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史类课程教学改革

2020-12-21 03:38张莉
高教学刊 2020年36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摘  要:戏剧史类教学如何生动、有效地贯彻实施,如何在教改的大環境下进行实践教学,需要戏剧教育工作者对戏剧教学作出深刻领会。作者认为需以“讲、观、演、研、论”为主线,以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为辅助手段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意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与创新教学模式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戏剧史;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6-0150-04

Abstract: Teachers in the field of drama education should take different aspects in to consideration about how to make the teaching reform in drama history related courses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teaching reform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practice as well. I believe that teaching in drama history related course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ies and practices. The teaching reform focuses on "teach, watch, perform, research and discuss", with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as teaching aid can be adopted. This can help to provide experiential learning, create good teaching atmosphere, and ensure satisfactory teaching effect by creating various teaching situation and innovating teaching mode.

Keywords: drama history;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mode; practical teaching

在当下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方面,“创新”是一个关键词。在教学上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培养和造就应用型创新人才,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教师们尽心努力的教学方向。艺术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戏剧教育则是艺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高校中,戏剧教育其实是一条最便捷、最适当的人文素质教育途径”[1]。本文意在探讨当下艺术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背景下戏剧史类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戏剧史类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戏剧史类课程是在明晰戏剧这一基本概念的前提下,对戏剧的源流演变形成概貌性的认识。这一课程以时间为纵坐标,按照历史分期,研究不同历史年代、不同地域的戏剧艺术形态的成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与差别;通过介绍人文背景、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展现戏剧艺术的产生、发展历程。此类课程的基本要求一是史实性,了解和掌握相关戏剧史的基本史实;二是理论性,在学习过程中对戏剧的概念、戏剧的类别、戏剧历史演进的基本规律等均有较为明晰的理论认识;三是实践性,将文献研读与舞台观赏、舞台实践相结合,形成立体的戏剧史观[2]。

二、戏剧史类课程教学设计理念与教学方法

戏剧史类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于:其一内容浩瀚,需要合理分配课时;其二如何还原历史和艺术的生动性,避免枯燥与乏味;其三是节奏如何控制,课外时间如何利用。

鉴于此,这类课程在教学设计上应体现以下理念:其一,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点,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其二,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等多元化、现代化方式辅助教学,弥补课堂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有力深化科学性与个性化教学;其三,将课堂讨论与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网上讨论区”讨论相结合,课内课外并行交流、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与自主性;其四,让学生进行观摩体验式学习,以活动促教学,在观摩、演唱、朗读、表演、改编、调研和讨论中感受到“活动与体验中学习”的教育理念。基于这一教学理念,此类课程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其一,讲授式教学。关于戏剧基本理论、戏剧思潮、名家名作、历史演进和发展规律等内容必须通过教授讲解,让学生了解中外戏剧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其二,体验式教学。学生通过切身观摩、分角色朗诵和扮演、改编等方式增长对中外戏剧的认知和鉴赏能力;其三,互动式教学。针对戏剧史发展中存有争议的问题与现象,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和讨论分析,探讨这些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其四,归纳式教学。在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后,归纳总结出戏剧的发展规律与共性;其五,网络化教学。为了弥补课堂教学课时的不足,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下载资料、观看视频、参与讨论、提出问题,提交作业,教师答疑解惑,点评作业等[3]。

三、戏剧史类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在上述理念的指导下,此类课程可开展以“讲、观、演、研、论”为主线,以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为辅助手段的教学模式改革。

