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与育人导向

2020-12-21 01:15李雨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劳动意识时代

李雨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 漳州 363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内涵,突出了劳动教育的重点,强调了劳动教育的价值。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布局谋篇,指明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大学生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生力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动力,因此,必须强化其对劳动本身的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锻造过硬的劳动技能水平。在新时代,明确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把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在特征,找准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育人导向,是实现创造性劳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人才强国的重要保证。

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

劳动教育是指通过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动态度,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帮助学生明确劳动的目的、劳动的意义以及劳动的价值,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1]。《意见》结合时代需求,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做出顶层设计,明确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要使命是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最”(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建立个人劳动价值认知体系;重要任务是强化大学生劳动价值认同,培养劳动自立意识、诚实劳动意识和公共服务意识;现实目标是提升劳动知识水平、夯实劳动基础,从而为大学生的个人全面发展做出积极引导,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一)主要使命:牢固树立“四个最”的劳动价值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行动的依靠,没有正确的思想就难以有正确的方向;认识是前行的动力,是前行的导向,没有正确的认识就难以继续前行。解决好方向和动力问题的根本就在于解决好思想和认识问题。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形成是基于对于劳动本身的理解和认知,引导大学生理解并认同“四个最”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四个最”的劳动价值观是劳动教育的重中之重。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提出“四个最”的劳动价值观念,并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四个最”的劳动价值观,让“四个最”的劳动价值观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认知体系的搭建和价值观的塑造不仅关乎大学生的未来,而且事关国家兴衰和社会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大学生实现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础。

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劳动最光荣展现了人类的智慧,诠释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2]。一切劳动都值得尊重,所有劳动者都值得鼓励,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无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都值得大学生以此为荣。劳动最崇高,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没有劳动,社会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失去创新和发展机遇,崇尚劳动是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应有之义。劳动最伟大,伟大出自平凡,英雄出自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需有一大批勤劳勇敢、平凡而伟大的大学生为之奋斗。劳动最美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唯有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生活,唯有劳动才能实现梦想,唯有劳动才能创造未来。要深刻理解劳动创造人的道理,大学生就必须建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认知体系和劳动价值观。

(二)重要任务:强化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认同,增强劳动意识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的价值与地位在任何时代都是毋庸置疑的。近年来一些大学生出现了轻视劳动价值、不愿劳动、不会劳动等现象,错误地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蔑视体力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忽视“一切劳动都值得被尊重”的事实,归根结底是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有效的教育引导,对劳动及劳动的价值缺乏系统性的认知。劳动作为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生命活动”,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劳动实践不仅可以锻炼大学生的毅力、耐力、自信心,而且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大局意识,强健体魄、强化劳动意识。劳动实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大学生体会劳动价值的过程,大学生正值劳动价值体系搭建的重要时期,强化大学生劳动价值认同,懂得没有劳动就没有未来的道理,是劳动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此外,增强大学生的劳动意识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意见》指出:学生要有劳动自立意识、诚实劳动意识和公共服务意识。劳动意识作为一种活动反映,指的是劳动主体通过改变劳动对象使社会和自身的需求得以满足,其中包含了劳动主体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其本质是一种价值意识[3]。大学生劳动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其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此,增强大学生的劳动意识是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必要之举。自强先自立,培养大学生有担当、服务自我的劳动自立意识是增强劳动意识的基础。培养大学生的诚实劳动意识是增强劳动意识的重点,生命里的辉煌只能由诚实劳动铸就,“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归根结底也要靠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培养大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是增强劳动意识的最终目标,让大学生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和疫情等危机时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尽己所能,有奉献、有作为。

(三)现实目标: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知识水平,夯实劳动基础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劳动教育作为树德、增智、健体、育美德的社会活动,内在目的是培养品格健全、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外在目的是培养能服务自我、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人。劳动教育的内在生命力在劳动中体现为劳动者向往的自由与发展,劳动绝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能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提到人才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明确指出我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强调人才是国与国之间的核心竞争力。党的十九大把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将培养人才摆在了重要位置,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知识水平不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知识水平归根结底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和学术视野,要成就中华民族的宏图伟业,就必须拥有知识水平过硬、创新能力十足的新时代大学生。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改进劳动教育方式,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规律,强化实践教育,争取让大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开阔新视野、增添新体验、迸发新想法、创造新事物。另一方面,培养术有专攻的大学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在具备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足够的科学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大学生应当在特定领域增加专业知识储备和技能,同时拥有基础的创造能力和潜在的创新能力,夯实劳动基础,提升劳动技能,成为有想法、敢实践、有本领的新时代大学生。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在特征

