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青, 李 海
天津市西青医院 a.科教科; b.消化内科, 天津 300380
由北京亚太肝病诊疗技术联盟(APALD)主办,APALD天津市联盟和天津市西青医院承办的2020年APALD天津市联盟肝病学术年会暨消化论坛,于2020年10月17日在天津市河北区海河东路-天津海河假日酒店顺利举行。
大会名誉主席、APALD理事长、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成军教授进行大会致辞,并作专题汇报——新基因NS5ATP9(NS5A反式调节蛋白9)与多器官纤维化的研究。成教授详细介绍了NS5ATP9的发现过程及其在肝、肺纤维化中的功能。研究发现,NS5ATP9的表达与肝纤维化相关因素表达水平呈负相关,因此以NS5ATP9为靶点研发了新药——斯丹诺。成教授从动物水平和细胞水平上全方位展示了新药斯丹诺抗肝、肺纤维化的作用和机制。目前斯丹诺还处于研发阶段,研究结果提示斯丹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南月敏教授介绍了轻微型肝性脑病(MHE)的诊疗进展。南教授指出,MHE是肝脏储备功能受损的表现,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神经心理及神经生理测试有助于MHE的早期发现;加强一级预防,改善肠道菌群失衡,调节氨代谢,抗氧化抗炎可以减缓疾病进展;中西医结合在防治MHE中亦有一定优势。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副院长韩涛教授汇报题目为“重视肝癌筛查诊治多学科协作的全程管理”。韩涛教授首先概述了目前肝癌的流行病学数据,并提出“预防-筛查-诊断-治疗-随访主动的MDT全程管理”。MDT管理模式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的生存率与生活质量提高为目标。近年,肝癌的MDT诊疗模式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有指南规范指导;但MDT诊疗模式也面临挑战,需要均衡多学科力量,运行机制应进一步探讨。肝细胞癌(HCC)治疗正处于新旧交织的时代,韩教授通过3个病例对比说明HCC治疗策略正悄然改变,系统性治疗的进步不但改变了晚期肝癌患者的治疗策略,而且对于整个肝癌的治疗策略也带来重大影响;MDT治疗模式下,还需要结合心理、营养和人文关怀。最后,韩教授提出HCC治疗的未来——新时代、新成绩、新挑战。在医药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下,HCC治疗迎来了新时代,也取得了新的成绩,新药和新的联合治疗方案为HCC的治疗提供了多样化选择,也为患者带来了福音;与此同时,HCC治疗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如新的诊断、疗效预测与判断、预后评估指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分子靶向药物疗效局限性、耐药或免疫逃避等等。
石家庄人民医院副院长郑欢伟教授介绍了HCC 诊断与非手术治疗进展,包括HCC癌前病变的诊断和组织学、影像学特征,以及HCC癌前病变的治疗原则。随后,郑教授分享了中晚期HCC的内科治疗,对比分析不同的治疗策略及治疗方案,指出靶向联合免疫治疗成为未来发展方向。最后,郑教授总结:肝硬化状态下的不典型增生结节具有较强的恶变潜能,尤其是高级别不典型增生结节癌变率极高,早期诊断和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结合患者的肝脏基础,尽可能对原发性肝癌早期发现和明确诊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治疗效果欠佳,而与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的联合使用则进一步提高了晚期肝癌的疗效;内科药物的术前干预和术后预防,多种手段以及药物的联合治疗将是晚期肝癌患者治疗的趋势。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肝移植中心田大治博士从肝移植的历史及现状、肝移植的适应证及其变迁、肝移植手术时机的选择三个方面阐述了肝移植在终末期肝病中的治疗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陈煜教授讲授“肝纤维化在重肝中的机制探讨及治疗策略”。陈教授简述了肝纤维化的定义及其发生的分子机制,各类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指标变化,然后通过详实的临床实例展示介入手术治疗、间断的人工肝治疗、射频消融治疗对于阻断肝纤维化、延缓患者进行终末肝移植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针对不同病理机制提供了4个治疗策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饶慧瑛教授介绍了“脂肪肝导致终末期肝病特点及策略”。饶教授首先展示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分类及流行病学数据、NAFLD进展及危险因素,指出肝纤维化是NAFLD临床结局最重要的决定因素,NAFLD随着肝纤维化的进展病死率明显增加,NAFLD患者HCC发生风明显高于普通人群,NAFLD不同阶段进展为肝癌的比率不同。随后,饶教授讲述了NAFLD相关HCC的临床特点、药物作用机制以及治疗策略等。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向慧玲教授介绍了“内镜技术在终末期肝病门静脉高压出血中的应用”。向教授首先讲述了终末期肝病的临床特点,并指出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出血是终末期肝病最严重要并发症之一,也是最困扰临床医生的棘手问题。出血是终末期肝病病情进展最重要的始动环节,具有起病急、致死率高的特点,首次出血病死率达30%~60%,内科治疗再出血率升至80%,急诊手术病死率超过50%,且终末期肝病门静脉高压静脉曲张表现多样。门静脉高压出血内镜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内镜下硬化剂注射、组织黏合剂注射、内镜下胃食管静脉曲张精准断流术等。向教授随后分享了门静脉高压出血内镜治疗经验,并讲述了门静脉高压认识进展。最后,向教授总结:终末期肝病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常规治疗+急诊镜下治疗是治疗静脉曲张出血快速有效的止血方法,为终末期肝病进一步治疗赢得了机会。
