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以保定学院为例

2020-12-21 03:58付贺梅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人文地理城乡规划应用型

付贺梅

(保定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一、引言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教育部颁布的2012 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新设立的本科专业,第一届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从2013 年开始招生[1]。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等有关城乡规划的课题应运而生,赋予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新的使命。然而,大多数院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目前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专业定位模糊、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特色不明显、课程体系庞杂、“双师型”师资缺乏以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等几个方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今后的建设中唯有着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一破解这些难题,才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保定学院是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16 年被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列入“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试点院校,从而成功跻身于全国650 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第一方阵。经教育部批准,保定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于2016 年首次招收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至今已有一届毕业生。在四年专业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制定出基于OBE 理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加强“双师型”师资培养,极大地提高了应用型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保定学院为例,深入研究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期为同类院校本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准确把握专业定位,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一)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既要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前提,又要紧密结合所在学校的办学定位。现阶段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需求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保定学院的办学目标定位是“建设符合时代要求、受人尊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办学类型定位是“应用型”,服务面向定位是“立足保定,面向河北,辐射京津和雄安新区”。因此,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为:植根保定,面向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培养在地理学专业背景下从事城乡规划领域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从业五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纲[2]。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既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专业定位,又要充分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基于此,该专业2020 版最新人才培养方案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植根保定,面向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扎实的地理学、城乡规划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区域调查与分析、城乡规划设计与表达等专业技能,立足于中小城镇及乡村的规划设计,主要在地方市(县)国土勘测、城乡规划、旅游等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咨询、规划设计及其他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从业五年左右达到如下目标预期。(1)职业素养:具备较为精深的城乡规划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恪守职业道德,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够积极服务于社会,传递正能量。(2)专业能力:具有较高水平的数据搜集管理与分析能力、区域调查与分析能力、规划设计与表达能力、规划编制与管理能力。(3)职业发展:能够在地方市(县)国土勘测、城乡规划、旅游等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独挡一面开展管理咨询、规划设计及其他相关工作,能在一个团队中成功地担任技术骨干或组织管理角色,能够与业界同行和公众有效沟通。(4)职业竞争力: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学习渠道更新知识和技能,不断追踪行业发展前沿趋势,适应社会发展,不断拓展国际视野,实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在本专业领域取得一定成绩。

三、优化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实践能力

课程体系是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课程体系合理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程度。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OBE 理念为导向,逆向设计正向实施,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科学设置课程,通过建立课程与毕业要求之间的对应关系矩阵,构建起面向行业需求、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提升综合素质为根本并符合地理科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课程体系,建设“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课程”三维立体课程群[3],并全面融入课程思政,有序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同时提高技能型、实践型课程学分占比,着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基础扎实、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教育部最新颁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4]。基于上述要求,制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20 版培养方案,首先要努力转变观念,提高站位,着眼于立德树人总目标,进行系统设计,把课程思政全面融入三维立体课程群,让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有序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激发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做到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筑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

(二)调整理论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体系指的是三维立体课程群中的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中必修课增加了管理学概论和劳动教育与实践两门新课程,为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学科专业课程中必修课包含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其中学科基础课程减少了自然地理学学时,同时把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造型基础、色彩基础三门课程整合成一门课程即建筑美术,另外增加了一门新兴课程即国土空间规划概论,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多规合一新形势下国土空间规划的新要求、新作用,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做好铺垫;专业核心课程中增加了规划制图、城市设计、规划设计快速表达、城乡规划GIS 技术四门课程,旨在强化学生的规划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并进一步凝练专业特色。此外,对原有专业选修课进行适当筛选,使之与专业必修课形成科学、合理的对应关系,并适当提高其学分占比,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拓展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是巩固和深化城乡规划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结合专业特点,以原有的实践内容为基础,进一步拓展课程门类,增加学分占比,构建了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该实践课程体系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五个模块组成,既包括三维立体课程群中的实践教学课程,也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中的实验和实习。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见图1。该实践课程体系中五个模块相互衔接,互补互动,分层落实,循序渐进,贯穿四年完整的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逐步提升,而且学生在创新精神、职业素养等方面也得到了全方位塑造,最终获得社会的竞争力、发展力和学习力,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1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四、强化方法手段,倾力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落实专业课程体系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倾力实现教学目标。

