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菇栽培技术发展历程与创新研究进展

2020-12-21 06:26何焕清肖自添彭洋洋
广东农业科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草菇工厂化菌种

何焕清,肖自添,彭洋洋,刘 明,徐 江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广东省草菇科技创新中心/广东省蔬菜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0)

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又名南华菇、兰花菇、秆菇、麻菇(湖南)、中国蘑菇,隶属于真菌界(Mycota)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光柄菇科(Pluteaceae)小苞脚菇属(Volvariella)[1]。草菇是高温季节生长于热带、亚热带的一种高温型食用真菌,营养丰富,鲜菇嫩滑爽口,干菇香气浓郁,广受消费者喜爱。中医认为草菇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暑、滋阴壮阳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草菇多糖、蛋白等活性成分具有降低胆固醇、提高免疫、抗肿瘤、降血糖、抗癌等功能[2-4]。草菇栽培周期短、经济效益高。我国是草菇最大生产国,产量居世界之首,据不完全统计,1986年我国草菇总产量达11.20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63%[5],1994年为9.15万t(不包括台湾、香港),2018年达20.23万t。

广东则是全国最重要的草菇产区和消费区域。草菇人工栽培始于我国明代,最早由南华寺僧人采摘并驯化栽培,一直停留在室外大田堆草式栽培状态,产量很低。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开始大规模人工栽培草菇,栽培技术与方法都有较大提高,从旧法栽培到新法栽培,从室外栽培到室内栽培,从季节性栽培到周年栽培,从稻草栽培到废棉渣、中药渣等原材料栽培,草菇栽培面积和范围不断扩大,中国蘑菇传遍东南亚,草菇曾经是世界上第三大人工栽培食用菌之一,因草菇不耐低温、保鲜期短等固有特性因素影响,加之其他食用菌品种的快速发展,草菇在食用菌总产量的占比逐步下降。现代草菇栽培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以稻草为基质的室外生料堆式栽培,70年代室内或室外稻草生料堆式栽培共存,80年代堆式栽培(含畦式栽培)与稻草、废棉渣室内床架式栽培共存,80年代后期开始了可延长栽培季节的保温房床架式栽培,90年代开始有袋式栽培,随后多种栽培方式共存。进入21世纪开始采用机械操作、以保温房周年栽培为主,现阶段已开始探索工厂化栽培。本文从草菇栽培用种的繁育、栽培原材料及处理方式、菇房结构建造、菇房加温方式、栽培方法、管理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介绍我国草菇栽培技术发展历程,并且对草菇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从业人员更好了解我国草菇技术现状、把握草菇未来发展方向提供思路和借鉴。

1 草菇栽培用菌种繁育技术创新

1.1 固体栽培菌种繁育技术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草菇人工栽培的菌种来源不定,菌种活力低、质量不稳定,因此产量很低,栽培地区也仅限于南方发源地及东南亚国家。1952年福建农学院李家慎等[6]通过组织分离法、孢子粉分离法等培育得到纯草菇菌丝体,继而利用稻草、米糠、麦麸等培养出草菇菌种,草菇制种技术自此获得突破,有了稳定的菌种来源,草菇产量提高了1倍,生物转化率可达10%~15%,得到迅速推广应用。1958年湖南农学院杨署湘等[7]也发明了草菇菌种简易培育方法,稻草预湿,添加石膏等材料堆制发酵,稻草微褐、呈半腐熟状时散堆,并将稻草切碎装入玻璃菌种瓶,进行常压消毒,接种、培养。该方法简单、不需要高压灭菌专用设备,生产成本低,非常适合当时制种设备缺乏、购买菌种困难的地区应用。70年代末,广东省龙川县外贸局的黄加强等[8]尝试用聚丙烯塑料袋代替玻璃瓶生产草菇菌种,使得草菇菌种运输和制作效率等均大幅提高,节省了大量玻璃瓶,大大降低了成本,塑料袋菌种一直沿用至今。80年代以前草菇栽培种都是采用稻草袋栽种,稻草处理麻烦,装包效率低,随着草菇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草菇需种量供不应求。1980年余新豪等[9]用棉籽壳代替稻草制作草菇菌种,接种后吃料快、菌丝旺,不易衰老,棉籽壳无需切碎浸泡,处理方法比稻草方便,装袋效率大大提高,效果好。至此,草菇菌种采用棉籽壳为原材料、塑料袋装的菌种包装,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草菇栽培用固体菌种按制作过程先后分三级:一级种(母种、试管种)、二级种(原种)、三级种(生产种、栽培种)。一级种主要用来生产二级种和菌种保藏,二级种用来生产三级种,三级种直接用作草菇栽培生产。从一级种到三级种是逐步扩繁的过程,一支一级种可以扩繁约5瓶二级种,也可以继续扩繁约20支一级种,一级种可以多代转管扩繁成一级种;一瓶二级种可以扩繁20~30瓶(袋)三级种,二级种通常不能再扩繁成二级种;三级种直接用于生产,不再扩繁。生产三级种的工艺流程为:培养基配方确定—培养料准备—培养基调配(pH值、含水量等)—装瓶(袋)—灭菌—接种—菌丝培养—质量检查—成品菌种。

