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宇军
【摘 要】本文论述基于思维导图和问题链的高一化学复习教学策略,阐明思维导图的三种类型以及思维导图复习课的教学环节,阐述问题链导学的理论依据、概念和问题设计原则、基于问题链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化学复习课 思维导图 问题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6-0156-03
标准记忆模型告诉我们,学生获得的知识信息如果不通过复习来保留“短时记忆”,那么就很快消失。根据遗忘曲线,遗忘在识记之后马上产生,而且先快后慢。因此,在习得知识后,应及时复习、巩固,防止遗忘过快;过后还要定期进行延时复习,使学到的知识保留较长的时间或永久。可见,复习至关重要。如何促进高一学生高效复习化学呢?下面以高一化学为例探索复习教学策略。
一、基于思维导图的复习教学策略
思维导图呈树状结构,“树干”为主干知识或知识主线,“树枝”为与主干知识相关的小知识点或观点。化学知识点具有多而散的特点,知识点之间联系密切、互相渗透。在章节复习中,引导学生构建适合自身复习方式的思维导图,能使知识条目化和系统化,便于清晰地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一)思维导图的类型
1.填充式。教师帮画出思维导图的大部分,留一些空白给学生填写,让学生感知思维导图。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类型极大降低了思维导图制作的难度。例如,复习《乙烯化学性质》时,教师展示如图 1 所示的思维导图,要求学生填充后观察整个图,学生脑中自然就有了思维导图的印象。
2.模仿式。在弄清知识网络关系的基础上,学生模仿教师初步制作一些层级结构较少的思维导图。例如,复习《铁盐和亚铁盐》时,为了让学生能制作“铁三角”思维导图,教师可展示“铝三角”思维导图(见图 2),供学生模仿。
還可引导学生根据需要稍做一些改动,如改变箭头方向、增加或减少箭头的数目、在箭头上下标反应条件或试剂名称等。
3.放射式。在小组合作、教师引导下,学生让小型思维导图“这棵小树苗”慢慢长大,先成长为中型思维导图,最后到大型思维导图,使知识网络体系趋于完整。
(二)基于思维导图的复习课教学环节
下面以笔者实践过的《乙酸》复习课为例,阐述思维导图复习课的基本环节。
环节一,自主归纳知识,列出提纲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根据自身对知识的回忆与理解尝试归纳知识,并按逻辑顺序列出知识提纲。这一环节能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因此无论提纲是否完整,教师都应挖掘每个学生提纲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
环节二,自主构建思维导图
教师引导学生对提纲进行提炼,并结合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使提纲演变成一个思维导图。每个学生知识经验和个性不尽相同,构建出来的思维导图差异会比较大。无论如何,这些都是学生亲自动手构建、最适合自身复习方式的思维导图。这一环节给予学生充分展现个性、体验过程并获得成就感的好机会。以下是某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
环节三,组内交流、补充
组内每位成员展示自身制图的思路、方法和成果,其他成员评价、修改、补充,得到组内最完美的思维导图。这一环节已基本解决了容易被发现的问题,未能解决的问题、疑惑留到下一个环节。例如,其他组员发现环节二中的思维导图漏掉了“结构式”和关键的“官能团”,补充之后得到如图 4 所示的思维导图。
环节四,组间互评,获得成果
这一环节利用到班级这个万能的平台,各个小组在向其他小组展示成果的同时也提出未能解决的问题,与其他组进行交流、提问、答疑。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总会有一两个组的想法比较独特或能够解决其他组的疑惑。例如,有些小组平时热爱钻研,就觉得还可以在“酸性”处补上“与 Na 和 CaCO3 反应”,再多引出一条分支“球棍模型、比例模型”。太令人振奋了,因为补充的知识点正是考试大纲所要求掌握的内容。
环节五,巩固提升,评价反思
要想提升学生迁移应用的能力,就要使思维导图问题化,精选一些典型习题让学生训练,使思维导图中的知识融入问题中。这样既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使思维导图根深蒂固地植于学生的脑海中。教师要求学生先独立做题,再与同伴交流、质疑,最后自评、互评、反思,查找思维导图中的不足之处,看是否还能再优化。
二、基于问题链的复习教学策略
(一)理论依据、内涵
从心理学上讲,当学生原有的经验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不相适应,心理上产生矛盾时,就会产生一种力求统一矛盾、使心理状态趋于平衡的内在要求,其结果得到了一种心理满足。矛盾激发求知欲,人类创造性的活动(如思考、探索),始于有了问题之后。问题与学习相伴而行,在复习课中,教师若能精心设计一系列有逻辑关系的问题,形成认知矛盾,那么定能驱动学生主动复习,促其积极思考、合作解决问题。依笔者看,问题链教学是指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认知结构,预设学生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疑惑,有目的地设计一连串有逻辑顺序、环环相扣的问题的教学活动。
(二)问题链的设计原则
