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琳
与单篇阅读相比,群文阅读在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锻炼学生阅读思维等方面有着显著优势。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实现文章与文章的有机结合、阅读与阅读的有机联系,促进群文阅读教学的高效开展呢?在本文中,笔者尝试围绕“联想”“对比”和“整合”三个“关键词”,针对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展开论述,力求提高群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
一、联想——寻找相同主题的相似之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将相似主题的文章加以整合,形成群文:首先,整合教材资源。新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根据主题设定单元模块,在以“主题”为核心词的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展开阅读思考与体验呢?笔者认为,可以围绕“联想”二字开展教学。
例如,四年级上学期《自然奇观》这一单元包括四篇文章,这四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自然奇观。下面,笔者以《观潮》和《火烧云》的教学为例,针对群文阅读的具体流程展开论述:首先,自主阅读,自由联想。因此,在正式开始群文阅读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开展自主阅读,初步了解两篇文章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开自由联想,尝试说出这两篇文章有哪些相似之处。于是,学生们放飞思绪,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想法和结论。有的说:“这两篇文章都在描写景色。”有的说:“这两篇文章的语言都很生动形象。”还有的说:“这两篇文章都交代了‘观景时间。”显然,此时学生所产生的联想还是零散而浅显的,并没有把握住群文阅读的关键。尽管如此,起码学生已经有了联想的意识,这对于接下来群文阅读教学的正式开展有着很好的助力作用;其次,问题引导,科学联想。为了使学生所产生的联想更有条理性和科学性,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指向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根据问题的指引,发现两篇课文的相似之处。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这两篇课文在描写顺序上有什么相似之处?这两篇课文在修辞手法上的相似之处? 读完两篇课文之后,大家有什么相似的情绪或感受?读完这两篇课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教师通过提出这四个问题,为学生指明了联想的方向,引导学生从“描写顺序”“修辞手法”“情感态度”和“写作技巧”四个层面,对于两篇文章进行综合分析,使学生对于写景文章的阅读策略与写作技巧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可见,教师以主题为“抓手”开展群文阅读,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
二、对比——寻找相同体裁的不同之处
在相同体裁的课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都倾向于“趋同”教学,即通过让学生发现相同体裁的课文的相似之处,总结该体裁的文学特点。这种方法固然能够帮助学生深刻体会不同体裁的特点,但是如果过于“趋同”,也会抹杀同一体裁下不同文章的光彩。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教师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活动:首先,对于相同体裁文章进行对比阅读。通过对于相同体裁课文的对比,教师不仅能够让学生发现同一体裁文章的相同之处,更能让学生关注到同一体裁文章的不同之处,使学生不仅掌握各种体裁的特点,也领略每篇课文的特色;其次,对于相近体裁文章进行对比阅读。通过对于相近体裁课文的对比,教师能够让学生更加精准的理解不同体裁的概念和特点,从而提高阅读中的理解力与鉴赏力。
例如,《陶罐和铁罐》和《狮子和鹿》是三年级《科学的思想方法》这一单元的两篇课文,二者的体裁都是寓言,所讲述的道理也十分相近。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开展群文阅读教学,使学生在对比中不仅体会两篇课文各自的文学魅力,也更加深刻的体会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首先,寻找相同体裁文章的相同之处。在学习《陶罐和铁罐》和《狮子和鹿》两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阐述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概念及特点,并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述,寻找两篇课文的相同之处。于是,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两篇课文以下相同点: 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拟人手法; 两篇文章都借助故事讲述了道理; 两篇文章都比较短小……通过寻找相同点,学生能够进一步发现寓言的特点;其次,寻找相同体裁文章的不同之处。在明确了寓言的特点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于是,学生再次开动脑筋,讨论二者的差别。有的说:“《陶罐和铁罐》语言描写居多,《狮子和鹿》内心描写居多。”有的说:“《陶罐和铁罐》的道理‘深一些,读完以后需要再想想,《狮子和鹿》的道理‘浅一些,小鹿的心里话已经把道理告诉了我们。”还有的说:“《陶罐和铁罐》的情节比较简单,《狮子和鹿》的情節更生动。”学生们的讨论很直观的展现了两篇文章的特点。可见,通过群文阅读,有助于学生领略相同体裁下不同文章的魅力;最后,寻找相似体裁文章的异同。寓言与童话在内容、语言和形式上都十分相近。在学习这两篇课文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引入之前学过的《丑小鸭》,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使学生尝试寻找寓言与童话的区别。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围绕“体裁”让学生在对比中展开群文阅读,加深了学生对于不同体裁的认识。
三、整合——寻找相同作者的变化之处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的作者都有着较深的文学造诣。那么,在学习某一篇课文的时候,通过以下文学作品的整合,参悟文字背后的道理,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升:首先,不同时期作品的整合。有的作者由于个人境遇和心态的变化,不同时期的作品有着不同的特点,教师可以将这些作品整合起来,使学生完整的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其次,不同题材作品的整合。有的作者在创作中涉猎广泛,题材众多,教师可以将这些作品整合起来,使学生全面的了解作者的创作理念。
例如,我们都知道《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少年时期的作品,当时的他漂泊异乡,思念亲人,于是创作了这首诗作。这首诗言辞恳切,用词平实,体现了少年的质朴。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王维,以及王维的写作风格和创作历程,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使至塞上》和《山居秋暝》两首诗,让学生体会两首诗在意境、情感及用词上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不同。通过三首诗的整合,学生能够体会到少年王维的质朴,感受到他漂泊异乡的落寞;能够体会到中年王维的孤寂,感受到他仕途不畅的苦闷;也能够体会到晚年王维的洒脱,感受到他寄情山水的释然。教师能够让学生全面的了解作者的创作历程和艺术风格,使学生读懂文字背后的更多故事与更多情感,从而促进学生文学理解力与鉴赏力的提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联想”“对比”和“整合”等“关键词”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并以此为契机,推动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 (2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