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首套中小学语文教材的题材研究*

2020-12-21 07:13:32厦门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教育教材中心苏新春赵怿怡
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题材课文教材

厦门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教育教材中心 苏新春 赵怿怡

提要:课文是教材的基石,承载着课程大纲的规定和要求。题材是构成课文的基础原料,并给予教材语言以直接的影响。刘松涛等编写的小学《国语课本》、宋云彬等编写的初中《语文课本》是新中国的第一套中小学语文课教材。该教材的题材呈现出以下特点:贴近生活,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习惯,注重实用性语文知识的教学;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大破大立、在战争废墟基础上建设新中国的现实状况,充满了时代气息;表现出中国革命是农村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对古代题材、传统题材、纯人文题材的淡化与疏忽。

新中国建立之初的第一套中小学教材的题材有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影响教材的内容与性质,反映出当时语文课的定位及对后来语文课程的影响,弄清楚这些问题无疑是有意义的。作为第一套教材,它在新中国语文教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自明的。不仅拥有共和国“第一套”的桂冠,还因为它的“显著特点是思想政治性强,选文与练习都体现了这一特点,这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形势是相联系的”(石鸥,2015)29,这成为后来的语文教材的普遍特点。课文是教材的基石,是教材的骨架。它承载着课程大纲的规定与要求。依托于它,所有的教材语言才活了起来,才构成了一个个具有独立传情达意作用的鲜活的语篇单位。构成课文最基础的原料是题材。“狭义的题材则是指某一作品所具体描绘的生活现象,即经过作者选择、提炼、加工,用以表现作品的思想和主题的一组完整的生活材料。”(胡敬署 等,1991)16语言、题材、课文、教材,四者就是这样在要素与语篇、材料与思想、部件与整体、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上形成了决定性的依存关系。本研究希望通过计量分析,客观再现新中国第一套语文教材的真实面貌,超越印象式的评价与定性,从而对教材做出全面分析,进而为探讨题材对教材语言性质与状况的影响打下基础。

1 教材概况

这里选用的新中国第一套中小学语文教材,包括刘松涛、悳頫、黄雁星、项若愚等人编著的小学教材《国语课本》(“初级小学”8册、“高级小学”4册)和宋云彬、朱文叔、蒋仲仁、杜子劲、马祖武等人编的初级中学教材《语文课本》(6册)。没包括高级中学教材。

在时隔70年的今天,要收齐同一版同一印次的教材殊为不易,不仅是因为教材处于不断修订改编中,也不仅是总社出纸样各地分印的灵活机制,而是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万事待举,旧承新创,承与创交叉进行,依据不同,对起始迄止的判断就不同。在我们收集的18册教材中,小学教材中“原版”与“再版”相去最远的是第8册(小学四年级下册),版权的信息是:“1948年3月华北新华书店原版、1952年2月第四次修订原版、1952年5月北京再版。”(刘松涛 等,1952)初中教材中相去最远的是第14册(初中一年级下册),版权页的信息是:“1950年6月新华书店原版、1952年1月第三次修订原版、1952年6月北京初版。”(宋云彬 等,1952)1

如果按下面说法中的“1951年”算,本研究所选的刘本教材、宋本教材可能还算不上是“第一套教材”。

1951年,人教社开始编写出版教材。但限于当时条件,只能采取选用、改编老解放区教材、苏联教材编译本和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中华书局等出版的比较流行的教材的方式,编写出版了全国通用的第一套教材。(吴履平,2010)3

其实,上面那句话中更值得注意的是“只能采取选用、改编”的说明。“选用”意味着已有书在,“改编”还要看修改的份量与程度如何。另一文献的说明似乎更为贴切:“1952年开始,人民出版社改编并出版了新中国第一套中小学全部以‘语文’命名的教科书。”(石鸥,2015)3从“全部命名为‘语文’”的角度来说,1952年出版的确算是“第一套”,因之前小学教材的名称是《国语课本》。

其实,改书名或改封面或个别课文的变更,都还只能算是幅度很小的修改。“第一套”的历史往前追溯,可以找得到更早的版本:

1950年8月,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宋云彬、朱文叔、蒋仲仁、杜子劲、马祖武编辑,叶圣陶校阅,新华书店出版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6册,是新中国最早以‘语文’命名的教科书,当时的小学课本仍然称为‘国语’。(石鸥 ,2015)3

这里就将“新中国最早”教材的定名时间提前到了1950年8月。再往前追求,还可以看到更早的情况。

1949年4月,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了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由叶圣陶任主任委员,周建人、胡绳任副主任委员,成员有蒋仲仁、傅彬然、宋云彬、朱文叔、孙起孟、叶蠖生、王子野、孟建、金灿然、丁晓先、王诚、杜子劲、王一铭、王绮等。1949年5月,华北人民政府在北平召开小学教育会议。会议规定小学教科书由华北教育部集中编审,各地分散印行。国语须用政府审定或指定的课本。当时,‘华北的教科书编审委员会是作为中央政府的教科书编审机构的基础而成立的’。其修订的教科书一方面通过新华书店出版供应华北区,另一方面通过纸型与样张,供‘西北、华中、上海’等地翻印。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后,部分语文教科书也以其为原版修订。(石鸥,2015)17

