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中
水产技术推广工作是渔业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为保障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促进产业增效、渔民增收和渔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推进现代渔业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谋划之年,为此,在总结河北省“十三五”期间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分析面临形势的基础上,对河北省“十四五”水产技术发展方向提出一些拙见,仅供参考。
1 “十三五”期间河北省推广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十三五”期间,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的干部职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着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问题开展技术攻关集成示范与推广,在促进产业发展上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1.1 水产技术推广体系队伍基本稳定,基础条件建设和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一是“十三五”期间,修改后的《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不断强化。截至2019年底,全省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共有198个,其中省级站1个;市级站11个;县级站136个。推广人员编制数950人,实有人数79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70%。省、市两级推广机构在本次事业单位改革中均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县级水产专业站有56个,其余的为综合站,90%的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水产体系职责明确、队伍基本稳定。二是基础条件和经费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十三五”省站建成了疫病防控和水产品质量检测实验室,唐山、秦皇岛、沧州三个沿海市站及20多个重点县建成了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全省水产技术体系经费达到近8 000万元,项目经费达到1 500万元以上,较“十二五”提高40%以上。省级推广项目经费提高了2倍以上。三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各级推广机构已经成为促进渔业发展的科技主力军,涌现出一批为渔民服务的“最美渔技员”和模范基层站。“十三五”期间,培训渔农民5万多人次,推广技术近百项,增收10多亿元。同时,推广队伍也得到锻炼和提高。全省县级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比例在全国位居前列。
1.2 研发集成推广的关键技術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支撑
“十三五”期间,全省推广体系研发出海洋牧场建设、设施化高效养殖、水生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循环水养殖、绿色高效人工配合饲料等技术60多项。引进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鲤、鲫、虹鳟等新品种30多个。集成示范推广了大宗淡水鱼绿色高效养殖、海水工厂化养殖、冷水鱼、中华鳖、泥鳅养殖等技术和模式上百项,累计推广20万hm2以上,增效10多亿元,有力推动了产业发展和渔农民增收。
1.2.1 新品种的引进和养殖技术集成推广对河北省水产养殖结构调整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对虾新品种的引进与示范,使河北省养虾业得以振兴。河北省对虾养殖业自90年代爆发疫病以来,一蹶不振,年产量从5万 t,降至不足1万 t。大量的养虾池塘荒废。“十三五”期间,河北省引进了黄海系列中国对虾新品种,在河北省建设了黄海系列对虾繁育基地,繁育苗种30亿尾以上,推广1.33万hm2以上,对虾产量1 500 kg/hm2以上,平均盈利45 000元/hm2以上。截至2019年底,全省中国对虾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中国对虾新品种引进、繁殖与养殖示范推广,使河北省的对虾产业重获生机,为渔民增收做出突出贡献。
南美白对虾选育技术的引进与示范,为南美白对虾养殖再添新品种。经过多年选育,建立200多个家系,选育出了“壬海1号”南美白对虾新品种。推广0.67万hm2,增产15%以上。该品种育种和繁育已列入国家水产种业发展规划。
河北省鲤鱼养殖产量占淡水鱼总产量的30%,年产量达10万 t,是河北省淡水鱼的主养品种,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但由于养殖品种退化严重,病害多发,养殖效益下降。2017年引进国家新品种福瑞鲤,经过2年试养,生长速度提高20%以上,体型、颜色及口味好,很受市场欢迎。2018年养殖利润达到34 500元/hm2,病害发生下降10%。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体系在河北省的建立“国家新品种福瑞鲤河北繁育基地”,引进亲本3 000 kg,2020年繁育苗种6亿尾。
“十三五”期间,全省共引进新品种30多个,已形成规模化养殖的品种10多个,其中泥鳅苗种年繁育量达到30亿尾以上,冷水鱼苗种2 000万尾,中华鳖600万尾。基本解决了制约名特优品种养殖的苗种供应问题,河北省名特优养殖比例由2015年的8%,2019年提高到28%。
