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对接“1+X”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建构研究
——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例

2020-12-21 03:58王鸿磊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产教证书联网

王鸿磊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140)

一、引言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1]

2019 年9 月11 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正式批准第二批“1+X”证书制度试点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传感网应用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初级、中级、高级)[2]位列其中。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属于新兴专业,建设时间较短,有价值的经验较少;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实验条件到教学积累都还达不到传统工科的力度和深度。物联网业务很宽泛,宽到科班教育根本无法培养出全覆盖的知识储备人员,而从业岗位并不一定需要知识全覆盖的人员,一般初学者针对2~3 个技能做精做强即可达到企业要求。

截至2019 年,全国设有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近400 所,其中入选中国特色双高专业建设单位的院校4 所,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8 所。江苏省设有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有31 所,其中入选中国特色双高专业建设单位的院校1 所,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1 所。笔者所在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省示范专业、省高水平骨干专业,“1+X”证书——“传感网应用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试点院校、考点院校。本文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例,针对高职教育学时有限,物联网业务宽泛,岗位需求知识面广,能力要求熟练以及学生个性化的特点[3],开展符合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和“1+X”证书考核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建构改革,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培养善于应用物联网知识的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为行业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供给。

二、对接“1+X”证书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意义

(一)解决人才培养目标和产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通过多元融合,多措并举,对接教育部专业教学标准,结合“1+X”证书——传感网应用开发(中级)考核要求,联合江苏徐工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信息)等企业开展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教育,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岗位技能型人才。

校企互动探索适合工业物联网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在满足工业物联网传感器采集与联网终端产品的生产制造与辅助设计这一核心能力的基础上,提出物联网系统集成、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两个人才培养方向。物联网系统集成方向学生需具备系统集成与服务,现场安装与调试,技术支持等方面的能力,能独立完成工业物联网项目设计、运行维护、管理监控、故障排查与优化等工作。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方面学生需具备物联网云平台应用开发和大数据分析能力,能独立完成工业Web 平台、云平台应用开发和工业数据分析、清洗、加工、可视化等工作。基于此,可以有效解决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在结构、质量、水平上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的问题。

(二)解决教学活动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针对以上专业培养定位,通过联合徐工信息等企业开展基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产教融合教育活动,与基于人格和个性发展需求的教育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使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始终紧随产业、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而发展。通过开展生产性实训实习服务企业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引入新的教学手段,从而解决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为了便于参加生产性实训实习的学生掌握学习内容,通过立体培养、个性发展的“线上云端共享,线下实践创新”培养模式,开发“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无线组网技术”“嵌入式技术”“Android 程序设计”“网络互联技术”“单片机项目开发与实践”等10 门省级、校级在线课程,开发《智慧工厂物联网应用实训》《面向行业的物联网综合实训》等4 种校本教材,使学生通过线上云端共享学习,线下实践操作创新。基于此,可以有效解决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活动和内容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脱节的问题。通过“线上云端共享,线下实践创新”培养模式,使学生达到技术支持、维护管理、系统集成和应用开发等岗位要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工业物联网产业。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对接“1+X”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建构

笔者所在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必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和创新创业课7 部分。其中,专业基础课(包括院群平台课)夯实专业基础,便于后期专业必修课学习;专业必修课适当降低理论知识难度;跨专业选修课可拓展学生行业或职业应用范围;创新创业课引入企业工程师和企业创始人担任主讲教师,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如图1 所示。

(一)创新学分制培养模式

建立弹性学分制度,根据学分制管理办法学生可以在2~6 年内毕业。鼓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学习基础、学习能力、身体状况、经济条件等实际情况,按照学校公布的开课计划和选课规定,自主选择课程,毕业前如果修满专业群内另一专业核心课程学分,就可以拿到该专业毕业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学业,获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总学分的2/3 以上学分,并且平均成绩达到80 分的学生,可申请先就业、创业,按规定通过申请免修、参加学院组织的考试等方式获得学分,以取得毕业资格。

(二)构建对接“1+X”证书要求的课程体系

通过分解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1+X”证书——传感网应用开发(中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要求和等级认证培训教材要求,将职业技能分解到多门课程(如表1 所示),并将对应的课程按照课程前后关系分布在课程体系中。

(三)构建“核心+方向”的课程体系

图1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构

表1 “1+X”证书工作任务与对应课程

通过“必修课+选修课程组+选修课”的模式实现学生立体化培养。第3-4 学期,在学习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主选修“物联网系统集成”“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两个岗位方向中不同的课程组,以及选修非主选修群组中的某一门课程,保证学生在学好教育部专业教学标准规定的“嵌入式技术”“传感器应用技术”“自动识别技术”“无线组网技术”“物联网应用程序设计”和“物联网项目规划与实施”6 门核心课程之外,选修不同课程组和选修课,完成不同类别的岗位知识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学习。

(四)构建跨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通过“跨专业选修课”打通专业人才向多业融合型人才转变的通道。根据物联网技术多行业应用的特点,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相互结合,通过增加“生产过程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与自动化”等其他专业工业生产过程类选修课程,让学生熟悉工业领域或行业的生产过程,强化物联网专业学生核心能力、某行业或职业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搭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与行业应用相叠加的“物联网+行业”学习平台,形成跨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五)构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体系

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纳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第三学期开设必修创新课程,第四学期开设必修创业课程。按照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请企业专家、杰出创业校友担任主讲教师,建设和推广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将企业对员工要求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精神引入到创新创业课程中,以对职场新人的要求,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培养。将学生参加的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国家、省、市级创新创业大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以获奖后置换毕业设计的方式激励学生踊跃参加,实现创新创业个性化培养。

随着产教融合和教育部“1+X”证书的全面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以及对接“1+X”证书的课程建构势在必行。构建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对接“1+X”证书要求的课程体系、“核心+方向”的课程体系、跨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和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体系,是实现产教融合和“1+X”证书所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产教证书联网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身联网”等五则
《物联网技术》简介
收录证书
《物联网技术》简介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收录证书
物联网下的智控萌宠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