这套华北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蓝本是1948年十月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审定、华北新华书店出版的初级小学《国语课本》(1-8册),也就是在第六次修订稿的基础上修改出版的。(石鸥,2015)20

这里的说明就将我们选用的18册教材中的“华北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与“中央政府教科书编审机构”、“华北新华书店”与“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的编者与“编审委员”、“选用”与“原版”、“国语课本”与“语文课本”、“纸型与样张”与“翻印”等等的关系,都梳理清楚了。“新中国第一套”中小学语文教材应是来源于华北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审定出版的教材。

一篇近年发表的文献对“新中国第一套”教材有了更确定的说明:

在人教社成立之前,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领导下编写的新版课本已经出版并印行。

新编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次是:1948年3月华北新华书店原版、1950年10月第二次修订原版、1950年11月北京初版。原编者是:刘松涛、悳(同“德”)頫、黄雁星、项若愚。

新编初中语文课本的版次是:1950年6月新华书店原版、1950年10月第一次修订原版、1950年12月北京初版。编者是:宋云彬、朱文叔、蒋仲仁、杜子劲、马祖武。助编者是:胡墨林、何汝芬、张苑香、平润斋、王一铭、王绮。(刘真福,2018)14

这里的“之前”“已经”,显示了教材发行的来龙去脉。这时“选用”与“改编”并存。“选用”是基础,“改编”是持续的进行时。“选用”,表明本研究所收集的异于一时、散在各地的18册教材确属“新中国第一套”教材无疑,保证了教材计量研究对象在语料上的确定;而持续做的或多或少的“改编”,使得我们在更详尽的论述中,有必要将样本教材一一列出每册的版权信息,显示出原版与修订版、版次与印次、出版者与修订者的变化轨迹,以显示复杂的新旧更叠情况。之所以要如此重视样本教材的准确,是因为在教材题材的计量研究中,题材中的每一点事与人、时间与空间、材料与观点,都会进入统计范围,都会影响到结论的周全与正确。

刘松涛等编著的《国语课本》共12册,有课文500篇;宋云彬等编纂的初中《语文课本》共6册,有课文135篇。本研究就是针对这635篇课文来进行的。

2 题材的领域分布状况

按课文记人叙事、写景状情、说理论道的内容,可分出以下10个题材领域:“家庭生活”“学习教育”“社会活动”“经济建设”“军事活动”“道德情操”“政治思想”“科学艺术”“动物植物”“自然界自然物”。

(1)“家庭生活”类共有54篇,占课文总数的8.5%。

该类包括儿童自己、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家庭成员及其日常起居生活。在年级分布上表现出与其他类明显不同的特点,就是全部出现在前8册,即出现在小学一至四年级之间,特别是集中出现在一年级,第1册有17篇,第2册有19篇,占了总数的2/3。小学一年级第1册的17篇课文题目是:《人》《手》《一人两手》《做工》《哥哥》《爸爸》《我家里》《个个有事做》《种地送粪》《在家里做事》《小春学种菜》《量布》《扫地》《不喝生水》《画三样东西》《做两样东西》《小工人》。从这些课文可以看到反映的都是儿童的真实家庭生活。

中低年级小学生学习的课文,内容上有两个特点很有时代性。一是农民家的儿童生活。当时中国人口的90%还是农村人口,反映出鲜明的农村家庭生活,如“种地”“种菜”“砍柴”“送粪”“拾粪”“喂猪”“摘棉花”“纺棉花”等。另一特点就是提倡讲究个人卫生、环境卫生,提高健康水平,所倡行禁绝的内容都明显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的生活水平、收入水平与环境水平,如“不喝生水”“剪指甲”“讲卫生”“眼卫生”“种牛痘”“沙眼”“生疮”“换牙”“感冒”“痢疾”“消灭虱子”“嗽口”“看护病人”等。

(2)“学习教育”类。该题材的课文数量最多,共有104篇,占课文总数的16.38%。

包括学校的学习、体育、娱乐,偏重于知识学习与成长方面的事。教材紧扣学生的特点,在小学生的启蒙到中年级、高年级,再到初中生,都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知识”“能力”,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灵活多变的角度,引领学生进入了人生求知的新生活,进入知识的海洋中。如小学低学级的讲授内容有“上课”“下课”“开班级”“卫生值日”“笔”“纸”“学语文”“学算术”“识字牌”“请假条”“便条”“收据”“黑板报”等。小学中年级的讲授内容有“演讲稿”“演讲会”“信件”“报告”“日记”“开会”“发票”“暑假学习计划”“记录”“电报”“标点符号”“介绍信”“借书”等。小学高年级的讲授内容有“墙报”“读书会”“记叙比赛”“修改文章”“建议书”“读书笔记”等。

初中阶段有关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的课文大幅减少,只有7篇课文,可内容却大幅加深,如:“语文数学体育三门课的关系”(《三门功课》七上第1课)、“读书的好处”(《书·读书》[七上第16课])、“如何选择性地读书”(《给颜黎民的信》[七上第17课])、“写作主题的提炼”(《二十世纪年代记》[九下第9课])、“伟大领袖的求学生涯”(《毛主席同志的青年时代》([七下第1课])《列宁在学校里》)([七下第2课])等。