草菇菌种制作原材料、包装容器及工艺流程的创新给我国草菇栽培带来重大突破,彻底解决了草菇菌种运输难、制种效率低等问题,对推动草菇栽培快速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1.2 液体菌种繁育技术

随着具有生产周期短、成本低等优点的食用菌液体菌种技术逐渐成熟,草菇液体菌种繁育技术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广州市微生物研究所开展了草菇液体菌种制作与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液体菌种比固体菌种生长快、出菇早、产量高,但是液体菌种作为生产种,不便于远距离运输,只能就地使用,难以对外推广应用。但可考虑将液体菌种作为原种来用,再转入生产种[10],可以缩短原种制作时间。陈多扬等[11]研究了草菇液体菌种配方、菌丝发酵终点,并探索不同播种方法对出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葡萄糖20.2 g、蛋白胨2.0 g、酵母膏2.0 g、硫酸镁0.5 g、磷酸二氢钾1.0 g、磷酸氢二钾1.0 g、蒸馏水1 000 mL为液体培养基配方(pH 8.3),发酵6 d后,直接将液体菌种洒在栽培料面并混匀,出菇效果最佳。虽然液体菌种制作周期短、成本较固体菌种低,但是液体菌种仍然没有解决生产中运输、储存及配套出菇管理(易出现群菇、采菇难、商品性差)等关键技术问题,因此目前草菇液体菌种的应用仍处于摸索阶段。但随着技术进步特别是草菇工厂化栽培技术的发展,液体菌种在草菇栽培上的应用必将具有广阔前景。

2 草菇栽培原材料及处理方法创新

自南华寺僧人种植草菇至20世纪60年代,稻草一直是种植草菇的主要原材料,随着草菇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栽培规模的扩大和种植者对提高单产的需求提升,仅有稻草作草菇栽培原材料远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业内一直探索新的栽培原材料及处理方法。

2.1 废棉渣、棉籽壳栽培原材料及处理方法

20世纪60年代末,张树庭等[12]首次将稻草改为废棉渣,尝试在室内控制条件下利用废棉渣栽培草菇,取得了重大突破,使草菇生物转化率从7%左右提高到30%~45%,改变了草菇栽培原材料单一的局面,使我国乃至全球草菇栽培发生了重大转变与改革,极大地促进了草菇产业的发展。70年代,广州郊区菇农开始利用棉纺厂的下脚料废棉渣进行室内栽培草菇,结果发现室内废棉渣栽培比露地稻草栽培产量提高、栽培周期缩短,而且出菇集中,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因此该方法得到迅速推广应用[13]。刘绍南等[14]随后利用废棉渣开展室内砖栽方式栽培草菇,平均生物转化率达到39.68%,比广东地区以稻草为原材料栽培的产量提高3倍以上。废棉渣栽培草菇之所以能获得高产,主要是因为其中含有丰富纤维和棉壳碎屑等物质,不但可以提供丰富的容易被草菇菌丝利用的营养物质,而且具有良好的保温、保湿性能及透气效果,有利于草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发育。废棉渣成功用于草菇种植后,谈国荣[15]、王琪昶等[16]利用棉籽壳栽培草菇也获得较好效果,生物转化率较稻草显著提高。由于80年代废棉渣是垃圾,价格低甚至可以免费获得,栽培草菇产量高,该项技术获得成功后迅速在我国推广应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东南亚地区应用此法,使得草菇种植也越来越多。