(一)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城市规划原理、区域分析与规划、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等理论课程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知行合一,同时穿插头脑风暴、辩论、讨论、演讲等多种形式实现课堂翻转,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勇敢表达,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城市总体规划、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城市规划CAD 等实践课程尝试运用项目教学法,学做结合,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目前,已有70%以上的专业课程开展了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的全新教学方法的探索,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实现了教学改革目标。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深度融合“互联网+”与传统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传统课堂教学的翻转,开展网络课堂建设,探索和使用线上教学,通过网络实现与学生的沟通与互动,实现线上与线下,课前、课中与课后全过程教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效果。尤其是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根据教育部、河北省教育厅以及保定学院的有关文件精神,教师们认真学习直播和录播技术,积极利用腾讯课堂、学习通等教学平台进行线上教学,有效保证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同时也快速推进了教学手段的改革。

五、深化多元评价,全力检验教学效果

传统评价方式以知识检验为目的,形式和主体单一,不能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目前,70%以上的专业课程逐步建立了以能力为取向的评价形式和主体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旨在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全力检验教学效果。

(一)评价内容形式多元化

在评价内容上,注重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突出能力评价;在评价环节上,进一步促进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提高过程性评价所占比重(目前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详细规划等课程过程性评价占比最高,已经达到60%);评价形式一般不少于三种,力图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检验教学效果。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为了更加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改变以往由教师单一主体评价的局面,逐步建立评价主体由教师、学生与企业多元构成的评价制度。教师评价主要针对课堂教学,侧重理论知识的评价;学生评价突出学生互评,主要针对平时成绩;企业评价主要针对实践教学,侧重实践能力的评价。同时根据课程特点,合理确定不同主体评价所占的分值比例。

六、细化师资培养,强力促进专业成长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以培养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为重点,通过校企合作、自主提升、外引内培等形式,强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爱岗敬业、德才兼备、治学严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逐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持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同时,要求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5]。

(一)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加注册城乡规划师职业资格考试,参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专业技术职称;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积极联系企事业单位具有注册城乡规划师执业资格或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给任课教师开办讲座;鼓励教师发挥自己在研究、指导、咨询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国土空间规划与设计等相关工作,从而大力提升教师专业水平。2016 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岗教师积极响应号召,参加了地理与旅游学院党总支策划实施的“讲保定故事、宣旅游文化”保定旅游文化宣讲进社区活动,极大地锻炼和提升了实践能力,同时获得了保定市旅游发展委员会颁发的保定市旅游文化策划、创意、设计导师聘书,并全部通过了学校“双师”资格认定。

(二)深化专业自身校本培训

一是实施教学导师制,指定具有高级职称的优秀教师作为新引进青年教师的教学导师,进行一对一“传帮带”。要求青年教师跟听教学导师的课,感受教学过程;青年教师首次开课,教学导师也要随堂听课,及时指导。教学导师制的实施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起点不断抬高,教学水平快速提升。二是每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每学期安排一次听课评课活动,持续进行教学研讨,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三是举办系列讲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科研技能培训,如论文写作、教学设计、课程思政、科研方法培训等,对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四是多次邀请省内外资深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不断拓展教师学术视野。五是要求教师坚持自主学习。本专业大部分任课教师来自其他相关专业,城乡规划专业理论和技能欠缺,因此要求教师加强城乡规划专业理论和技能的自主提升,不断完善自身知识和能力结构。

(三)鼓励教师参加校外进修

鼓励本专业教师积极参加校外进修、学历提升、学术会议等活动,不断追踪学术前沿动态,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2018 年夏季一名教师完成了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进修;2020 年秋季一名教师开始攻读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2016-2019 年,所有教师都参加了河北省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继续教育在线培训,全部取得了合格证书;多次组织教师参加中国地理学大会、中国人文地理学术年会、中国城乡规划学术年会等高级别的学术会议;屡次派出年轻教师参加课堂教学技能培训,聆听全国和河北省知名专家学者的讲座,教师们都获益匪浅。

(四)重视外聘教师教学督导

聘请行业人士参与专业教学是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本专业积极聘请多位城乡规划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给学生上课,同时非常重视外聘教师的教学督导与管理,要求外聘教师按部就班参加专业教研活动;学院教学督导组经常进行听课检查,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及时进行评课反馈;同时,要求外聘教师上课之初按照学校规定提交所有教学资料,认真上课,对于敷衍塞责的外聘教师,一经发现立即予以解聘。

七、结语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立时间不足十年,其建设与发展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更需要多方借鉴与实践论证。未来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不断与时俱进,更加紧密地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新需求,更加贴切地契合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的新动向,深度融合学校定位,高度凝练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进行课程思政,从而培养出更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人文地理城乡规划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论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
大数据时代的人文地理研究分析
城乡规划对土地价值的影响评价探讨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全100卷首批7卷)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