1.情境性原则。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认为,真正的、完整的知识只能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获得。在复习课中,教师可结合复习内容将学生置身于富有悬疑性和生活性的问题情境中,刺激他们积极思考、合作交流。问题链应当尽量围绕学生生活实际来设计,使学生感到这些化学问题就在他们身边,增强他们复习的主动性。
2.适切性原则。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复习过程中,若设计的问题较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低许多,没有挑战性,那就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反之,若设计的问题较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高许多,学生大脑皮层模糊一片,那学生的自信心会备受打击。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位于“最近发展区”内,符合学生认知实际,令学生获得“跳一跳,摘到桃”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3.逻辑性原则。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符合由浅入深、由一般到特殊、有抽象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复习教学中设计的问题链若能符合这样循序渐进的逻辑顺序,那么学生就能依靠逻辑思维能力有梯度地突破重难点,逐步向知识结论推移。另外,化学知识点之间联系密切、互相渗透,因此,各问题链节之间也要环环相扣,这样学生才能从整体上理解知识、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三)基于问题链复习课教学案例
以下是笔者设计并实践过的问题链导学复习课。
课题 《元素周期律》复习课
〖环节一〗问题导入,引发阅读、回忆
[师]关于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我们学过哪些内容?大家能否概括主要内容?
[生]快速阅读教材第 4 页、第 5 页和第 13 页的内容,并尝试归纳知识要点。
〖环节二〗设置问题链,引导思考、交流
[师]元素周期表由几个周期、几个族构成?周期和族还可再分为哪些?元素周期律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有哪些重要應用?
[生]结合教材内容,独立思考、分析后,与同学讨论、交流、质疑、补充。
〖环节三〗升华问题,拓展思维
[师]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通过思考、合作建构“位—构—性”的系统认知模型,弄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让知识在拓展中升华。
〖环节四〗解决问题,巩固提升
[师]弄清“位—构—性”之间的关系便能快速地解决元素推断题,下面是一道典型例题(略),请同学们结合已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尝试解决。
[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组内、组间展示解题思路、方法及答案,质疑点评。
〖环节五〗自我总结,评价反思
[师]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及复习经验。大家对同学或自己的总体复习情况的评价如何呢?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够好?
[生]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结果、思路和方法等作简要总结。开展自评、互评,审视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并认真、客观反思自己的复习过程。
〖评析〗以上各子问题难度适中,位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学生感兴趣并主动去解决;这些子问题都是围绕复习目标和重难点来设计,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复习效率;它们的设计顺序符合布鲁姆的认知教育目标,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学生乐于接受并能顺利解决。
实践证明,基于思维导图和问题链的复习教学策略有助于高一学生高效复习化学。但在教学实践中,还要结合复习内容、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接受能力,不能全盘使用,否则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此外,促进高一学生高效复习化学的教学策略还有基于自主互助的习题课复习策略,以及基于情境讨论的实验复习策略等,方法比较多,在此不一一阐述。
【参考文献】
[1]孔召萍.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复习课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7.
[2]魏恋恋.基于问题链的化学教学案例的开发与实践[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5.
【基金项目】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促进高一学生养成良好化学学习习惯的教学策略研究》(2018C483)。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