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论述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策略:挖掘德育因素,突出人文思想,明确德育渗透切入点;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化文为德,形象地呈现德育思想;创设教学情境,重视课堂交流,生动感知德育情感;组织课后阅读,增强道德修养,拓展德育的途径;组织课外实践,增加情感体验,强化德育的力度。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6-0019-0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以及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由此可见,高中语文课程承担着重要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教材蕴含着大量的人文知识和道德内涵,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因此,语文教师要有效履行“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转变落后陈旧的教学理念,深入挖掘德育与语文教学的渗透切入点,实现“智”与“德”的有效结合,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在精神上也获取滋养。笔者根据自身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探索德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问题,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一、挖掘德育因素,突出人文思想,明确德育渗透切入点
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德育素材,编者用心挑选的文学作品,充满了人间的真情实感,蕴含了历史人物的高尚情操,浓缩了民族文化的精髓,能够为学生德育提供较丰富的资源保障。语文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把握作品中的德育因素,突出作品中的理想信念,淋漓尽致地展现作品中的人文性、思想性,让学生得以感知、感悟進而实现思想上的升华,让学生感悟到中国汉字博大精深的同时,领悟到人性的真、善、美,体会到高尚情操的无穷魅力。为此,语文教师要精心研究语文教材,明确德育渗透切入点,真正有效实现德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以《沁园春·长沙》教学为例,这篇作品抒发了作者的远大抱负和豪情壮志,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图片、案例等相关材料,让学生在强烈对比中深刻理解什么是历史责任感,为什么要奋发图强、努力拼搏,要让学生强烈意识到少年立志的重要性,意识到努力奋斗、拼搏的重要性,进而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进行有效规划,在树立远大目标的基础上,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早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化文为德,形象地呈现德育思想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明确教学重点和德育因素的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有效融合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设施向学生展示文字、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为学生构建集形象性、生动性、探究性为一体的现代教学环境,通过直观展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身处其中,感受作品的无穷魅力,感受作品中不同人物的个性特征,增强学生对作品中心思想的理解能力,鼓励学生进行适当思想道德反思,对不同德育问题进行有效探讨。这样可以强化学生在认知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有效推进德育的开展。以《我有一个梦想》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前应该收集整理、优化整合“美国民权运动”“解放黑奴”等相关内容的数字化资源,制作成集文字、图片、影像于一身的动态教学软件。在授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黑奴在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黑暗、生活环境的悲惨以及黑奴在当时所承受的巨大压力,让学生了解美国民权运动产生的原因,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更为强烈地感受到自由平等的重要意义。教师还可以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图片展示、文字叙述等方式,在详细的讲解中让学生真正明白,“我有一个梦想”,不仅仅是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也不仅仅是美国黑奴渴望自由的梦想,而是全人类的梦想,梦想生活在自由平等、和谐共处、没有任何歧视的幸福年代,以此培养学生尊重、平等待人的优秀品格,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在新中国的幸福,树立为中国的繁荣昌盛做贡献的人生目标。
三、创设教学情境,重视课堂交流,生动感知德育情感
要想更为有效地实现德育的渗透,除了通过教师的精彩讲解、形象展示去触动学生内心引发其思考外,还要让学生进入一定的情境之中去感受体验,这样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德育的重要性。为此,可以实施情境教学,通过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具备一定感情色彩、形象生动的情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更能感同身受,从而强化德育的认知。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主动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身处情境之中,在交流沟通中增强其德育认知,规范其道德行为。常用的情境教学方法有课堂游戏、角色扮演等。以《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为例,教师在大致讲解教学内容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角色扮演,挑选学生扮演作品中的重要人物角色如蔺相如、廉颇等,对“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作品内容进行形象再现,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所扮演角色的心理变化过程。如在“完璧归赵”这一短角色扮演中,学生看到了蔺相如大智大勇、捍卫国家利益的高尚品质;在“负荆请罪”这一段角色扮演中,学生深刻理解廉颇、蔺相如高尚的人格魅力,理解他们先公后私、大局为重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严格约束自己、知过必改的优秀品德。
四、组织课后阅读,增强道德修养,拓展德育的途径
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种常规方法,也是拓展德育的一种新途径。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身心特征、认知规律,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推荐优秀读物,让学生在获取丰富写作素材、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有效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当然,教师还要重视阅读指导工作,不仅在“质”上下功夫,还要在“量”上下功夫,在诱发学生课后阅读意识、教授阅读方法技巧的同时,提醒学生以“教材学习”为主、“课外阅读”为辅,不可本末倒置。以《辛弃疾词两首》教学为例,教师可在课堂教学结束后,组织学生阅读宋朝爱国词人的诗词,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爱国情怀。这些诗词可由教师提供书单,也可由学生自行确定,并要求学生在阅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认为辛弃疾将抗金、收复山河作为自己毕生志愿,他在《水龙吟》等诗词中表现出沉雄豪迈、慷慨悲壮的情感,在《破阵子》等词作里看到了他对抗金斗争的怀念;有的学生认为陆游也是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他的《示儿》将其爱国深情及壮志未酬的忧愤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有的学生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正气歌》时,慷慨激昂,苍凉悲壮,特别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明志,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文天祥坚贞的民族气节。
五、组织课外实践,增加情感体验,强化德育的力度
课外实践也是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上,更要落实在“做”上,只有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优化知识结构以及增强情感体验。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实践,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参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不但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還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课外实践形式多样,有社会调查、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以《师说》教学为例,教师可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归纳作品的中心思想,让学生理解尊师重道的重要意义,接着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要求学生 5 人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社会调查,主要调查社会上人们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态度如何,对尊师重道的认识如何。在调查中,有的小组认为“在教师队伍中,有好教师也有坏教师,好教师虽然占多数,但那很少一部分的坏教师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教师职业的看法”;有的小组认为“在教师队伍中,有专业素养高的教师,也有专业素养低的教师,有努力工作的教师,也有得过且过的教师”;还有的小组调查了人们对尊师重道的看法,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尊师”也不“重道”;等等。待调查完毕,教师可组织各调查小组撰写调查报告,试着去充实《师说》内容,谈谈真正的“师德”是怎样的,怎样的行为才是对教师的尊重。
总之,德育渗透是一项持续时间长的系统工程,高中语文教师要有效履行自身“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身心特征、认知规律,积极挖掘德育因素,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主动创设教学情境,并且抓好“课后阅读”和“课外实践”两大活动,真正实现德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同时,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进一步充实自身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做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选择适当的授课方式,诱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让他们深刻体验到作品中的情感魅力;教师还要重视师生关系的培养,要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过程中做到言传身教,获得学生的认同接纳和信任爱戴,从而让德育于无声无息之中进入学生内心,开出美丽的“德育之花”。
【参考文献】
[1]王加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S2).
[2]杨海丽.文以载道 寓德于文——德育在高中语文中的生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8).
[3]唐俊安.化知为德——试论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2).
[4]杨小凡.以“德”为本,教书育人——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6(5).
[5]欧阳琦云.以文之道 润物无声——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强化德育渗透问题的再思考[J].语文知识,2016(21).
[6]王锦旭.随文潜入心 授道悄无痕——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因素例谈[J].教育教学论坛,2011(22).
【作者简介】赖宁宁(1986— ),籍贯广西兴业,本科,一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市兴业县高级中学,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责编 李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