1.2.2 试验示范新技术新模式引领了产业发展 一是组织实施的《河北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与渔业生态环境修复》项目,为河北省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截至2019年,共建成海洋牧场9个,辐射河北省17个海洋牧场,面积达1万hm2。共增产3 592 t,创产值6.84亿元,增收6.4亿元,增效1.64亿元。新增就业3 000多人次。建成海参加工生产线3条,注册产品商标3个,建成休闲渔业与保护型海牧场2个,累计接待游客75.4万人次。该项目研发形成了适合河北省海域特点的海洋牧场构建及配套技术,填补了河北省空白,为今后河北省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是多项新技术的示范为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十三五”期间,先后引进和示范了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小龙虾引进与养殖示范、养殖尾水综合治理等新技术10多项。其中,池塘工程化循环水技术建示范点6个,养殖槽1.6万m2,示范134 hm2,单槽养殖产量达到3万 kg。该项技术不仅创建了池塘养殖的最新模式,还为废旧矿坑、窑坑等废弃资源的修复探索出一条新路。设施化高效养殖技术示范2万m2以上,推广40万m2,效益提高10%以上,节水8%以上。池塘生态养殖模式增加,探索出了多品种混养、种养结合等技术6项,推广1.33万 hm2。研发出中华鳖、鲆鲽鱼高效绿色系列饲料,推广达到全省养殖面积20%以上。开发盐碱荒地发展水产养殖0.33万hm2。研发出池塘养殖和设施化尾水综合治理技术6项,推广上万亩。
1.2.3 研发集成出二三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探索渔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径 针对河北省渔业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重点攻关水产品加工和休闲渔业关键技术,探索休闲渔业发展路径。“十三五”期间,共研发出即食泥鳅、中华鳖系列加工产品等10个。研发出垂钓型、观赏型等5种休闲渔业模式和技术,培育休闲渔业示范点50多个,推广技术10多项。全省休闲渔业产值由2013年的1.9亿元,2019年上升到8亿元以上,由不足三产产值的10%,提高到49%。为河北省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3 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和水产品质量监测与监督等工作稳步推进,为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1.3.1 开展了水产养殖病害测预报和重大疫病专项监测 全省测报工作涵盖11个市57个县区,设立测报点200多个,测报面积1.33万hm2,占养殖面积的10%。监测5大类23个养殖品种,检测到养殖病害30多种。基本摸清了全省水产养殖重大疫病的流行规律,研究出了主要的防控技术措施。对11种重大疫病进行了监测,通过水生动物疫病专项监测,掌握了河北省主要水生动物疫病病原的分布与发病情况,撰写出《河北省水生动物疫病监测与防控总结及分析报告》和《河北省主要水生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报告》,为疫病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1.3.2 开展了主要养殖种类致病菌耐药性普查工作,指导科学用药 几年来,对河北省的鲤鱼、草鱼的主要病原体的耐药性进行了普查,共采集样品100多个,分离细菌68株,对14种药物做了耐药敏试验,为精确用药提供了依据。
1.3.3 开展了无规定疫病水产苗种场建设和水产品养殖全程质量监控技术及用药减量行动试点工作,建设无规定疫病苗种场示范点4个,建设水产品养殖全程质量监控技术试点40个,3 733 hm2,17个养殖品种。2015年以来,检测示范场的水产品合格率全部达到100%。在7个市的8个养殖场,开展了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8个示范点平均用药总量较上年下降23%以上。
“十三五”期间,河北省推广系统共研发集成出虹鳟鱼、对虾等主要养殖病害防控技术40多项,推广2.67万hm2,主要疫病发生率下降5%,减少损失上亿元。
1.3.4 高质量完成了水产品质量监测与监督任务 “十三五”期间,完成了农业部和省内产地安全监督抽查以及增殖放流苗种检测等6 000多批次水产品的监测及检测任务。连续多年对贻贝等海水贝类进行监测,开展麻痹性贝类毒素预警应急监测50多次,检测样品500多个,及时上报预警监测情况,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依据,为保障水产品食用和消费者生命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 大宗产品存在结构性过剩,特色产品不足,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规模化、组织化、品牌化程度低,设施和装备落后,养殖生产效益下降;一、二、三产融合度低,产业链短、竞争力不足。
2.1.2 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 传统养殖方式占比很大,尾水达标排放、绿色高效养殖等关键技术仍处在试验示范阶段,加之养殖空间及用地用水受限等,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
2.1.3 突发疫病时有发生,防控任务艰巨,产品质量存在安全风险 病毒性疫病有蔓延的趋势,危害程度增大;盲目用药现象还存在,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
2.2 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体系人员和机构减少,工作任务不断增加,转变推广方式和模式迫在眉睫。二是体系人员结构及素质,距发展现代渔业的新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三是“十三五”期间,虽然体系的装备水平有所提高,但距新形势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3 “十四五”水产技术推广工作思路