从这些内容的延伸可以看到,这套教材是相当贴近中小学生实际生活的。那就是针对学生不同成长阶段,围绕学生的成长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知识营养。教材在全方位提供学校教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还特别注意另外两类教育:一是道德品质教育,如“懂礼貌”“守时”;二是国情教育,从“国徽”“国旗”“领袖”开始的国情教育。这些在下面的“道德情操”类、“政治思想”类会做进一步论述。

(3)“社会活动”类共有67篇课文,占课文总数的10.55%。

社会活动类包括村庄、集市、机关、城市等方面的事情。在不同年级有明显不同的内容。如小学低年级主要有“集市”“赶集”“互相帮助”“送公粮”“长工生活”“劳动致富”;小学中年级主要有“苏联代表团访问农村”“义务劳动”“黄河抢险”“坐火车”“换工队”“合作社”“纪念大会”“提灯会”;小学高年级主要有“武松打武”“耕牛”“会种瓜的农民”“农村商店”;初中主要有“矿工生活”“贫苦农民”“西门豹治巫”。

“社会生活”类中最主要的内容都与“土地改革”“翻身解放”“农民摆脱贫困”有关。如《分土地》(一上第42课)、《东北》(二下第10课)、《长工的话》(二下第38课)、《发财致富靠劳动》(二下第40课)、《换工队》(四上第22课)、《西庄合作社》(四上第23课)、《土地还家(秧歌剧)(一)(二)》(五下第23、24课)、《“牛牵来了!”》(六上第8课)、《一个佃户的自述》(八上第15课)、《三黑和土地》(八上第16课)。“土改”在小学一年级课文中就出现了,如《分土地》这篇课文只有四句话:“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人民分土地。家家有地种,人人都欢喜。”分土地给农民,实现耕田有其田,是中国现代革命战争、社会变革中最主要的一项内容,教材在编纂中紧扣当时的社会革命现实,写入了小学一年级第1册教材,把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与感情培养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4)“经济建设”类。这一类有70篇课文,占课文总数的11.02%。

经济建设类包括农场、工厂、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经济方面的事情。这时的经济建设基本没有商业、金融、贸易等内容,仅有的三篇与“集市”“赶集”“合作社”有关,放在了“社会生活”类的题材中,故这里指的主要是农业与工业生产。农业自然是一个重头,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大量出现了这方面的内容,如“种地”“春耕”“收麦”“打麦”“栽树”“养牲口”“挖井”“秋收”“拨工”①“拨工”,在《秋收场上》(五下第9课)后注释“变工”时说到:“农忙时候,农民自由结合,互相帮助,以工换工,集体生产。这种劳动组织,在陕北叫‘变工’,有些地方叫‘拨工’。”“选种”“上粪”。也有传统工业,如“煤矿”“治水”“筑路”等,但整个工作还处于修废用旧、恢复生产、增产节约阶段,如《劳动模范李顺达》(三上第27课)、《铁工厂参观记》(三上第34课)、《死车的复活》(八下第16课)。而对新的工业生产形式与生产工具则表示出了欢欣鼓舞般的期待,如《农民代表参观华北农业机械总厂》(三下第21课)、《田桂英》(四上第4课,女火车司机)、《拖拉机下乡》(四下第24课)、《国营广北农场》(四下第25课)、《铁路员工》(四下第27课)、《拖拉机》(五下第25课)、《农民代表看工展》(五下第26课)、《新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七上第18课)、《拖拉机开进高家村》(七下第8课)、《通北农场访问记》(九下第8课)。《农民代表看工展》课文中列出的新的支农产品有“肥料”“种子”“农产品”等类。在“钢铁机械”类中,列出的农机产品就有磨麦机、拖拉机、播种机、铡草机、水泵等。课文写道,农民参观者对这些事物“每一种他们都看不厌,问不完。四百多份农业机械的介绍书一下子就全要光了”。

这些新型农具中最让当代农民喜欢的当属拖拉机。整个教材中与“拖拉机”有关的课文竟多达21篇。它们是《草原上幸福的生活》(三上第29课)、《苏联建设图片展览会》(三上第30课)、《拖拉机下乡》(四下第24课)、《国营广北农场》(四下第25课)、《演讲的材料》(五下第11课)、《拖拉机》(五下第25课)、《农民代表看工展》(五下第26课)、《女孩子们驾驶的拖拉机队(一)》(六下第21课)、《女孩子们驾驶的拖拉机队(二)》(六下第22课)、《女孩子们驾驶的拖拉机队(三)》(六下第23课)、《女孩子们驾驶的拖拉机队(四)》(六下第24课)、《新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七上第18课)、《拖拉机开进高家村》(七下第8课)、《开荒速写》(七下第9课)、《苏联的一分钟和美国的一分钟》(八上第18课)、《伟大而质朴的人物》(九下第2课)、《泰尔曼集体农场》(九下第7课)、《通北农场访问记》(九下第8课)、《二十世纪年代记》(九下第9课)、《战争之后》(九下第10课)、《为人民服务的科学》(九下第13课)。这是一个很让人吃惊的现象。不少课文中“拖拉机”与“拖拉机手”都是作为主角出现,如在《通北农场访问记》课文中“拖拉机”出现了21次,出现10次以上的有5篇。更有显示意义的是在很多篇课文中拖拉机只是作为语境,作为语境中一分子出现的现象,甚至是在选取什么样的材料来做演讲时,拖拉机都作为例子出现了(《演讲的材料》五下第11课)。拖拉机可谓是那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工业产品与农业生产工具。在拖拉机如此广泛出现的背景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苏联。无论是苏联国内大规模机械化农场的示范作用,还是作为苏联支援中国的新型工厂的新产品,拖拉机都在其中居于重要位置。