(一)“讲”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讲”指教师系统讲授戏剧基本理论、戏剧思潮、名家名作、历史演进和发展规律,夯实学生理论基础,满足师生互动的要求。在进行戏剧史的梳理时,按照“问题切入式”分专题进行理论讲授,针对戏剧史发展中的问题、现象和有争议的难点进行梳理,并让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了专题探讨并形成自己的研究。在讲到《雷雨》的悲剧主题时,可以通过史料分析其悲剧的主题应如何理解[4]。多年以来学界主要从两方面来解释:其一,是反封建的主题,因为《雷雨》展现的是家庭悲剧,这个家庭又是具有封建性的;其二,揭露了资本家的罪恶,预示资产阶级不会有好命运,必然灭亡,认为此剧表现的是社会问题,阶级斗争。对于创作《雷雨》的写作意图,曹禺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下的阐释前后不一致,甚至前后矛盾。那么,曹禺对自己作品的解释哪一个是最初、最合理的解释呢?我们从两个文献可以找到答案。其一是《〈雷雨〉的写作》,这是1935年日本东京第一次上演《雷雨》时,曹禺给导演写的一封信,说明“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其二是《〈雷雨〉序》,1936年《雷雨》出版单行本,曹禺写了长篇序言,对为何加上序幕和尾声说明了缘由:一方面是因为这是一个很悲惨的故事,通过序幕和尾声是希望把这个故事“推到非常辽远的时候,叫观众如听神话似的,听故事似的,来看我这个戏”;另一方面是想“送看戏的人们回家,带着一种哀静的心情”。从这两个材料我们可知:曹禺创作《雷雨》是他内心的一种情绪宣泄,是他压抑已久的孤独苦痛之情的自然抒发,他并没有预先设定某个特定主题;其创作本意是想表现宇宙的神秘、残忍和人世间的冷酷、无情,也就是他自己言说的“宇宙就像一口残忍的井,落在里面怎么呼号都难以逃脱这黑暗的坑”,而这才是《雷雨》的创作本意,也正是它的主题思想。

四、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对戏剧学习、表演和体验的乐趣

实践教学对于戏剧史类教学而言意义重大,只有通过可观可听可演可感的活动教学和体验式教学才能进行卓有成效地实践,才能在教学环节中使学生真正体验戏剧的独特魅力与优势,掌握戏剧史发展规律,增强学生对戏剧的深入认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更大程度上扮演的是引导的角色,教学活动能否正常开展,预期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学生的应用能力是否得以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亲自实践完成各个训练项目。

(一)实践教学内容与安排(见表1)

(二)實践教学的成果

通过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学期末会收获诸多教学成果。一是学生撰写的学术论文,质量高的论文可以指导学生发表;其二是学生表演的各种视频,包括戏剧晚会、戏曲演唱和话剧改编等。在实践教学表演部分设计时,可以让同学们分组进行戏剧片段的创作,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并在学期末举办小型戏剧晚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晚会可以是以“喜剧”为主体的喜乐会,也可以是以外国戏剧为主的专题戏剧会,这种方式深受学生喜爱,戏剧会效果非常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戏剧的热诚;其三是学生改编的剧本。学生分组进行戏剧片段演出或戏剧小品创作,都需要提前准备好剧本,在排练的过程中,还要对剧本进行反复修改,最后的剧本定稿就可以保存下来;其四是学生的调研报告和调查问卷。每学期都会对学生提交的调研报告进行汇编整理。

戏剧史类课程教学不仅要关注课堂内,同时也要重视课堂外,应采用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教学还应以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为辅助手段,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将课程讲义、课件、戏剧视频、学生表演视频和照片、作业布置安排、讨论议题发布到网络教学平台,并查收作业、答疑解惑,将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衔接起来;教学方法多元、教学材料多样,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地位;采用归纳式的课程生成方式,符合大学教学的认识规律;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这种合理、科学和现代化的新型教学模式,力图改变传统的教师灌输式、学生被动式的教学模式,真实地为学生提供一个戏剧的环境,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使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因此,戏剧史类课程以“讲、观、演、研、论”为主线,以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为辅助手段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意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与创新教学模式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超.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戏剧教学策略[J].大众文艺,2012(13):236-237.

[2]张莉.中国喜剧发展研究(1978-2018)[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9.

[3]陈欣.戏剧表演课堂中的深度教学研究[J].大观(论坛),2020(05):114-115.

[4]苏永豪.论戏剧表演教学中观察人物练习的方法[J].戏剧之家,2020(13):32.

[5]薛丹.“微课导学”教学模式与戏剧教学的有效整合[J].现代交际,2020(03):222-223.

[6]赵平.关于暗示教学法在戏剧表演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1):206-207.

[7]陆源.应用戏剧在高校戏剧类课程中的运用[J].戏剧之家,2019(29):194.

*基金项目: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科研促进计划项目“‘凤凰花开——全媒体融合背景下戏剧创新与舞台运营研究”(编号:20185001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莉(1980-),女,汉族,湖北宜昌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新媒体与影视文化艺术。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