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薇
摘要:基于新会计制度的推行,结合当前社会形势,对审计工作要求也逐渐提高,强调审计人员需明确自身对新会计制度的认知,以观念改变带动审计工作思路的更新,促进内审工作体制的有机创新。本文主要从高校角度出发,针对审计工作在新会计准则实行中存在的风险影响展开分析,具体提出了风险防范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会计制度;预算会计
引言
审计工作对内部权力运用提出了明确的规范,是实现流程监管的重要手段,对高校而言,其有效推动了内部资源绩效的总体规划。高校应切实加强相关制约机制的健全,完善审计权力结构,使内部资金管理得到有机优化。通过资源的合理统筹,促进高校的长效发展。
一、新会计准则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就高校审计工作而言,新会计准则的出现,打开了其管理发展的新思路。首先,通过参照新会计准则,高校在资产、负债等方面的管理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优化,为高校自身会计预算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发展优势,学校资产管理更具有真实性。同时,新会计准则对高校内部绩效考核制度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作为事业单位,通过结合自身发展并依据新会计准则,高校绩效考核制度在内容上更加具体,适用性更强,提高了绩效考核管理的公平性,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教师在考研、教学等方面的鼓励。而在内部控制方面,新会计准则能使高校得到极其准确的内部费用支出明细,审计工作开展的精确性更高,使各种弄虚作假的审计工作无处遁形。基于审计数据的客观、精准性,高校公信力显著增强。以教育层面进行分析,新会计准则的优势集中在教师科研环境的塑造上,所有教研经费的透明化处理,使各项科研项目能够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教师能够集中精力参与到项目中,全面提升高校教育水平[1]。
新会计准则实行要求高校内部应以合理的利益分配为前提,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体系,避免影响到新会计准则在内部审计体系中的运行,造成高校发展速度与预期不符的情况。一旦机制上存在缺陷,将会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工作懈怠,工作目标明确度不够,造成高校资源配置上的失衡,加大了审计风险出现的概率。因此,高校应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的研究,特别是针对一些全新条例,需要及时进行岗位调整,实现内部系统的优化。通过合理的岗位调动,实现了人员的最优化配置,常见审计风险得以有效规避。
二、基于新会计准则高校审计工作常见问题分析
(一)复合型人才缺失
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团队结构较为复杂,内部混杂了财务、管理以及工程等相关人员,知识结构方面相对单一,其经验往往集中在对一些财务、经济管理等业务处理方面,对审计业务的处理尚不熟练,专业水平严重不足,造成审计工作无法与其他部门相独立,通常依附于财务管理中,对工作的开展十分不利。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涉及多个模块,涵盖财务预结算、绩效、资金控制等多项内容,综合性程度更高,对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也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近年来,审计工作对象逐渐向多样化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复杂性,同时,巨大的审计任务量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处理,使审计工作难度再次升级。而审计人员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的缺陷,造成审计工作的落实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主义严重,其判断失误的风险性极高,审计报告真实性下滑,工作质量降低。审计人员自身的不足,将使其无法对一些复杂审计问题给予恰当的管理,职业预见性不强,对风险的敏感性较差,与目前高校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不相符合,导致高校审计工作改革步伐缓慢。
(二)审计领域尚待拓宽
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审计工作范围相对狭窄,通常为“就账查账”,审计工作多为一些财务方面的业务处理,职权也主要体现在监督方面。审计人员在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意识相对淡薄,多运用逐笔审查法完成相关审计工作,方法较为落后,无论是事前审计还是实时审计工作,其落实情况均不理想,計算机审计工作存在很大不足,管理效能在审计过程中没有得到良好的体现。
近年来,借助审计工作,反映出高校内部对预算审核、经费管理以及一些内部控制等方面的重视程度不足,使一些项目的改革与政策实施得不到有效落实以及及时跟踪。在项目的设计、招标等环节并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对全过程审计跟踪负责,造成内部预算编制较为混乱,执行困难。相当一部分经费拨款与规定要求不符,财务管理审计控制体系存在严重缺陷,内部管理各项程序制定不够深入,对新会计准则的实行十分不利。
(三)信息共享不全面
就目前而言,各高校基于财务信息、工资管理、资产管理以及人员信息等方面已经完成了相关业务系统的初步建立,各信息系统由对应部门负责,相互独立存在。当审计人员需要使用信息时,往往需要以人工形式完成对其他系统数据的干预与整理,并进行数据的录入,这体现出系统内部无法实现共享的缺陷,对审计工作信息建设发展十分不利。
计算机技术深入发展为信息系统与大数据的融合提供了便利,高校从传统的局域网进一步向广域网拓展,避免了人工干预造成内部控制不严的问题,使信息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更高,审计人员的使用也更加灵活。但是,各部门中的内部信息系统数据在统一共享方面还存在较大问题,对大数据信息化平台建设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审计人员无法实现对审计数据的快速筛选[2]。
三、基于新会计准则审计工作措施研究
(一)加强复合型人才建设