(5)“军事活动”类。该领域课文数量居第二位。共98篇,占课文总数的15.43%。

该类包括战争、战斗、部队、军人、反特等军事斗争方面的事情。除了小学1年级第1册和初中三年级第2册外,其他16册都有出现。上面说到在数量上“学习教育”类的课文最多,但它的分布在小学与初中差异明显,小学低年级多,以后逐步减少,初中最少,只有7篇,且有6篇集中在初中一年级。而“军事活动”类除了少数几篇古代的(如《赤壁之战》([五上第21、22课])《奴隶英雄》([六下第20课])外,对中国20世纪30—40年代发生的人民革命战争中各个时间段、各种类型的重要战役课文都做了全面而充分的反映,且出现在各个年级。如:

①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红军反围剿战争”(《红军到了杨家洼(一)》[三上第21课]、《红军到了杨家洼(二)》[三上第22课]、《红军的妈妈》[五下第21课]);

“二万五千里长征”(《老山界》[八上第13课])、“强渡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十八个勇士》[六下第4课]、《渡天险》[八上第14课]);

“巩固陕北根据地”(《刘志丹卖碗》[三下第7课])。

② 抗日战争。

“敌后根据地建设”(《朱总司令和营长》[四上第3课]、《一只鸡》[五上第5课],《鞋》[五上第6课]、《朱总司令的向导》[五下第20课]、《毛主席看伤兵》[六上第13课]、《一张名片》[六上第14课]、《大娘》[七上第15课]);

“游击战”(《雁翎队》[八下第10课]、《荷花淀》[八下第11课]);

“地道战”(《地道斗争(一)》[二下第8课]、《地道斗争(二)》[二下第9课]、《冀中的地道斗争》[七下第15课]);

“反大扫荡”(《围村》[七上第13课]);

“平型关战役”(《大战平型关(一)(二)》[六下第5、6课]);

“东北联军抗日”(《东北抗日联军》[二下第11课]、《英勇不屈的赵一曼》([四上第11课])。

③ 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中的战斗与英雄”,如《战斗英雄董存瑞》(四上第13课)、《战斗英雄董存瑞和郅顺义》(八下第12课)中的董存瑞与郅顺义,《一碗豆芽》(四上第14课)中的解放军伤员,《和平之花》(四上第19课)中的刘奎基,《我是炊事员》(四下第46课)中的炊事员,《骑兵和战马》(五下第4课)中的程朝先,《功劳炮(一)(二)(三)》(五下第5、6、7课)中的炮兵,《铁脚团长(一)(二)》(六下第16、17课)中的团长,《过桥》(六下第18课)中的炮兵,《解放军和老百姓》(七下第12课)中的炊事兵老钱,《战争中成长的女英雄》(九上第13课)中的郭富,《这样的战士——纪念人民英雄何大庆同志》(九下第14课)中的何大庆;

“孟良崮战役”(《野战医院(一)(二)》[六下第7、8课]);

“挺进大别山”(《渡淮河》[七下第3课]);

“渡过长江占领南京”(《第二十四号船》[三下第47课]、《人民解放军渡长江》[五上第23课]、《“可给我找到了!”》[六上第12课]);

“南下战斗”(《南进路上》[七下第13课]);

“湘西剿匪”(《解放军和老百姓》[七下第12课]);

“反特反坏”(《不放走人民的死敌》[四上第16课]、《保护电话线路》[四上第17课]);

“解放西藏”(《西藏人民回到祖国大家庭》[三上第24课])。

④ 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也从前线的战士、后方的支援多角度做了描写,如《给志愿军叔叔的慰问信》(三上第48课)、《“胜利少年号”冲锋枪》(三下第27课)、《一个战士的誓言》(三下第29课)、《独胆英雄吕松山》(四上第18课)、《司机尹明义》(四上第30课)、《四个“活饭桶”》(四下第47课)、《平凡的人》(九上第12课)、《渔民恨》(九下第17课)。

军事和战争题材成为这套新中国第一套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个最大特色。这一题材反映的时间长度只有20多年,但密度却极大,这在其他教材中很少见到。许多课文本身就是形象逼真的优秀军事文学作品。这些题材反映战争的角度多样,有的正面反映作战,有的写后勤支持,有的写军民血肉关系,有的写领袖的伟大,有的写战士的风采,有的写医生的忘我救治,有的写后方人民踊跃参军入伍。