废棉渣、棉籽壳作为草菇栽培原材料的处理方法经历了一次堆沤发酵栽培到二次发酵再进行栽培的发展过程。80年代中期之前,废棉渣栽培草菇处理方法是将废棉渣直接放入装有石灰水的池子里,100 kg废棉渣加石灰粉3~5 kg,先把约2/3的石灰放入水池中,搅拌后将废棉渣加入,以浸没废棉渣为度,然后将其余石灰均匀撒在料面,再用双脚踏踩,废棉渣浸透后捞起建堆,用薄膜覆盖发酵2 d左右,翻堆后再堆2 d左右,搬入菇房铺料、播种。简单堆沤虽然草菇能生长,比稻草栽培的产量提高不少,但由于培养料发酵不均匀、未能很好地控制杂菌和害虫,导致杂菌害虫为害严重,产量稳定性差。80年代后期,栽培者在科研人员指导下参照双孢蘑菇后发酵方式,在室外堆制发酵基础上,将栽培料搬入菇房,铺在栽培床架上,通过加温,使料内温度温度达到60℃后,保持6 h以上,整个过程从加温开始到播种约18~24 h。通过二次发酵持续高温处理,病虫害显著减少,同时因高温细菌、放线菌等有益微生物的作用,使栽培料腐熟,利于草菇菌丝吸收和生长发育,产量提高,稳定性好。随后,二次发酵栽培管理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并一直沿用至今。

废棉渣等栽培原材料预湿处理也经历了传统水池浸泡、喷淋踏踩、污水横流,到机械拌料、废水回收再利用,再到精准加水机械拌料、零污水排放的发展过程。从2018年开始,在一些大型草菇栽培场,栽培原料预湿、拌料已实现按原料用量设定加水量,实现拌料污水零排放。

2.2 中药渣栽培原材料及处理方法

随着草菇栽培规模的扩大,栽培原材料从稻草为主转变为废棉渣为主,废棉渣的使用量越来越大,价格不断飙升(从免费获得到1 000多元/t,最高达2 000多元/t),种植成本不断增加,无论是科研工作者还是种植户,都在寻找免费获得并可替代废棉渣和稻草的原材料,研究利用各种工、农、林业下脚料栽培草菇试验,如采用甘蔗渣、香蕉叶、黄麻屑、剑麻渣、蚕豆茎、豌豆粉、花生藤、玉米须、酒糟、烟茎、麦秆、油菜籽壳、油棕废料等[17-22]。与此同时,还开展了混合料栽培草菇试验,如棉籽壳搭配菜园土,剑麻渣加少量稻草,废棉渣加稻草和麸皮,干鸡粪和棉籽壳等栽培草菇均获得成功[23-25]。尽管在原材料筛选时,许多材料都可以栽培出草菇,但是由于供应量、运输及产量等因素影响,仍没有真正得到应用推广。

20世纪90年代初期,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镇龙镇一农民在中药厂附近的中药渣上发现有野生草菇,将情况告诉笔者,笔者迅速与该农户到当地共同开展中药渣栽培草菇试验并获得成功,随后进一步在广州市天河区草菇厂进行室内床栽试验也获得成功,虽然产量不如废棉渣,但是与稻草产量相当,由于中药渣可以简单加石灰拌料后即可进行栽培,而且可以免费获得,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到1995年下半年废棉渣价格成倍增加时,中药渣栽培草菇开始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随后笔者团队经过多次试验,优化配方、工艺等,筛选出中药渣(70%)垫底、废棉(30%)铺面的优良配方和生产工艺,使原材料成本降低20%以上[26],草菇产量与纯废棉栽培相当。在广东,目前中药渣已经成为草菇栽培三大原材料之一,全国各地也陆续应用中药渣栽培草菇,既为中药渣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创了新途径,又为供不应求的草菇培养料开辟了新的原料来源。

