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觅知 徐黎明
摘 要:语文教学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湖湘学子来说,岳麓山、岳麓书院的对联便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恰到好处地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传播湖湘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实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
关键词:湖湘文化;高中语文;运用与传播
一、地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探究
语文课堂一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语文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传承中华文化,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这个宏大的目标,课程标准中还强调:“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那么该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呢?新的课程改革也提出了指导性意见,那就是“语文教师也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就开发地域文化资源,并将之与高中语文教学相结合,促进对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落实和践行,略微进行了探究。
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地域文化直接对生活在該地域的人们在价值观点、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于生活和学习于此的中小学生尤其如此。“从教育的观点而言,国民的核心素养是可以透过教育加以引导,透过教学加以培养,透过学习获得。”增强地域文化知识学习,不仅可以培养他们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广大中小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并激发他们建设美好家乡的热情。本文即以湖湘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进行探讨,不周之处,敬请方家指正。长期以来湖湘文化在中学课堂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更别说成为湖南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效资源。那么如何让湖湘文化资源走进校园,融入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湖湘文化的魅力和湖湘精神,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目前在全国统一高考的模式下,地域文化的学习明显受到了忽视,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要有一双慧眼,敏锐地发现和挖掘出适合湖南中学生学情的教学资源,来弥补统编语文教材趋同性的不足。本篇限于篇幅,仅以岳麓山、岳麓书院对联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探究核心素养背景下,地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二、湖湘文化融入高中语文对联教学的教学环节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在“梳理探究”单元有一副“奇妙的对联”。对联是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要真正让学生学会赏析对联,甚至创作对联,并由此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优美,并不是一件易事。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我们发现毗邻学校附近的岳麓山和岳麓书院就有许多的对联,有一些还是师生们耳熟能详的,例如“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一亭雄楚望;百里见潇湘”等等,这些对联不仅可以作为对联课教学的素材,而且不少对联讴歌了湖湘文化,诠释了湖湘精神,是数千年来湖湘人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适时地将这些地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能够很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本次教学设计分三个学时:
(一)带领学生(时长1课时)探究对联的特点和写法
首先,教师在课前指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收集岳麓书院和岳麓山的对联,进行分析和探究。随后课堂上,每个学习小组展示预习成果。老师再结合学生们的展示,大家一起探讨对联的特点,例如: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最后老师在课堂上结合岳麓书院和岳麓山上的对联,详细讲解对联的基本特点,例如: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如:
陈荣捷题岳麓书院讲堂对联:
一水长流池不涸;(平仄平平平平仄)
两贤相磋道终同。(仄平平平仄平平)
潘力生题岳麓书院明德堂对联:
金声玉振;(平平仄仄)
虎跃龙腾。(仄仄平平)
3.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如:
题云麓宫对联:
江城-秋-放鹤;(平平平仄仄)
山寺-夜-鸣泉。(平仄仄平平)
在了解和学习了对联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研究,学习最具湖湘特色的“马蹄韵”。“湖湘楹联文化”,独具特色,甚至还遥遥领先其他地域性楹联文化,是有原因的。“马蹄韵”据说从晚清到民国期间就在湖南一些地方的作者群体中口耳相传,但一直缺乏书面的系统整理,湘籍学者余德泉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整理和总结前人所留下的这种长联句脚平仄两两交替的技巧,结合“二字而节”的律诗句内平仄安排格式,统一提出了体系完备且逻辑自洽的对联声律规则——“马蹄韵”。这一对联声律理论作为当代对联理论研究的一项突破性成果,在2000年前后一直占据了对联声律理论的主导地位达十余年,在全国联界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如:岳麓山上的《湖南祭奠抗日陈亡将士大会联》就是典型的“马蹄韵”对联:
雪百年耻辱,复万里山河,汉唐无此雄,宋元无此状;
写三楚文章,悼九原将士,风雨为之泣,草木为之悲。
每边四句者,句脚平仄:出边 仄,平,平,仄;对边 平,仄,仄,平。
由于选取的素材是学生身边的资源,耳熟能详,学生很感兴趣,课堂参与度高,气氛活跃,既探究了对联的特点,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达到了很好的教学生成。
(二)以岳麓山、岳麓书院的对联开展楹联精读赏析(时长1课时)
通过这个课时,我们希望学生在体会楹联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增进他们对湖湘文化的了解,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这节课是师生交流鉴赏。有的是评析的对联内容,有的是赏析的对联写作技巧,有的是讲述与对联创造相关的故事,整个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兴趣盎然。通过学习他们不仅了解了这些对联的创造背景和对联本身的精彩内涵,而且还深刻理解了湖湘文化的特质,那些原本抽象的文字,例如“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理学重镇”“劲悍血性”,此刻通过一副副对联和一个个历史故事,如画卷般展现在学生们的视野之中。袁名耀、张中阶题岳麓书院大门:“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让学生悉数楚地人才:屈原、胡宏、张拭、王船山、曾国藩、谭嗣同、杨昌济,以至毛泽东,学生们真正体悟到湖湘人这种舍我其谁的自信品质。又如曾广言题黄兴墓:“一代勋名昭国史;千秋浩气壮名山”,这副对联以“昭国史”、“壮名山”六字,对黄兴的“以天下为己任”“敢为人先”革命精神做出了高度的评价,让他们感受到了什么是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立于岳麓书院二门最长的一副对联:“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頭,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学生在交流中谈得最多的是它所营造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有的学生由“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联想到了苏轼的《赤壁赋》,感受到了一代文豪的乐观与豁达;有的学生由“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联想到了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谈到要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常常保持快乐的心情;有学生则从“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联想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想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课堂上处处都是思想的交流,思维含金量很高。
(三)课后作业
1.查找资料,了解湖南人在明清时期对楹联发展的贡献。
2.尝试为自己的母校拟写一副对联。
3.创作一副与湖湘文化相关的对联。
三、结束语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和践行,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说到底语文教育过程本质上就是人文化的过程,文化熏陶是语文教育的灵魂,在目前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当下,倡导文化传承与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将湖湘文化融入教学是我们依赖本土文化资源对高中语文教学所进行的一个尝试和补充。我们希望将湖湘地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能够对提高湖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所帮助,因为“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应停留在复述诠释层面,当引导理性思辨,继而将文化纳入自己的思想与话语中,实现文化的内化与体认。”同时也希望能够将湖湘文化中的精粹与特色部分转化为语文教育资源这一行为,可以更好地激发老师们开发利用地方课程资源的兴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培养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之人才。
参考文献:
[1]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岳麓书社.1995.
[2]聂瑞芳.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策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