(6)“道德情操”类。共有56篇,占课文总数的8.82%。

该类包括了道德、观念、情操、意志、习惯类方面的事情,偏重于体现为个人、人群的素质。它更具有普遍性与共性,受特定时代、政治的影响较小。课文在年级分布中也有普遍的特点,在各个年级中分布较均匀,只是不同年级表现的深浅与中心略有不同。

在低中年级主要表现为个人的行为习惯与道德要求,如《不踩庄稼》(一上第22课)、《守时间》(一下第10课)、《懂礼貌》(一下第32课)、《不要说谎》(一下第34课)、《谁懂道理》(二上第5课)、《到底成功了》(二下第21课)、《今天的事今天做》(二下第23课)、《团结就是力量》(二下第36课)、《时间的主人》(三上第7课)、《我帮助他把车推过桥》(三上第12课)。

到了小学高年级与初中阶段,则主要表现为意志力、工作作风、工作态度的培养与锤炼。如《最先与最后》(八上第8课)、《任弼时同志二三事》(九上第9课)。还有对父母亲的深厚亲情,如《母亲的回忆》(八下第1课)、《背影》(八下第2课)。课文都出自名家名著,前者为著名革命家军事家朱德,后者为著名作家朱自清。

(7)“政治思想”类。共有72篇,占总课文总数的11.34%。

该类包括政治、主义、政党、国家、制度等方面,着重指社会层面的事情。“政治思想”类是与“经济建设”类唯有的两个从小学一年级第1册至初中三年级第2册贯穿所有18册的题材类,只是在分布上略有不同:“经济建设”类较均匀地分布于各册,而“政治思想”类则是前少后多。政治思想类包括的是社会层面的事情,一般都是较为严肃、郑重的大事,为什么会在小学低年级就出现呢?请看下面的课文。

小学一年级第1册的《升国旗》,第2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小学二年级第1册的《国旗飘》,第2册的《新中国诞生了》;

小学三年级第1册的《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全世界人民心一条》《翻身说理》《毛主席和苏联小朋友》《“六一”节献给儿童的礼物》《参观列宁墓》;

小学三年级第2册的《可爱的祖国(一)》《可爱的祖国(二)》《可爱的祖国(三)》《可爱的祖国(四)》《毛主席万岁》《请毛主席来望望》。

以上三个年级的课文显示,低年级学生也能接触如此重大、严肃的话题,是通过“国旗”“国徽”“国歌”来认识“国家”的。在“国旗”“国徽”“国歌”的背后就是“国家”“领袖”“政党”“主义”“信仰”,对小学生世界观、政治观的培养就是这样通过鲜明的具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从这里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套教材是非常“革命”的。该套初中教材每一册前面皆印有“编辑大意”,里面清楚写道:“无论哪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这个任务,在语文科更显得重要。通过语文科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不能单靠几篇说理的论文。一种思想内容或一个政治道理,可以用一篇说理的论文来表达,也可以用一篇小说、一首诗歌、一个历史故事或者一个自然科学故事来表达。”(宋云彬,1952)1

到高年级“政治思想”类的话题广泛而深刻多了,有放眼于国际外交的两大阵营之争,有着眼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主义之辩,有基于社会主义国家与帝国主义的国家制度对抗,有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呼吁与较量。

(8)“科学艺术”类。共47篇,占课文总数的7.4%。

该类包括科学、艺术、技术、知识、创造、发明方面的事情。在10个题材领域的各年级分布上,唯有此类表现出“中段多,两头无”的现象。“两头无”指的是小学一年级两册与初中三年级两册均无1篇。具体还表现为主要为知识性内容的呈现,即“科学”多、“艺术”少,“常识”多、“发明”少。

低中年级的题材内容主要是对“常识性知识”的介绍。如《取火的方法》(二上第45课)、《电的话》(三上第18课)、《水磨》(三上第20课)、《一架活机器》(三上第36课)、《扑灭老鼠》(三上第39课)、《食物里的养料》(三下第25课)、《食盐》(三下第26课)。还有如“电灯”“回声”“人和水”“庄稼和土壤”“轮作”“人为什么会生病”等。

进入小学六年级与初中后,话题内容难度明显增加不少。表现出很浓的科普味,具有较强的科学内容的可读性。如六年级的5篇:《望远镜》(六上第4课)、《细菌》(六上第5课)、《园艺家密邱林》(六上第11课)、《飞机》(六下第10课)、《“美少年”——苏联雅可福烈夫自述》(六下第11课)。初中的6篇:《琥珀》(七上第12课)、《煤的对话》(七上第22课)、《怎样写大众文》(七下第16课)、《想和做》(八上第1课)、《谈马力》(八上第5课)、《詹天佑》(八下第21课)。这些都是知识性与文学性结合得较好的作品。(9)“动物植物”类。共38篇,占课文总数的5.98%。

该类包括的内容主要是动物、植物、微生物。动植物特别是小动物,都是孩童特别喜欢的,在他们的童话世界中,动物们是主要成员。但从比例来看,该教材中的动植物类课文数量并不多,且主要分布在小学一至四年级。