2.3 其他原材料探索创新

进入21世纪,随着各草菇主产区培养原材料日趋紧张,从业者继续探索新的草菇栽培原材料,开展菇渣再利用栽培草菇试验研究。彭荣等[27]利用不同菇渣(香菇、平菇、金针菇)处理后加入辅料作栽培基质用于草菇的栽培,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稻草栽培配方相比,经过简单处理的菇渣栽培草菇有菌丝生长快、产量高、成本低等优点,其中金针菇渣栽培草菇的生物转化率达到22.6%,比传统稻草栽培料高出15.7%,说明菇渣用于生产草菇菌种可行并有效。何燕萍等[28]研究发现,利用金针菇、杏鲍菇菇渣栽培草菇,其生物转化率分别达22.9%和22.0%,比稻草培养料高出十几个百分点。任海霞等[29]利用5种不同的工厂化菇渣栽培草菇,发现蟹味菇、海鲜菇菇渣由于透气性较差、粘度大,容易产生菌皮,草菇产量低,不宜直接用作栽培,可添加稻草、玉米芯颗粒等其他原料混合使用。实践证明,工厂化栽培的菇渣与中药渣、稻草等混合,适当添加其他辅料科学调配,可以取得良好效果,而且栽培完草菇的废料仍然可以再用于栽培双胞蘑菇或制作有机肥,循环利用。但是不同工厂化栽培的菇渣理化性质、孔隙度、颗粒度、营养成分等差别很大[30],种植户如果培养基配方调配不合理、原材料处理方式不当等会导致杂菌污染、菌丝徒长、栽培质量不稳定甚至出现栽培失败。目前,菇渣栽培草菇还没有实现标准化,仍需进一步探索不同菇渣栽培草菇的配方、处理方法及配套管理技术。

尽管在原材料筛选时,许多材料都可以栽培出草菇,但是受供应量、运输及产量等因素影响,目前真正得到应用推广且可持续的原材料只有废棉渣、稻草、中药渣、棉籽壳、玉米芯和工厂化栽培金针菇、杏鲍菇的菇渣等。

3 草菇菇房结构与加温方式创新

3.1 菇房结构

草菇从室外栽培转入室内栽培以来,菇房结构经历了具有一定保温保湿性能的薄膜菇房到有良好保温保湿性能的泡沫房、砖瓦房的过度,目前仍以保温砖瓦房为主。近年来,随着草菇工厂化栽培探索研究的开展,草菇栽培菇房向能人工精准调控的调温、调湿、调光及通风换气的食用菌工厂化栽培专用菇房发展。

3.1.1 薄膜菇房 20世纪80年代初,草菇栽培还是季节性栽培,菇农采用薄膜菇房和栽培双胞蘑菇的菇房栽培草菇,典型的菇房通常两排床架(宽60~100 cm)、中间为过道(约80 cm),设3~4层床架,层间距离约50 cm,最低层离地面30~50 cm,房顶为金字型结构,最顶层床架离菇房边墙约50 cm、离房顶端约100 cm,地面通常不铺水泥。整个菇房面积以10~20 m2为主。搭建菇房时,先搭床架,床架柱子也是菇房支柱,搭好床架后在床架四周和顶部封薄膜,再在房顶盖草帘遮阳。这种菇房只能在夏、秋高温季节栽培,在广东珠三角地区一般5—10月可以栽培。80年代后期,这类菇房随着保温泡沫房的出现而逐步消失。