高校应秉承着多元化内部审计结构构建原则,优化对内部审计人员的配置。要求审计工作团队中不仅应涵盖财务类、审计类专业人才,还应有工程技术以及法律类相关人才的配备。在人员招聘过程中,高校人员应优先选择具有审计工作经验的人员,确保内部审计组织内形成良好的创新管理环境。除专业素养要求外,审计人员还应具有良好的综合分析能力,能及时对突发情况予以处理,在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基础上,熟练掌握各项相关审计知识,并运用到审计工作中来,推动内部审计业务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内部控制实现。借助相关培训交流活动,可以有效拓展高校审计人员视野,高校应积极鼓励审计人员的创新行为,使工作人员能从阶段性业务学习逐渐向终身性过渡,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通过定期轮岗制度的运行,极大程度上使审计人员能够集中精力参与到各项学习活动中,实现团队技术上的全面提升。高校还应配备相对应的绩效考核制度,强化激励机制建设,提升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使内审工作流程运行流畅。
(二)拓宽内部审计范围
高校应从传统的会计审计阶段中脱离出来,完善内部审计工作,借助绩效、内部控制等审计工作的完成,进一步拓宽审计工作范围。针对一些重点项目,高校应切实加强对其的关注度,强化对政策执行的审计跟踪,通过专项审计工作的开展,与廉政建设工作形成良好的配合,促进高校审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在预算审计方面,高校应将重点领域审计作为核心,落实经济责任审计,确保各项资产得到良好的管理。建立在内部控制系统运行基础上,审计人员能在第一时间发现管理问题,并利用评价机制,对内部控制中存在缺陷予以完善。基于一些可行性建议的提出,在改进措施的使用下,强化了内部审计的风险管控。
审计人员应积极转变监督统计观念,通过加强服务效率的提升,使传统审计工作转变为“参与式”审计,秉承着共同商讨的原则,应与被审查部门进行其管理问题的思考,使相关问题得到最优解,并建立在这一过程的基础上,完成审计报告的编写,使风暴式审计管理思路得以改变,审计管理环境更具有和谐特点。基于当前科技高速发展的形势,高校内部应在审计中融入计算机的使用,为审计工作提供辅助,使审计抽样环节趋向智能化发展,流程更具系统化,强化审计预测性。借助先进技术,审计方法得到有效创新,良好的风险评估以及内控测试,使审计风险都得到极大程度上的降低,审计效率显著提升。
(三)强化信息共享
现代化审计工作的开展要求信息数据的获取应具有全面性,既强调数据的完整性,还要求在数据筛选方面的效率提升。因此,高校审计部门应密切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特别是针对信息部门,其在高校审计工作中具有突出性的作用。通过对各个业务系统的有机整合,最终形成包括财务、资产在内的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了内部信息的统一共享。在规范性的操作下,平台重复开发行为得到有效控制,通过数据格式、接口的设置,各系统中的衔接、过渡更加灵活,使内部设计控制得到了良好的信息支撑,减少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量。数据共享实现了审计工作的动态化分析,其风险预警功能的增设,满足了高校内部控制需求。
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发展是目前行业内的主流趋势,这也使程序安全、数据安全问题的研究提上日程,一旦出現数据损坏或者数据丢失,将会造成审计工作的失真,影响到后续的风险预测、事后控制等工作。因此,审计人员在整合信息数据的过程中,应注意留存备份,确保数据格式统一,以便后续查找。针对数据库中的信息,应明确规定不可直接进行修改。审计人员应落实对系统中内控信息的维护,合理处理程序漏洞。当需要修改系统程序时,要求应出示相关授权批准证明,并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操作下得以完成,在修改完成后,还要填写完整的工作日志,为后续工作提供证明,技术人员还应做好检查,确保系统安全且运行不受影响[3]。
(四)提升审计高度
基于当前教育行业的新发展,高校的经营环境逐渐呈现复杂化趋势,审计业务与日俱增,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审计工作出现风险的概率。因此,高校应及时转变审计管控导向,确保审计工作与时代发展要求步调一致,着力于审计质量管理。将审计风险作为工作重心,建立在有效的分析和控制手段基础上,落实审计全环节的风险防范工作。通过构建整体风险评估框架,配备相应的风险预警识别与预警评估,并以报告的方式呈现,全面提升审计风险防控。
具体而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以审计对象作为出发点,在系统调查过程中,完成对相关证据与资料的收集,确保最终判断具有准确性,在满足审计风险管控的同时,促进审计质量的提升。在“双向承诺制度”基础上,要求相关负责人应联合被审计对象共同出面完成书面承诺,明确各自法律责任。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大的项目,应全面加强在全过程中的跟踪控制,确保各个环节的客观公正。当涉及一些任务量较大的审计工作时,审计人员可以分类形式逐步完成管理,并借助抽样检查的方法,规避审计风险[4]。
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经济发展,高校对自身的定位也更加准确,在新会计准则的支持下,着力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创新改革,对审计中常见风险因素予以规避,借助有效的监管措施,有效提升审计人员的工作水平。通过健全高校内部审计组织结构,形成良好的审计工作环境,高校全体员工能够参与并配合审计工作的开展,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审计风险,为高校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章杰文,姚俊生,袁仁淼.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下高校往来款项核算问题探析[J].商业会计,2020(08):61–64.
[2]徐晓兵.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08):39–40.
[3]章杰文,罗迅杰.关于高校实施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总会计师,2020(03):130–131.
[4]胡军勇,吴高照,王憬.基于高校执行角度完善政府会计准则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20(02):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