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郭卉教授讲述了“终末期肝病的中西医结合管理”。郭教授指出,终末期肝病极易并发感染,自发性腹膜炎最为常见;感染易诱发终末期肝病其他并发症的加重,病死率高,但早期诊断困难;抗感染为关键核心治疗,应及时有效、广谱覆盖、必要时重拳出击;改善肠道微生态、肝功能、免疫功能同样为重中之重;中医药在治疗终末期肝病相关腹腔感染方面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刘峰主任从CATCH-LIFE研究简介、乙型肝炎合并NAFLD患者临床特征及短期预后三个方面阐述了乙型肝炎合并NAFLD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天津市西青医院李海主任从幽门螺杆菌检测概况、13C呼气试验检测系统介绍、13C尿素呼气试验酸化配方及剂量的重要性、13C尿素呼气试验质控的重要性与安全性等方面介绍“酸化”-幽门螺杆菌的规范化诊断。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梁静主任、杨莉医生、贾科峰博士分别从消化内科学、内分泌学、影像学方面逐步深入,剖析了1例Wilson 病患者的诊断过程。
武警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主任夏时海教授从应用现状、主要问题和临床建议三个方面讲述质子泵抑制剂(PPI)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夏教授指出,目前PPI存在广泛、大剂量、长疗程使用情况,但在一些肝硬化患者或晚期肝病患者中,使用PPI 可增加自发性腹膜炎和肝性脑病的发病率,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在临床实践中,要严把适应证,并合理使用PPI,PPI处方需建立“随需应变”的治疗体系,可考虑在合适的时间降低PPI剂量;此外,也要积极处理并发症,必要时停用 PPI,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时加用益生菌改善肠道菌群等措施;并发肝性脑病时要采取防治并重的措施。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江勇主任从老年人群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应用PPI的适应症、安全性和基本要求等方面汇报了老年人群PPI合理应用的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赵新颜教授讲授终末期肝病病理变化及临床意义。终末期肝病分为肝硬化、肝衰竭以及特殊类型。赵教授结合病理切片讲述各自的定义、类型、病理表现和临床意义。赵教授总结:病肝(局部尸体解剖)是认识疾病/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源;肝硬化形态特点科研辅助判断病因;大块及亚大块坏死是急性肝衰竭的病理学基础。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王毓麟主任讲述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保胆取石的临床应用。胆囊结石是临床上常见病和多发病,传统方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不被大多数患者所接受,患者更期待有既祛除结石又保留胆囊的新方法。目前,NOTES是保胆取石治疗术式中的新技术、新方法。王主任介绍了NOTES的发展历程及国内外开展现状、NOTES保胆手术路径,并进行了经胃入路的NOTES病例分享。
天津市北辰医院高海德主任通过众多手术病例分享了代谢手术在肥胖症、糖尿病及银屑病中的疗效及机理。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学部闵敏博士带来了消化道早癌诊疗微创新研究。首先,闵敏博士通过联动成像技术在上/下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阐述了消化道早癌诊断的微创新。随后,闵博士从口袋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其辅助器械开发、新型缝合线圈在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中的应用、自体黏膜移植在食管狭窄后的应用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消化道早癌治疗的微创新。以此说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具有简单、安全、洞察三方面的优势。
本次会议共进行18个专题讲座,介于当前疫情形势,本次会议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下会议吸引了京津冀地区120余名参会代表现场聆听学习;在肝胆相照直播平台的友情支持下,本次会议网络同步直播,线上会议共有2500余名消化及相关专业同仁观看,覆盖京津冀及山东、河南、山西等32个省市(图1~2)。本次会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受益范围广,不仅为大家呈现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同时也促进了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的学术交流。
APALD天津市联盟成立于2017年,本次会议是第四届APALD天津市联盟学术年会,也是西青医院首次承办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标志着本院继续教育项目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为我院其他科室申报及承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树立榜样。
今后,APALD天津市联盟将继续聚焦肝脏疾病研究进展、诊疗新技术进展,全方位展现肝病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向,希望各位同仁继续关注APALD天津市联盟,共同致力于肝病新技术和新理论的传播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