劳动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掘新教育模式、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意见》结合时代需求,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突出价值引领,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准确分析和把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点和难点,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力求创新劳动教育体制机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张“知行合一”,做到了“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体现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创新性、时代性、实践性等内在特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的劳动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劳动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在特征,有利于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

(一)实践性:因事而化,增强劳动教育的现实性

实践是人类分析内部世界和把握外部世界的总线索,也是劳动教育的基本逻辑和最终归宿,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劳动哲学最重要理论特质,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基本特征。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本质是在劳动中树德育人,通过劳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赋予劳动教育内在的生命力,为培养有本领的时代新人打下坚实基础。

《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以体力劳动为主,强化实践体验,实现知行合一,从而提升育人实效。因事而化,是指将一定的目标融入具体事物或具体实践中,凭借相应的事情、事务使人或者事的性质或者形态发生改变。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因事而化”是指将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融入具体实践中,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实施教学活动,使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发生符合社会需要的改变。以事为据实施教育活动,必须强调“事”的目的性[4]。只有“事”与劳动教育目标相关联,才能发挥“事”本身的作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让大学生具备满足生存发展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让大学生从劳动教育的“事”中增强诚实劳动意识,在亲历劳动过程中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劳动创造能力。

(二)时代性:因时而进,紧跟时代步伐

时代变化推动理论创新,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点、难点、特点紧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时代性是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首要特征。《意见》结合新时代教育的实际情况,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蕴含着深厚的时代价值,其时代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新时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是崭新的时代,他们所处的时期是充满人生机遇和施展个人才华的重要时期,他们是社会力量中最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当前,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外的时间,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社会生产劳动以及社会服务性劳动,养成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第二,满足时代需求。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难点日渐突出,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不懂劳动、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究其根本是个别学生劳动意识薄弱、劳动能力不足、劳动水平低下。针对这一教育难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扭转大学生对劳动的错误看法,以培养能满足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大学生。第三,突出时代特色。《意见》将“劳育”纳入培养人才的全过程,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创新型、知识型、复合型人才,突出新时代以创新求发展、以劳动求进步、以创新求引领的时代特色。

(三)创新性:因势而新,体现新立场、新内容、新功能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之“新”体现在新立场、新内容、新功能等三个方面,创新性是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特征。首先,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立场新。立场是人们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立场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创新劳动为核心的劳动形态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意义重大[5],基于这一新立场,劳动教育所处的地位亦有明显变化。其次,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与教育的关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满足生产需要,劳动教育的重点内容是让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但是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要求,劳动教育的内容必然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时代发展所需,其教育重点已转向改善大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明确大学生的劳动价值取向、提升大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最后,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功能新。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在功能体现为以劳树德、以劳育人、以劳增“值”,劳动之于大学生而言,是实现自我价值和获得幸福感、价值感、存在感的根本途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外在功能体现在创新劳动教育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性发挥劳动育人的独特价值。

三、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育人导向

劳动是培养身心健康、发展全面的大学生的最佳途径。改革开放40多年来,高速发展的经济为国民带来了充裕的物质财富,智能化信息时代为大学生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这一切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部分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给劳动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情况,高校应当明确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育人导向是培养懂劳动、想劳动、爱劳动、会劳动的大学生,让他们具备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能力、有肩负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实力、有为国家不懈奋斗的耐力。

(一)懂劳动: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认知导向,完善劳动素养考评体系

认知导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总方向,也是劳动教育的理论依据[6]。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力量,劳动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劳动观是大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和基本看法,它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劳动精神面貌有着直接影响,理解并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认知导向,引导大学生贯彻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社会主义大学应有之义。

