的训练只是让运动员自己加强,相应的督促和控制并不足,很容易存在力量不足的问题。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所进行的力量训练谈不上计划性、系统性和针对性。我们以篮球运动训练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下蹲这一姿势来说,它的进行是为了让运动员能够更好地弹跳起来进行投球或者传球,在某一瞬间它是静止的,踝关节基本上不参与活动,完成支撑缓冲工作肌群的退让收缩能力丝毫没有得到锻炼,单纯地进行股四头肌的克制收缩能力是不足的,很容易造成腿部力量不显著而难以获得最佳的投球曲线。因此,在现阶段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过程中,力量的训练作为各个训练任务的基础尤为重要[3]。
(二)速度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篮球运动员来说,速度的训练十分重要。作为篮球教练员,对于“速度的生理基础”“速度的分类”等则应该具有相应的认知,而且要明确速度訓练的重要性。根据我们体育上的训练学内容而言,所谓的速度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这其中反应速度是由大脑所控制的,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需要在大脑做出瞬时反应的基础上,依靠身体的联动性和加强的体能来完成。但是我国篮球运动员由于体能训练不足,相应的速度就跟不上。这是由于大多数的运动员在进行体能训练的过程中,都会错误地将一般耐力训练错当速度耐力训练,对相应的训练步骤、训练时期和训练任务也没有严格要求,最终就导致了严重的失误,且难以补救。
(三)体能训练不科学
体能训练虽然指的是增加运动员体能素质的一个训练过程,但是,由于人体长时间的处于一种体质消耗的过程,这样就会对人体的肌肉、各个器官以及韧带组织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而且这种损伤是不能轻易察觉到的,除非长期的进行积累,达到一定的度后,才可以出现比较明显的症状,但是这样就说明已经对运动员造成了不可修复的伤害。究其原因发现运动员在具体体能训练的过程中不重视运动的科学性,不实施必要的休息,最终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
五、加强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的方式方法
(一)将周期训练定为核心内容
合理化周期训练的核心内容,不仅仅要重视相应的系统性和计划性,而且要根据每一个篮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采取弹性化的控制,实现人性化管理。不同身体素质的篮球运动员必须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体能训练任务的控制,循序渐进,才能够达到最终的目的。教练员也应该明白,不断地提升负荷强度,争取一个周期比一个周期更加系统化才是体能训练的关键。
(二)多种训练内容的同步化
我国的篮球运动相对于国外的篮球运动而言,相应的体能训练理念还需要被进一步强化。传统的体能训练过程中只是对速度、力量等进行了大范围的加强,但是如何将其和战术结合起来进行控制还不够完善。因此,在进行篮球体能训练的时候,教师应该强调技术、战术和体能的同步发展,系统化的篮球训练才能够完善整个训练过程。
(三)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目前,除基础运动器械外,先进的力量训练方法包括高强度的跳跃训练、综合力量训练、电刺激力量训练,以及多种多样的组合力量训练方法。耐力训练不是简单的长时间的非间歇田径跑,而是要求在合理的时间内间歇短跑,使耐力能满足篮球运动的需要。训练负荷科学化是反映篮球速度、力量、耐力等特殊要求的量化标准,包括训练次数、组数、组间间隔等,突出科学的量化标准能有效地激发人体的能力,而训练负荷突出其特殊性。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在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并不是单纯的经济竞争,在文化、体育等方面的竞争力度也在不断地加强。篮球作为一项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运动事业,无论是对于运动员来说,还是并不会打球的观众来说,都使其热血沸腾,血脉偾张。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篮球运动事业的发展,必须要重视和加强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不说一定要超过欧美国家的运动员,至少要能够与之抗衡。因此,在进行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在基本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切勿一味地模仿欧美国家的训练方式,最后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
[1]王梁.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实证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
[2]黄恩.北京高校高水平篮球队体能训练现状调查[D].北京体育大学,2017.
[3]程冬美.中国篮球运动训练理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
[4]王艳丽.我国竞技篮球训练指导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