3.1.2 保温泡沫房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保温泡沫菇房是草菇栽培最主要的场地,仅广州市天河区就超过1万间,最典型的泡沫菇房规格长×宽为5.0 m×2.2 m,菇房房顶中间高约2.8 m,房顶两边高约2.3 m,面积11 m2左右,菇房内有两排床架,每排床架4层。搭建菇房时先将场地平整,在地上设地炉供加温用,地炉铺设好后铺厚度3~5 cm的水泥。搭建地上部分时,通常是先搭床架,后盖薄膜和泡沫板。床架框架用杉木方搭建,木方规格一般为4 cm×4 cm或3 cm×5 cm。床架宽约70 cm,层间距离约45 cm,底层离地面约35 cm,顶层离屋顶边缘距离约50 cm,离屋顶最高处约100 cm。两排床架间距约65 cm,床架搭好后,在床架外侧及顶部覆盖厚度0.06 mm的聚丙烯薄膜,盖好薄膜后再封泡沫板,泡沫板厚度以3 cm为宜,薄膜接口处用塑料胶布封口。两块泡沫板接口处用杉木片压实,钉牢。最后开设门窗,门的规格通常为1.7 m×0.65 m,窗的规格为0.4 m×0.5~0.6 m。此类菇房因使用寿命短、且易变形倒塌,到21世纪初逐渐被保温砖瓦房所取代。

3.1.3 保温砖瓦房 与保温泡沫房相比,保温砖瓦房栽培草菇的室内环境条件更加稳定,但造价是泡沫房的2倍以上。建造方法如下:先用砖砌房子,长×宽为6 m×4 m,即面积为24 m2,边高2.8 m,顶高3.5 m,盖石棉瓦或隔热瓦。菇房内2排床架,床架宽约1 m,共5层,层间距离0.45~0.5 m,底层离地0.4 m,顶层离边高0.5 m,离顶高1.2 m左右。设一门,高×宽为1.8 m×0.7 m,设上、下两排窗。砖房砌好后,在屋顶封3 cm厚的泡沫板,再封一层薄膜,最后搭床架,房内设加温炉和散热管道。这类菇房保温性能好、坚固耐用,至今仍是草菇栽培的主流菇房。

3.1.4 工厂化栽培专用菇房 草菇工厂化栽培菇房建造处在模仿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菇房阶段,采用封闭式厂房,菇房面积介于100 ~200 m2甚至更大,墙体采用保温板房,采用自动调控系统,能有效地将温度、湿度、光照和CO2含量调控到适合草菇菌丝生长和发育的状态。菇房内床架宽80~100 cm,设5~6层,层间距离约50 cm,根据菇房大小摆放2~4排床架,过道约1.2 m。由于草菇是高温型菌类,对温度、通风等因素要求与低温型双孢蘑菇有较大差别,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有成型的草菇工厂化栽培专用菇房方案。

3.2 加温方式

大规模采用加温栽培草菇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加温的目的主要是升温进行二次发酵和满足低温季节草菇菌丝培养及子实体生长发育需要。最初的加温采用木炭炉加温,提高菇房内温度,当时木炭便宜,而且草菇每500 g售价为8~15元,经济效益非常好,后来因为木炭价格越来越高,越来越少人使用且难以买到,到2000年后已没人采用。在采用木炭加温的同时,一些菇农也采用燃煤加温炉、电炉及蒸汽加温,由于当时用电紧张,而且高温高湿环境用电不安全,电炉加温很快没人再用。蒸汽加温也曾被众多菇农采用,但因菇房内室内温度要维持在30~36℃,蒸汽直接通进入菇房,导致房内湿度增大,室内环境持续高温高湿,菌丝徒长,严重影响子实体生长发育,影响产量和品质,后来也被淘汰。为了避免蒸汽直接加温导致湿度过大的问题,有的菇农改为在菇房内安装循环管道,蒸汽在管内流通散热加温的方式取得较好效果,但因该方式一次性投资较大,普及率不高。燃煤加温因其成本低、操作相对灵活逐步被菇农接受,煤炉加温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二次发酵加温时采用,将已经点燃的煤炉直接放进菇房过道,炉子数量和加煤量根据菇房大小、培养料多少及当时气温而定;另一种是播种后菌丝生长和出菇阶段至栽培结束的加温,这个阶段不能直接将煤炉放入菇房(煤烟废气会影响草菇生长),而是采用壁炉或地炉加排烟管道结合的方式,进风口和出烟口都在菇房外面,管道在菇房内散热起到加温目的,此加热方式一直沿用至今。随着草菇工厂化栽培的开展,电热加温重新被采用,通过新风系统将加热的新鲜空气送入菇房,清洁卫生而且精准调控,是今后草菇栽培加温的发展方向。

