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习之
在现代医学启蒙之前,西方医学界一直以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和古罗马名医盖伦的体液理论为基础,认为身体和精神均由冷、热、干、湿四元素构成,在人体内表现为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的混合,当四种体液平衡时,人身体健康且精神理性。如果体液在人体内失去平衡,则会导致疾病。在“体液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医疗体系,少不了两种主流疗法——放血和灌肠。除此之外,包括“十字军东征”在内的无数次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也催生了各类奇葩的创伤疗法。这些治疗方法现在看来令人瞠目,有些堪比酷刑。
道路千万条,放血第一条。放血疗法是自古代至19世纪末,欧洲外科医生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古罗马名医盖伦甚至根据病人的年龄、体质,以及季节、天气和地点,创造出了一个复杂的标准化操作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不同的病症要放不同部位的血。疾病越严重,放血量就应该越多,病人若发烧则需要大量放血。
放血疗法在宗教氛围浓厚的中世纪与星象学相结合,显得更加精细化,也更加神秘。欧洲的医生会结合行星的位置和性质,确定你的疾病要从哪里放血,放多少血。“你是什么星座呀?今天是不是水瓶座水逆?”俨然都是星座大师,而且那时候的医生多由僧侣兼任,他们还会结合祷告治疗。如果一直治不好,那只能说明这个人罪恶深重,只能亲自去见上帝了。后来教皇亚历山大三世认为放血这种小事不应该由高贵的僧侣来做,转而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民间理发师。现在我们在理发店门口经常看到的那个“三色柱”,其实就来源于中世纪,三种颜色分别代表动脉、静脉和绷带,就是在告诉大家“本店提供放血服务”。
看似奇葩的放血疗法也不是完全没有用。比如,把水蛭放在肿块附近有助于消除淤血,适量放血也可以暂时降低血压。但治病还是要对症下药,不管是头疼脑热还是拉肚腹泻,全部都用放血治疗可不行。
同放血疗法一样,灌肠疗法的原理也是通过清理人体内的有毒物质来恢复体液平衡。作為中世纪欧洲医疗和保健的主要手段之一,灌肠与放血旗鼓相当。据说它曾作为养生宝典风靡一时,贵族圈中以法国的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两位国王为首,对此宝典甚为倾心,后者一生以2000多次灌肠经历荣登榜首。
灌肠用的药剂,通常是草药熬成的汁水,其中有一个特别的方子值得关注——那便是金属锑的使用。锑元素与砒霜的主要成分“砷”具有相似的结构和毒性。它的毒性会导致剧烈的头晕和呕吐,病人一边被灌肠一边呕吐,想象一下这个画面,是不是感觉排毒特别快?
16世纪之前,西方的解剖学用解剖动物尸体的方法研究生物构造,当时的医学界对人体结构的认知相当有限。直到1543年,一位叫安德烈亚斯·维萨留斯的年轻人,通过夜里盗尸偷偷解剖,才写出了《人体构造》这本改变外科发展的著作。然而他随即遭到教会诬陷,险些被判死罪。
正是对这些“异端”的不容忍,战火纷飞的中世纪只配拥有简单粗暴的外科创伤疗法。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外科医生通常是牙医或者理发师,也有随身带着铁钩的接生婆,麻醉是什么?用酒灌醉或者一棍子打昏即可。消毒是什么?用烧红的铁把伤口烙平就可以了。
皇室御医们的水平可能也高不到哪儿去,在没有麻醉剂和输血设备的情况下,为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医生们的手术原则只有一个字“快”。蒙德维尔是两位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和路易十世)的外科医生,其《外科》是中世纪时期该领域最早的著作之一。蒙德维尔在书中提到,如果遇到坏疽已经严重到无药可医的情况,外科医生必须采取截肢的手段阻止坏疽进一步发展。因此,如果某节手指的末端已经坏死了那就截到下一个关节处为止。这个规则在身体别处也同样适用。于是,截肢成了死亡率高居第一的手术——士兵在战争中受点创伤可能不会死,但如果他去治疗的话可能就会死。
历史上,被奇葩疗法治死的人数不胜数,连国王和总统也未能幸免。
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国王查理二世,悲催的各种奇葩疗法的体验者,1685年2月2日突发中风。御医们立刻遵循传统的治疗手段,第一步放血,放了约1200毫升的血液后,病情不见好转。于是开始第二步灌肠,御医们用金属锑和许多草药配制成的药水给国王灌肠,每2小时给国王灌一次肠,整整灌了5天。忠心耿耿的医生们还为国王寻来了木乃伊,磨成粉加上泻药让国王喝,帮助他排泄。可怜的国王被折腾得上吐下泻,然而并没有什么用,于是御医们的操作更加大胆奇幻:他们把查理二世的头发剃光,用水洗干净头皮,又用烧红的火棒戳,然后把头皮上烫出的水泡挑破。同时,把鸽子粪抹到他的脚掌上,并继续放血。在经受了一系列折磨之后,生前被称为“快活王”的查理二世终于被医生们活活治死。
美国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骑马淋了大雨,回家后感到喉咙疼痛、呼吸困难,随即发起高烧。管家先给他放血,病情没有好转;私人医生前来再给他放血,仍没有好转;稍后两位名医赶到,又继续给他放血。半天之内放了3次血,总计约3.5升,这是两大瓶可乐的量,是身体内血液的一大半。结果毫无疑问,总统先生没能看到第二天的太阳。
英国著名诗人拜伦,1824年2月14日在希腊癫痫发作。原本这种病静养即可,但当时的医生坚持要给他放血,他们用吸血水蛭治疗,拜伦一度晕死过去,苏醒后总算捡回一条命。过了两个月,拜伦淋雨后出现高烧和关节痛,医生又来放血。4月19日,这位因失血性休克奄奄一息的诗人,再也经不起折腾,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在他回程的船上不仅装了大量的黄金、香料和奴隶,还有一种即将在欧洲肆虐的可怕疾病——梅毒。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这种疾病到处传播,许多人深受其害,其中包括不少名人,如舒伯特、舒曼、尼采、王尔德、莫泊桑等。整个中世纪一直都是使用汞剂(俗称水银)治疗梅毒,直到人们发现被毒死的人比病死的还多,才终于放弃这种疗法。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1846年,美国一位牙医威廉·莫顿在外科手术中首次采用了乙醚麻醉,手术成功完成,麻醉手术开始广泛流行。随后几年,法国的路易斯·巴斯德教授发现微生物的存在,针对食品提出“巴氏消毒法”。在此基础上,英国的约瑟夫·李斯特男爵提出伤口消毒杀菌的理念,消毒技术开始被医生接受。经历了放血、催吐、灌肠疗法,再到解剖、麻醉、消毒,医学终于走出了“蒙昧时代”。我们应该向这些追寻真理的人们致敬!
(摘自《世界博览》2020年第7期,马建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