下面是小学低年级前3册的19篇课文:《小燕子》《小羊》《小羊大起来》《苍蝇》《牛》《花猫》《鸡》《狗和狼》《乌鸦喝水》《蜜蜂》《树的医生》《小灯笼》《羊的用处》《替人除害》《挂起一面网》《各不相让》《一只蜻蜓》《家雀闷死了》《谜语两则》。这里出现的动物有燕子、羊、苍蝇、牛、猫、鸡、狗、狼、乌鸦、啄木鸟、萤火虫、蜘蛛、蜻蜓、雀、壁虱(臭虫)、蚊子等。其他课文介绍到的动物还有布谷鸟、蝗虫、蚯蚓、螳螂、蚂蚁、蟋蟀、鹿、骆驼、狐狸、珊瑚虫、蚕、蝉。本类38篇课文涉及的动物加起来有将近30种,虽然数量不多,但表现出一些很突出的特点。

其一,这些动物大都是在中国农村常见的小动物。课文里都是本土本地的动物,没什么大动物,最大的也就是骆驼和牛。鸟类只有5种(燕子、乌鸦、啄木鸟、雀、布谷鸟),都是北方农村常见之物。小昆虫占了将近一半。完全没有现代的小朋友读物中屡屡成为主角的那些“高”“大”“洋”的动物如大象、河马、犀牛、狮子、老虎、熊猫、金丝猴、长颈鹿、斑马、猩猩、袋鼠、猎豹、海豚等。了解身边的动物,而不是远方的动物;学习本乡本土的动物,而不是遥远他国的动物。这是本套教材乡土味的真实体现,课本内容源于生活,同于生活,所见所闻,皆在生活,而不是靠图片,不是靠语言描绘,不是靠想象来认知的。

即使教的都是牛,都是耕牛(“两只长角,一个大头。谁要喂好它,耕地不用愁。”[一上第38课]),但从插画来看也是北方的黄牛,而非南方的水牛(见图1)。

图1 《牛》(一上第38课)

而现在的少儿读物中也介绍牛,但说的是奶牛而不是耕牛。何谓耕地,何谓耕作,何谓耕牛,都从现代学生们的现实生活中消失了。这种时代差异、时代变迁实在是太大。

其二,教材对动物的介绍充满“农民”的“益”“害”意识。课文对动物的介绍充盈着深深的“益虫”与“害虫”的认知,这里的“益”与“害”都是从对农业、对农作物的影响角度来说的。课文对动物们社会功效性重视放在比生物性更重要的位置。如:

小青蛙,本领高。能在水里游,能在地上跳。白天躲起来,夜里呱呱叫。吃害虫,保庄稼,我们不要伤害它。(《小青蛙》[一下第11课])

小花猫,咪咪叫。它去捉老鼠,老鼠先跑了。大花猫,一声也不叫。轻轻走,轻轻跑。向前猛一跳,老鼠就给捉住了。( 《花猫》[一下第12课])

没有雨,没有风,太阳出来照眼红。小蜜蜂,嗡嗡嗡,清早起来忙做工。飞到西,飞到东,飞到花丛中。弟弟说:“蜜蜂,蜜蜂,今天天气暖,正好去玩玩,为什么要做工?”蜜蜂说:“不做工,怎能行,窝里没蜜也没蜡,怎么能过冬!’” (《蜜蜂》[二上第8课])

大兴家里养着一群羊。有黑羊,有白羊,还有不少小羊羔,都很肥胖可爱。小田问大兴:“羊有什么用处?”大兴说:“羊的用处很多。羊肉可以吃,羊奶可以喝。羊皮能做皮衣皮褥。羊毛能纺毛线,织毛衣毛袜。羊粪是很好的肥料。母羊下了羊羔,还可以卖钱。”(《羊的用处》[二上第27课])

即使是一些平时人们印象中“不好”的那些小动物,课文也从农民角度做出了与众不同的判断。如“螳螂”,在中国人的日常记忆中早已是“螳螂挡车不自量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那样的小者、弱者、不自量力者。可课文中它的形象是这样:

肚子大,脑袋小,胸前有对大镰刀。别看样子长得笨,捕捉害虫本领高。要问到底是什么,庄稼人的好宝宝。(《庄稼人的好朋友》[三下第15课])

课文中的各种动物都是“二元”且是对立的。“益”与“害”对立,“有用”与“无用”对立。例如:

苍蝇和蚊子比本领。苍蝇说:“我的本领大,能把病菌带到饭菜上,叫人吃了就生病。”蚊子说:“我的本领也大,我会咬人,把病菌传到人的身体里,叫人生病。”蜻蜓和燕子听见了,就飞来飞去捉苍蝇蚊子吃,替人除害。”(《替人除害》[二上第29课])

下面的课文把生活中的原型引入动物世界,把臭虫比之于地主,把蚂蚁比之工人,以比之于“地主”与“工人”的对立(见图2)。

图2 《谜语两则》(二下第39课)

(一)天生像地主,身体胖又红。白天钻炕缝,黑夜来逞凶。专爱吸人血,从来不劳动。

(二)别看小虫小,力量可不小。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像个小工人,天天爱劳动。”(《谜语两则》[二下第39课])