3.1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产业发展
3.1.1 着力推进传统养殖方式的转变,为实现渔业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 突出抓好产业升级与新养殖模式的构建。重点做好:一是研发集成出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集装箱养殖、工厂化循环水等节地、节水、减排、高效的新养殖技术和模式;二是加大种养结合技术的示范与推广;三是加大环境友好型全人工配合飼料的研发集成与推广,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四是创建河北省不同养殖区域重要养殖种类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五是养殖尾水综合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工作,重点扩大养殖小区、池塘与集约化养殖尾水治理技术示范面积,加强治理效果评估等,实现提质增效和节水减排等绿色发展目标。
3.1.2 提升水产养殖业良种化水平 加大新品种引进及规模化繁育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的力度,突出做好对虾、扇贝、鲤鱼等主要养殖种类的新品种选育与规模化繁育及养殖示范;推进“育繁推一体化”育种体系建设,促进先进的育种技术应用和繁育创新水平的提高。
3.1.3 加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及开发利用 进一步加大海洋牧场建设、水库与湖泊等环境修复及增殖渔业等关键共性技术,强化模式提炼,推动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促进渔业资源合理利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生态保护与渔业生产相协调的生态渔业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2 加强疫病防控和质检工作,为质量安全提供支撑
3.2.1 强化水生动物疫病防控 一是完善重大疫病监测预警、疫情报告等工作机制,构建全省水产病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平台;强化水生动物疫病净化和突发疫情处置,提高重大疫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二是加强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能力建设。对已建设的市县级疫病防治站,有针对性的开展指导,尽快使其发挥作用;对尚未建设的,积极争取列入《全国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建设规划》中。三是完善“产学研推”联合防控机制,充分发挥产业技术创新团队作用,联合开展重大疫病防控技术攻关,解决瓶颈与难题。
3.2.2 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技术支撑 一是研发集成水产品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推广应用水产品安全质量追溯信息,建立信息管理机制。二是深化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工作。对养殖、增殖放流产品的安全风险开展评估,找出关键环节,制定出防控预案。三是做好科学用药指导工作。加大精准用药技术推广力度,研发适宜基层使用的快速诊断及药物敏感试验技术,加大远程诊断技术推广力度,指导养殖者严格遵守《渔药使用规范》等。确保不发生重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3.3 推进渔业三产业融合发展,促产业提质增效
一是研发特色和大宗产品的加工技术,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增加效益。二是研究休闲渔业关键技术和标准,培育休闲渔业典型。在山区、沿海渔村、海洋牧场建设区,示范推广水产养殖与休闲度假、观光等相结合典型,在城市周边区域培树观光和垂钓型休闲渔业典型,带动休闲渔业发展,促进产业融合与升级转型。
3.4 推进水产推广体系建设
3.4.1 推动推广体系改革创新 继续抓好基层农机机构“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政策落实,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稳定推广队伍。探索多模式、多类型的合作与协作机制,形成合力,壮大推广力量。探索技术推广创新机制,鼓励技术人员下基层与经营主体开展技术合作、技术服务等;改革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改变以论文、奖项作为主要评判标准的做法,将服务基层,促渔农民增收,促产业健康发展中的贡献作为考评依据。
3.4.2 创新服务手段 加强推广服务技术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传播手段,不断创新推广服务方法,提高服务能力。
3.4.3 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继续抓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落实,将法定的公益性职责落实到位,积极争取公益性水产推广岗位和编制。二是将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智慧渔业平台建设列为“十四五”推广体系装备建设重点内容,完善体系建设能力和条件建设,提高装备水平。三是争取水产技术人员专项培训经费,对省、市、县各级技术人员,开展有计划的知识更新和轮训;以实施重大項目为依托,采取现场观摩培训与下基层实施项目等手段,培训技术人员,以提高技术人员服务能力和水平。
(收稿日期:20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