4 草菇栽培方法创新

草菇栽培有堆草栽培、层架式栽培、筐式栽培、袋式栽培、玉米芯轻简化地栽等方法,各种方法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程度创新和发展,不同阶段各种方法被采用的比例有所不同,随着产业化的发展,层架式工厂化栽培将成为主流。

4.1 堆草栽培

堆草栽培是草菇最早应用的传统季节性栽培方式,通常在室外进行,也有在大棚或室内进行,20世纪60年代以前,我国草菇种植仍然是采用室外大田堆草栽培模式为主。娄隆后等[31]利用稻草小把堆式栽培在北京试种草菇,对栽培技术、栽培季节、菌种培育等进行了研究,使产量逐年提高。福建省古田县城关供销社草蘑菇生产辅导组根据草把式栽培法“草菇多生长在泥土上”这一现象,以及参考蘑菇栽培中的覆土措施,开展了乱草畦式覆土栽培试验,获得较好收成。此法比草把式栽培法省工1/2~2/3,节约了稻草,增加了出菇的表面积,出菇更加均匀[32]。中山市“稻后夏菇”技术则利用早造水稻收获后、晚造水稻插秧前的夏闲稻田栽培草菇,堆草后用草被或搭荫棚进行保温遮光等,由于种植于水田,除盖厚草被、搭遮棚等降温保湿措施外,还可以通过畦坑养水、人工淋水来保持土壤湿润,进而保持草堆湿度和温度,促进菌丝生长和提高产量[33]。上海市食品工业研究所和食用菌工业化生产课题组等则利用蔬菜塑料棚室内栽培草菇,采用合理建堆或床架式薄层建堆、添加适量有机质以及严格科学管理(温度、湿度、空气)等措施,生物转化率达15%以上[34]。切段稻草小堆式栽培是一种在堆式栽培基础上的创新模式,稻草经过发酵处理使得自然呈碱性,使用时浸泡湿透,无需添加石灰,绿色环保,播种后稻草切段再建堆,稻草用量只有传统堆式栽培的1/4左右,非常节省原材料,通过优化稻草前处理、播种及后期管理等措施,使草菇产量提高1倍以上,适合大田栽培,已成为广东中山市草菇栽培的主要模式[35]。随着草堆式栽培技术不断改进和优化,草菇产量已提高了约15%。但堆草栽培模式易受气候变化影响,温度、湿度难于控制,产量稳定性差,受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栽培量越来越少。

4.2 层架式栽培

20世纪70年代初,香港等地把双孢蘑菇栽培技术移植到草菇上,张树庭[36-37]利用废棉渣代替稻草在室内进行层架栽培草菇实验,取得了重大突破,开创了草菇室内废棉层架式栽培的新模式。与堆草栽培相比,层架式栽培创新有两大优点:一是可以进行二次发酵,使培养料中的养分更适合草菇吸收利用,并可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二是使用多层床架可缩短生产时间、提高产量和品质、提高菇房利用率3倍以上,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38-39]。该模式迅速在我国香港、广东、福建、湖北、江苏、上海及东南亚地区推广应用。

层架式栽培使草菇周年栽培成为可能。草菇是高温型菌类,冬春两季气温较低,原来的堆草栽培通常在室外或室内地面进行,低温时无法维持草菇所需温度,而层架式栽培可使单位体积内栽培原材料数量大幅增加,草菇生长过程中本身能散发热量,加上保温菇房和适当加温,在南方可以周年达到草菇生长所需温度。

