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专业精耕、师资队伍、校企合作等方面,都与建校已久的高校存在着一定差距,但在新时代新的发展期,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却存在弯道超车的可能性。新建本科高校利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土化基地,深化課程建设的层次,推行“实践先行、理论支撑”的产创融合模式,打造全过程、系统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构建和完善创新创业扶持体系,厚植“终身学习”和尊崇“企业家精神”的文化氛围,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在完成对学生主体多元化培养的同时,也就达到了对传统教学过程的重构,完成了多层次、多类型的优秀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短板
新建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课程的落实上,对标国内双一流高校,难以突出自身的特点。首先,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采用了拿来主义,将双一流高校结合“新工科”的创建的课程体系和实践形式,进行复制和粘贴,受制于各种资源限制,徒有其形而无其实。其次,新建本科院校更加关注本科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构建,注重外在硬件配置,如办公用地、项目引进、参加众创赛制,但对课程设置、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等难以做到深入研究,长远谋划。再次,新建本科院校多为地方院校,受地方行政指令、财经及人才限制,即便有思考有规划有方案,落实起来,周期长,运转效率低,往往高校领导班子的任期内没有完成的,变动领导后难以继任推动,使得新建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特点不够突出。
除了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的短板,国家的战略落实到地方,地方政府的认知和落实力度、速度、韧度也是千差万别的。尽管不再以经济发展指标作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要点,但地方发展从来没有脱离过政绩考察,无论经济结构调整,拉动内需的大循环,还是精准扶贫,地方政府的重点总在民生的现实关照上。“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的民意驱驰地方政府在当前和长远利益的度量和兼顾中,轻重缓急以当下最重要的问题为主,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占据足够的分量,处于次要地位[1]。
社会的反响代表了大众的认知,一方面,精英人物和企业家大声疾呼创新教育和教育改革,推动社会变革;另一方面,选择就业而非创新创业,仍然是大多数家庭、父母秉持的观念。阻力大,投入小,也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障碍。
二、新建本科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优势
在当前特殊时期下,切实让每一个人都加深了对全球化的认识,经济的停摆使倒闭潮、失业潮此起彼伏,在挑战中存活下来的,都是把危机作为契机,进行创新创造创业的典范。全球范围内的MOOC(慕课)、网课、云课、雨课堂、网上会议、视频课等,让各阶段、各层次的学生接受了不同的场景、教育和观念。这未尝不是一次大洗礼,只要新颖有特色、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合规合法的创造、营销就会有人买单,经济的转向带动教育的观念更新、思考变化,体现了模式转换、教法多元、课程融合,题材广泛、全球一体等新特点,常态化检验和淘汰了许多,同时也开启和转变了许多,为创新创业教育做了最好的诠释,新建本科院校爆发出如下新优势:
第一,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属于地方高校,与所处地域的经济、社会、文化和传统密切相关,生长于地方,服务于地方,与地方政府、产业、企业、发展规划的融合更强,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在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中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黏合和“融合”加强。
第二,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构建与实践演习处于探索阶段,以前只是模仿其他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只看到课程开设的必修课、选修课、通识课、重创空间、孵化园等,条块分割,“融建”不足。特殊时期过后,会强调自身特点,触动联建联创开关,挖掘自我底蕴,关注自我生态链建设和课程顶层系统设计,打破条块,将特长和优势驻入联建联创。
第三,新建院校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是全方位的构建,创新创业课程区别于传统应试课程,是与创新、创意、创造、创业为串联的实践过程,课程体系设置和论证需要分层解构、分层指导,相互联系和进阶的“融通”性得到重视。
第四,创新创业课程在“创”的实践过程中,将与本地、本土的产业和企业联合,实践融入性的“融创”会进一步提升。区域、地域的特点和优势会更加明显。
第五,创新不仅是地域的,也是全球一体化的一部分,既是一个基础研究引领产业的过程,研、学、产的一个过程,又是一个创、学、赛的过程,国际形势变化快,淘汰率高,竞争与挑战激烈,以生存和社会效益为评判标准,“融变”灵活,大浪淘沙,如履薄冰的险境逼迫新建本科院校更加注重创新创业支撑和保障体系的找寻和建设。
三、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路径
首先,新建本科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应用型性质,决定了必须将“融合”“融建”“融通”“融创”“融变”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并将这种理念上升到践行的教育目标和学科建设中[2]。加强与地方政府、产业、行业、企业的“五融”导向,构建整个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实践,将高校培养人才的使命与自身转型提升的需要结合起来,将新建本科院校的进步置于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的大变革中,置于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战略下,在新一轮的实力赛制奔跑中,创新中换挡,变动中凝聚力量,发挥后发优势,力争弱鸟先飞,后来居上。