把那个时期的小学教材中动物题材的选材和课文诠释跟当代儿童读物对比,可以看到两个时代的教材编者在对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对儿童的动物认知心理与审美心理把握上迥然不同。

有关植物的课文廖廖,独立成篇的大概只能算对“种子”的描写了:

世界上有一粒种子,核桃那么大,绿色的外皮非常可爱。

国王就派人把这粒种子取来,种在一个白玉盆里。

种子从国王的池子里跟着流水流到民间的河沟里。

富翁就向渔夫买了这一粒种子,种在一个白金缸里。

种子飞起来了,仿佛乘着飞机。飞了一阵,掉在碧绿一片的地里。(五上第10、11、12课《一粒种子(一)》《一粒种子》(二)》《一粒种子(三)》)

准确地来说,这里的“种子”其实也只是喻体,用来说明的是更深刻的社会道理。课文最后所说的“正常中的一方土里,有碧绿的芽发出来了。……少年农夫看见了他亲手种的花,还是平常的态度:眼前里放出快乐的光”,就是这三篇课文所想阐释的人生道理。在“动物植物”类,课文中的“动物”“植物”都只是一个认知载体而非认知目的。

(10)“自然界自然物”类。共有29篇课文,占课文总数的4.57%。

该类包括天空海洋、气象水文、山川河流、风光、景物、物产方面的事与物。这一类设立的初衷是想把纯自然、纯客观的东西,如自然界的天地山川日月星辰,人工物的楼台亭阁路桥隧洞,村寨乡居的风土人情民俗物产等难入他类的都归于此。可如此宽松的划分,能归入的课文数量仍然很少。“人工物”基本没有,“人情民俗”的更少。这正反映出此时教材关注社会现象而非自然现象,关注现实的、真实的、当下的,而非艺术的、浪漫的、文化的。在年级分布上也呈现出两头多中间少的现象。下面是29篇课文的具体分布状况。

小学一至四年级有24篇:

一年级:《天暖了》《方向》《夏天》《雪》;

二年级:《春天到》《我是什么》《水向低处流》《真奇怪》《太阳》《华北的出产》《秋凉了》《气候》《冰》《煤的话》;

三年级:《春雨》《燐火》《河水和江水》《虹》《长城和运河》;

四年级:《小水点讲的故事(一)》《小水点讲的故事(二)》《弟兄三个》《白洋淀》《泰山游记》。

初中有5篇:

初一:《黄河》《在北极》《在雅尔达》;

初二:《织女星和牵牛星》;

初三:《天气陛下》。

该类课文的特点有两点。其一,重自然现象的题材。29篇课文中大部分都与自然现象有关。如天文气象的太阳、地球、月亮、天气、雪、冰、春雨、虹、方向、织女星、牵牛星、天气;季节的春天、夏天、秋天、立冬;地上的水、江水、黄河、火、燐。这些自然现象也就构成了人们活动的时空的基本环境。而对人文现象、人工制造物等文化事物进行描写的只有廖廖数篇,如华北物产、运河、长城、泰山、白洋淀、长城等。其二,将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人文思考相结合。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描写,或是基于或是融入了人文的思考。观察的细致度与思考的深入度在不同年级中也有明显的不同,如对夏、春、秋、冬四季的介绍:

到了夏天,太阳出得早,落得晚。(《夏天》[一上第37课])

春天到,冰儿消,雪儿化。河里水,哗啦啦。河水,河水!你说什么话?河水说:我是唱歌,不是说话。河水,河水!你唱什么歌?河水说:我唱春天到,我唱劳动好,我唱大生产运动开始了。(《春天到》[二上第7课])

秋凉了,树叶黄了,慢慢落下来。大雁看见,就说:‘秋凉了,我们要到南方去了。’蚂蚁看见,就说:‘秋凉了,我们要赶快准备过冬的粮食。’母亲看见,就说:‘秋凉了,要赶快给孩子们做棉衣。’庄稼人看见,就说:‘秋凉了,庄稼都收割完了,我们要赶紧秋耕。’被服工厂的工人看见,就说:‘秋凉了,前方的战士要穿棉衣了。我们要加紧工作,提高效率,保证他们不受冷。’(《秋凉了》[二下第25课])

昨天是‘立冬’,刮了一夜风,天气忽然变冷了。张惠林说:‘呀!我们这里大概是全中国最冷的地方吧!’李铁牛说:‘立冬的时候,这样的天气还算冷吗?我想华北是中国最暖的地方。’两个人争论起来,去问老师。老师说:‘张惠林的家在广东,广东比华北暖得多。李铁牛的家在黑龙江,黑龙江比华北冷得多。可见华北不是中国最暖的地方,也不是中国最冷的地方。’(《气候》[二下第27课])

这里对季节介绍的特点:(1)介绍的详略取决于不同的年级,随着学习阶段的递进,课文的内容也随之丰富多样。(2)融入了人文信息,而不是纯自然的介绍。如在“春天”融入了大生产运动,“秋天”融入了做衣防寒、秋收秋耕,“冬天”融入了地理的南北气象差异。