在层架式栽培应用过程中,层架制作材料经历了不少探索,最初采用竹竿、竹片,随后采用杉木、松木。由于竹木材料耐用性有限,90年代有人尝试用水泥铺设栽培床,进入21世纪随着单个菇场规模的扩大,一些栽培企业尝试用金属材料制作支柱和床面,也有用金属材料做支柱、竹木片或尼龙绳网作床面材料。长期实践表明,松木材料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环境容易产生青霉等杂菌,影响草菇生长,目前已被淘汰。水泥和金属制品因比热低,用这些材料造成的床面容易使培养料温度散失,因此也被淘汰。目前,中小规模草菇栽培场普遍使用的栽培床面材料有竹片、木片;大规模草菇栽培场大部分使用金属材料做支柱、尼龙网做床面。预计随着草菇工厂化栽培技术的成熟,除筐式栽培采用塑料筐外,床式工厂化栽培床面材料采用尼龙网是未来发展趋势,其优点是成本低、操作方便且可以双面出菇(即床面、底面均可出菇),出菇面积增加,随着管理技术完善,有望能提高总产量。

4.3 筐式栽培

传统的草菇筐式栽培主要用于品种品比和栽培用种商品性状观察。将处理好的栽培原材料放入塑料筐中,筐的大小以面积不小于0.1 m2、高度15 cm以上为宜,采用的材料以废棉渣或棉籽壳为主,铺料厚度10 cm以上。随着草菇工厂化栽培的研究发展,筐式栽培因其适合机械化操作而被用于草菇工厂化栽培研究。杨小兵等[40]采用人工气候菇房、原料高温蒸汽杀虫杀菌、筐式栽培进行试验,通过菌种稳定性试验、原料配伍试验、发酵预处理试验和栽培模式试验等对草菇工厂化栽培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基本满足了自动调节等机械化作业的要求,为草菇工厂化筐式栽培提供了参考。框式栽培在筐的规格、机械化操作及适宜品种及环境调控等方面还有大量研究要做,筐式栽培将是草菇工厂化栽培的重要模式之一。

4.4 袋式栽培

20世纪80年代末,江西信丰地区借鉴袋栽平菇的做法,开始采用草菇袋式栽培,包括浸草、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发菌管理、脱袋排场、出菇管理等。周修赵等[41]采用熟料袋栽、两次接种和二区制等工艺,研究出一套稻草栽培草菇的高产技术,筛选出的屏优1号草菇生物转化率稳定在40%以上。二次接种法是当菌丝长满袋时,将菌袋搬入菇房脱袋摆放时在间隙和面料上再洒一层菌种,或者长一潮菇后重新接种。传统袋栽方式存在装袋效率低、容易破袋、纯稻草配方产量低、加富配方容易污染等问题,本课题组总结出草菇纯稻草袋栽新技术,通过优化培养基配方、改良菌包制作工艺、优化出菇管理等措施,使草菇产量较传统栽培方法提高50%以上[42]。熟料袋栽操作较床栽方式繁琐、用工多、效率低,目前仍不能实现机械化装包,因此普及率不及层架式栽培。但袋栽草菇产量稳定,且可以实现草菇二区制,即菌包制作后可以运输到其他地方进行出菇,菌包移动方便,可利用闲置的房屋、大棚、林下等进行种植,如果出菇场所是有人工调控温湿度、通风、光照的菇房,可延长栽培时间或周年栽培,是一种非常适合中小城市郊区和农村的一种草菇栽培方式。

4.5 畦式栽培

4.5.1 传统畦式栽培 传统畦式栽培可在室内进行,也可在大棚或林下进行,其特点是操作简便、投资成本较低,主原料有稻草、废棉、棉籽壳、中药渣等,辅料为石灰。方法如下:原材料处理好后,在整好的畦面铺一层稻草或麦秆,盖住畦面表土即可;在稻草上面撒一层菌种,用种量为全部用种量的1/4,随后铺一层堆制发酵过的棉籽壳或废棉渣(厚5 cm),然后再播一层种,用种量为总种量的1/4,播第2层种后,再铺一层5 cm厚的料,料面应呈龟背形、中间隆起,防止积水,然后将剩下的1/2菌种均匀播在料面上;最后在上面盖一薄层稻草,四周覆上营养土,进行菌丝培养和出菇期管理,通常可收2~3潮菇,整个栽培周期约25 d。目前,传统畦式栽培已经很少采用。