其次,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分层结构,借鉴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先进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结合国内先行先试院校的经验,进行区域化本土化改进。本科四年,大一设置创新创业基础为必修课,创业创新管理和创业基础项目为选修课程,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大二开设选修课、通识课,吸引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培养创新能力,采取“三进三出”法,行业专家进课堂,专业研究进实训,创新创意进苗圃,出去到社会,出去到车间(工地),出去参观模拟,作为强化课程和加速课程。大三开设专业课和通识课,如《营销基础与策略》《企业融资》《成长型企业管理》《资本风险和升值》《团队筹建于管理》等课程,夯实创业基础课程,也可以选择资格证书模式和专业培养设计模式对学科教学过程进行重构,培养创业能力;同时,针对问题培训,针对困难辅导,真对方案提升,在实践中与产业或跨行业联营,在孵化园中涵培或大赛中选拔。大四,以“热情”“激情”为主题,启动实体创业战略,解构连锁经营授权和分销途径等实用性课程,并进行工商、税务、法律、管理、实行接触答疑辅导,加速进程,打通关节,进行落地孵化,考察运营融通。通过四年教育和实践,基本形成全过程、系统化、模块化建设的层次构架和链接闭合。
当然,做到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强大的师资团队和差异化的产业导师,以前这是制约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瓶颈,但互联网上高校同盟,产业间建设的产创联盟平台,以及SYB\\SIYB企业家协会、企业经营机关协同等,为新建本科院校提供了师资搭配和指导,并对师资资质和结构进行把关推荐。善于利用产业平台、企业平台和社会平台,选拔具备行业领域知识、实践经验丰富、解决难题有办法、懂管理、能攻关的指导人员,建立多元导师制,真正能够指导学生做到融创匹配。
再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体系的建设中与学科建设一定是同步共进的,“新工科”“新医科”“新农课”学科是创新创业的基础领域,离不开商业知识产权、商业计划制作和市场营销的技能教育,但只有技能教育是不够的,按照“实践先行、理论支撑的规律,以技能提高为主的实践综合教育活动[3]”,需要通过动手实操、企业反馈、市场检验、盈利能力来说明,因而,保持动态的校企合作,在产创中扩大实训中心、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在高校校园内的培训活动,联合培养调整、驾驭知识与技术结合的能力,市场应变能力,是必须坚持不可动摇的。
最后,完善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支撑体系。新建本科院校首先自己要建立校园内的支撑保障体系,从课程设置学分、创新附加或抵免学分、创新创业学制、创业补贴等多方为学生提供支撑,同时,落实地方的创新创业政策,保障创新创业活动的持续良好发展势态。学习深圳、广州、上海的多类型管理体制,按照创业学科建设的聚焦模式,实行同类创新创业集聚合拢,确保资金支撑,形成强势出击,打造独角兽模式。也可以学习京津一体化辐射模式,发挥中心团队的核心功能,吸引非核心团队外围扩散,以层级担保分散风险,进行多层面政策激励,多渠道的资金保障。支撑体系还覆盖了创业前后的高水平服务,比如:概念证明中心的推介,种子公司的孵化,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申请,强有力的校友资源和网络等等。
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不断深化的教育体制改革、灵活就业和人才流动机制的政策支持,就业服务和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沃土环境。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教育也逐渐被接受,成为大学生甚至青壮年的共识。“真正的创业,其实是一个终身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提升的不仅仅是学识,更是创新创造创业的精神境界,培养的是永不言败的企业家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毅人格,这是我们的民族弥足珍贵的性格。随着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完成,社会文明之风,宽容度也在不断提升。大学生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必将为国家贡献多层次、多类型的优秀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仁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短板[J].高教学刊,2018(12):41-42+45.
[2]郑国军.新建本科院校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关键要素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6(06):11-17.
[3]刘振亚.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化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4(02):52-55.
基金項目:2019年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资助“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的探索”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GJG2019051B)
作者简介:王苏琪(1970—),女,汉族,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