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轻的汉字

2020-12-20 18:40唐尚明
青年文摘 2020年11期
关键词:工学院记笔记石料

唐尚明

1953年暑假,南昌大學工学院学生小颜把一本课堂笔记交给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男友,请他帮忙整理。

男友翻开笔记后犯难了,因为他发现里面有一个字出现特别频繁,但他却根本不认识。于是,他翻出《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现代汉语大词典》等一大堆工具书查找,结果仍一无所获。

男友只好根据笔记内容和这个字的结构,大胆而又自作聪明地问小颜:“现在发明了一种人工制造的新型石料,可以取代钢筋混凝土,你说这是什么石料?”

小颜却被他问得莫名其妙:“我可从来没听说过啊!”

“没听说过?你的笔记里满本都记着这种新型人工石料!”男友指着笔记本上的“砼”字嚷道:“不是新型人工石料,至少也是其他新型建筑材料!”

小颜一听,忍不住哈哈大笑。接着,她讲起了笔记本上“砼”字的由来。

原来,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大学生听课全靠手工记笔记。小颜是土木工程系的学生,这个系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就是“混凝土”。这三个字共有30画,做笔记时学生们都叫苦不迭。小颜的工程学老师是著名结构学专家,也是南昌大学工学院的院长蔡方荫教授,蔡老师见学生记笔记辛苦,思维敏捷又勇于创新的他,根据“混凝土”的来源和性状,大胆地“点土成石”,用“人工石”一词代替“混凝土”。板书时为了书写更加方便,直接就写成“砼”字,根据汉字形声字的特点,就读“仝”。

“人工石”也好,“砼”字也罢,都只有10画,省了20画,大大提高了学生记笔记的速度。于是,这个字也迅速在各大学以及社会上广泛传播开来。

1955年7月,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审定颁布的《结构工程名词》一书中明确推荐“砼”与“混凝土”一词并用。从此,“砼”被广泛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1985年6月7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批准了“砼”与“混凝土”同义、并用,于是正式确立了“砼”字的法定地位。另外,“砼”的读音正好与法文“BE-TON”、德文“Be-ton”、俄文“BE-TOH”——“混凝土”一词的发音基本相同,因此,“砼”字在建设领域中的使用,更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

在拥有六千多年历史的汉字的发展演变中,不断有新的内涵注入,这也是我们汉字永葆青春充满魅力的原因所在。当我们在公路上、工地旁,看到一辆辆混凝土筒罐车的罐体上印着的那个大大的“砼”字,请记住它是一个最年轻的汉字。

(摘自《第二课堂》2020年2月B刊,刘昌海图)

猜你喜欢
工学院记笔记石料
高密度电法在建筑用石料勘查区遴选中的应用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石料抛填施工工艺在水利堤防施工中的应用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Exercise-induced anaphylaxis with an Ayurvedic drug as cofactor:A case report
高中化学学生课堂笔记特点及其策略的研究
用手写记笔记
植物“粘”上石料——用植物胶水与石料制作环保耐火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