4.5.2 山东莘县畦式栽培 畦式栽培是一种夏季利用闲置蔬菜大棚进行草菇栽培的全新模式。山东莘县1999年前后开始采用大棚栽培草菇,经不断改进至2006年基本定型。该模式技术要点是:培养料主料为玉米芯7.5 kg/m2、鸡粪0.012~0.015 m3/m2、生石灰3 kg/m2,辅料为碳酸氢铵0.075~0.15 kg/m2、麸皮0.0750~0.15 kg/m2。玉米芯无需粉碎,使用时将玉米芯曝晒2~3 d,置于水池浸泡7~9 d,石灰用量约为玉米芯质量的40%,浸泡后玉米芯pH 14.0。栽培前先施入发酵好的鸡粪(或牛粪),整地再施入碳酸氢铵,耕翻后起垄造畦(宽度不超过0.8 m、畦间宽0.6~0.7 m作过道)。将处理好的玉米芯铺畦上,撒菌种于玉米芯上,菌种用量1.1~1.2 kg/m2,接种时加入麸皮,接种后覆土(厚约5 cm),播种覆土后畦高最高处控制在40 cm以下,覆盖黑色塑料薄膜保温、遮光。整个栽培周期约40 d,总生物转化率可达30%~50%(以玉米芯用量计算),栽培草菇后菌渣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目前,该模式在山东莘县等地大面积应用,并已推广到河南、河北一些蔬菜种植地区[43]。

5 展望

进入21世纪,随着栽培方式及技术的改进应用,不仅草菇生产实现周年化,而且草菇栽培范围也得以扩展,栽培地区从原来的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台湾等省区跨过长江,北上扩展到上海、河南、河北、山东、辽宁等地,逐渐实现了草菇的“南菇北移”,栽培区域不断扩大。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草菇栽培模式,尤以广东室内层架式(废棉+中药渣或稻草)周年栽培、福建草菇-蘑菇(工厂化菌渣+中药渣)周年栽培、广东中山短稻草堆草栽培模式、江西室内熟料袋式栽培(稻草)、山东新畦式栽培等为主要栽培模式。然而,草菇特有的种性和生态习性使得单产始终未有大突破,栽培过程严重依赖工人经验操作,稳定性较差,仍然没有形成一个稳产的标准化高效栽培模式。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日益加大,食用菌产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草菇因其味道鲜美、生产周期短、原材料丰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综合草菇栽培技术发展历程和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环保高效的草菇工厂化栽培是未来发展方向。要实现工厂化栽培,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去攻坚克难:首先,开展适合工厂化栽培的草菇良种选育和原材料配方标准化;其次,研究工厂化栽培的厂房、配套设施设备研制、栽培环境(温度、湿度、光照、氧气和二氧化碳)控制系统等相关参数,同时还要研究草菇培养料发酵和菌丝生长过程中有益微生物对草菇生长影响;最后,对基于上述多方面研究的技术成果进行集成,研究开发出成熟的草菇工厂化栽培技术,彻底改变传统的草菇栽培模式,将使我国草菇产业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

猜你喜欢
草菇工厂化菌种
草菇增产有三法
工厂化循环水尾水治理系统技术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养蚕不喂桑,栽桑不采叶 重庆工厂化养蚕蕴藏黑科技
疫情当下,上半年华东地区小棚、工厂化、土塘白虾如何应对?
鲑鳟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中的孵化和开口技术
食用菌菌种退化的原因与相应对策
最好的老年人食谱——草菇大白菜
最好的老年人食谱
种植草菇给越南朔庄省农民带来高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