语文课技能的综合性与人文因素的融入性在这里体现得很充分。语文课并不是单纯的语言文字工具与运用,也不是单纯的语言文学的技巧与情感,而是很注意融入“地理课”“自然课”的知识,将语文课与对自然界的认识,对社会界的认知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是体现了大纲要求的,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规定:

一、二、三学年没有专设的常识科,语文课文的选材可适当地照顾到史地自然等常识,以扩大儿童的眼界,增加儿童的词汇。但一方面仍须以文学的形式来表达常识的内容。(课程教材研究所,2001)62

上面的调查汇总数据见表1。

表1 题材领域的分布情况

(续表)

3 题材分布的特点

通过上面对新中国第一套中小学教材题材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到该教材题材内容有这样几个特点。

首先,贴近生活,符合中小学生认知习惯,注重实用性语文知识的教学。“家庭生活”与“学习教育”两个题材类别是最符合儿童学习特点的。“家庭生活”类反映的主要就是儿童、家庭、家人的生活状况。小学第一册介绍的就是“人”“手”“工人作工”“农民种地”“哥哥是工人”“爸爸是农民”。这类题材的课文数量不是最多,但集中出现在低年级,非常贴合小学生的启蒙学习。“学习教育”类紧扣学生的学习,这一类的课文数量在10个题材类中居于首位。从如何读书写字,到写日记写借条,到书信与演讲、标点符号和办壁报,再到学好语文数学体育三门课的重要性,及毛主席与列宁等伟大领袖的学生生活。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与技能、智力与素质方面的培养。而且在这些学习中,实用性为其显著特点。

其次,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大破大立、在战争废墟基础上建设新中国的社会现实,充满了时代气息。当时的旧制度旧政权正在被推翻打倒,新社会新政权正在建立。大破大立,破得摧枯拉朽,翻天覆地,立得开天辟地,势不可挡。破的已经实现,立的尚在进行。这些交错互进、日新月异的社会剧变在教材中都有充分而真实的反映。即使同属正在进行中的“立”,也进行得有先有后。建国立号、树旗立徽刚刚完成,故小学生进校一年级上册就有《升国旗》《毛主席》,下册就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再下来就是《国旗飘》《新中国诞生了》的课文。而经济建设的“立”则还处于初期阶段,农村只是刚刚完成了分田分地、农民当家作主人,工厂还处于修废用旧、恢复生产、勤俭节约、提高生产效率的阶段。这是中小学的语文教材,而鲜明的时代特征,却使得它获得了当代中国社会史的读本功用。

再次,题材具有鲜明的中国革命特色。中国革命本质上是农村革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革命。这两个特征在教材中反映得特别集中而充分。在“社会活动”类别,课文里活跃着的人与事基本上都是农村的,如重新获得土地的老张家(《土地还家(秧歌剧)》)、分到土地去买牛的金栓(《“牛牵来了!”》)、被掠夺的梨树园重归农家(《梨树回家》)、农村合作社的经理三喜(《小经理》)、不再被人偷瓜的田寡妇(《田寡妇看瓜》)、热爱土地的翻身农民(《三黑和土地》)、种西瓜的两兄弟农民(《西瓜兄弟》)。其核心事件就是刚刚在农村实行的土地革命,分田分地,耕者有其田,从而引起一连串的财产分配、产生方式、生产效率。这样的制度变革带来的生产方式仍还只能是“变工队”,故对更为先进的大规模国有农场才会表现出近乎理想化的想象。而武装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在课文中有着几乎是连续剧式的反映,从红军时代,到长征,再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包括刚刚战火燃起的抗美援朝,课文中用立体的视角,从军人到百姓,从前线到后方,从战斗员到指挥员,从部队到医院,从人员到武器,从伏击战到围歼战,从游击战到地道战,从正规部队到游击队,课文做了史诗般、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反映。属军事战争类题材的课文有98篇,占所有课文的15.43%,高居第二位。说教材是一部优秀的军事文学作品丝毫不为过。

最后,对古代题材、传统题材、纯人文题材的淡化与忽略。在格外注重当代史、革命史、现实生活、实用性的同时,必然是对古代题材、传统题材、纯人文题材的忽略。这种淡化与忽略在教材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在以时间为观察轴上溯时会发现,传统的经史子集、人物传记、国别传记一概不见,那些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歌赋一首没有。能算上源于古代文言的,除了译成现代白话的几则寓言外,就只有《水浒传》与《老残游记》了。其原因除了题材自身因素外,可能还与20世纪“五四运动”以来的具有时代变更作用文化革命、语言革命有关。

题材是对课文的主题与面貌的最终呈现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一个因素。教材语言状况最主要指的就是课文的语言使用,直接受制于题材的来源与构成。在教材语言研究中,纳入题材研究,将之作为一个重要并独立的研究对象围,也就给教材语言研究注入了真正的活力,在教材语言研究与教材的性质、规律、特点的研究之间建起了直接的桥梁。

猜你喜欢
题材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电视指南(2016年11期)2016-12-20 22:10:38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电视指南(2015年7期)2015-05-30 10:48:04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电视指南(2015年5期)2015-05-30 10: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