完善大学生劳动素养考评体系是必要之举。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劳动人才的要求亦逐步提高,劳动人才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必须健全大学生劳动素养考评体系,综合考察大学生的劳动知识水平、劳动技能水平及劳动精神面貌,制定贴合实际、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评价标准。学校及任课教师应当根据学生专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设计劳动教育方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规划劳动实践活动的能力。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从劳动思维、劳动知识水平、劳动技能等方面制定劳动反馈表,分别由任课教师评分和学生团队成员相互评分,并将劳动反馈表放入学生成长档案袋中作为个人综合素质水平的参考。

(二)想劳动:落实劳动教育课程安排,涵养大学生劳动自信

勤奋成就梦想,劳动铸就自信。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善于劳动、勤于劳动的民族,历代中华儿女通过辛勤劳动拥有了今日的成就,通过劳动创造了民族辉煌,这与他们自身的劳动自信、劳动态度和劳动品质有着紧密联系。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劳动态度是指大学生对劳动所持有的心理倾向,拥有良好的劳动态度是激发大学生劳动需求的内在动力。劳动的过程是学生不断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也是培养主体态度的过程。在实践中,高校要不断鼓励学生用新角度思考问题,用新方法分析问题,用新技能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持续培养学生坚定的劳动自信、“想劳动”的积极态度和勤奋担当的劳动品质。

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祖国的现在和未来,涵养大学生的劳动自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高校要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作为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之一,帮助大学生理解劳动的本质、劳动的作用、劳动的价值,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核心内涵和价值意蕴,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什么行”。劳动教育是一门科学,讲劳动必须先懂劳动。劳动教育并不是单纯让学生进行体力劳动或是社会生产活动,而是在教育中有劳动,在劳动中有教育。高校应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提高教师劳动教育的专业化水平,按学生比例配备专任教师,积极落实推进劳动教育目标。学校承担着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开足开齐劳动教育课程,打造生动化、多样性的劳动教育课程是形成针对性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前提。

(三)爱劳动: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注重劳动实践教育

作为劳动的精神产物,新时代劳动精神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内涵,在理论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在实践方面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方面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的劳动观念。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精神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精神,首先,要加强宣传引导,推广先进典型。充分利用宣传栏以及张贴海报等形式宣传推广先进事迹,重点挖掘抗疫救灾中涌现的典型人物及先进事迹,弘扬劳动最伟大的主旋律,使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在日常学习中受到感染和影响。其次,要通过评先进等方式增加大学生的劳动激情,例如通过评选劳动模范宿舍、劳动模范班级、劳动模范个人等方式认可大学生的劳动成果及劳动成绩,让其了解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让大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

劳动精神是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7],落实劳动教育实践周也是培养大学生劳动精神的重要环节。例如组织大学生到当地的敬老院、福利院等机构做志愿者;到当地较为偏僻的乡村支教;开展“美丽校园”活动,分区域并适当安排学生进行打扫清洁,维护校园整洁。由外向内推动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自觉树立劳动意识。

(四)会劳动:掌握扎实的劳动知识基础,练就过硬的劳动技能水平

《意见》在劳动教育的新要求中以“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为落脚点,明确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实目标是培养“会劳动”的大学生。首先,大学生必须掌握广泛的新知识。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全球化理念、命运共同体思维、互联网思维,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开设人工智能与数字化数据处理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大学生获取知识、辨别知识的能力,培养知识面广、专业强、技术精的知识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其次,增强大学生创新创造的劳动意识。创新创造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应该通过劳动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大学生结合实践思考问题,直面问题与挑战,要学会在劳动、交流、思考中锻炼创新思维,涵养创新意识,运用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解决问题。再次,学校要根据各二级学院的特点举办劳动技能大赛,如教师技能大赛、英语口语大赛、物理实验竞赛等,把学生从学习客体变为学习主体,在各类竞赛中累积经验、提升能力、开阔眼界。最后,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设劳模工作室,聘请有知识、有经验、有实力的专业人士指导学生实践。增加校企合作,充分运用已有资源,大力拓展教育教学实践场所,逐步配齐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可信、可靠、安全的实践平台,结合学科和专业开展实习实训,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劳动实践需求,是大学生练就过硬本领的基础。

猜你喜欢
劳动意识时代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热爱劳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