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玲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教务处, 哈尔滨 15008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2019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强调指出“要把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作为基础性、经常性工作,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突出政治标准选人用人,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推动实现正气充盈、政治清明”[1]。党内政治生态对内直接表现为党员政治行为,对外影响着政治发展环境。政治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考验着党内治理和国家治理能力,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提出了新要求,从系统维度的宏阔视野中审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问题,将为我们研究政治生态功能优化提供重要的方法和路径。
党内政治生态综合体现党内政治主体按照系统规约进行政治生活和从事政治活动的基本状态。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把党内政治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概括为:“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党不忠诚、纪律松弛、脱离群众、独断专行、弄虚作假、庸懒无为,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任人唯亲、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现象屡禁不止,滥用权力、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违法乱纪等现象滋生蔓延。特别是高级干部中极少数人政治野心膨胀、权欲熏心,搞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团团伙伙、拉帮结派、谋取权位等政治阴谋活动。”[2]综合来看,党内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划为三类:一是由主体要素作用和效能缺失引发的政治生态污浊现象;二是由内部管控和调适不佳引发的政治生态紊乱现象;三是与外部系统的不良互动引发的损害党群干群关系,侵蚀党内政治文化等问题。由此可见,政治生态建设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政治主体的功能发挥,取决于政治生态运行机制的有效调控,而且还取决于党内政治生态系统与外部系统之间的交互调适。
在党内政治生态系统中,普通党员、党员干部、党组织是与其直接相关的基本政治主体。党员和党组织的作用发挥是全党政治生态风貌的微观缩影,是党内政治风气的直接映射。普通党员的个体行为与规模效应,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与示范功能,党组织的效能发挥和堡垒作用,直接影响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成效和政治生态功能的实现程度。同时应该看到,政治主体与政治生态系统之间关系是非加和性的,从功能角度来看,系统中的各要素和次级系统的统合,使系统获得新的属性和功能,产生了新的质态。孤立考察政治生态主体的职能作用发挥情况,并以此来推导整个政治生态系统的基本现状,容易陷入机械论的思维局限。因此,政治主体以及政治主体之间的关系,都应该服从和服务于政治生态系统的整体建设。
系统是由各部分、各要素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形成的统一体,这种内部关系就是其维系系统整体性征,防止系统失稳和质变的重要基础。对于政党而言,坚定的政治方向和领导核心是一个先进的政党能够发挥政治功能的基础,是应对政治生态领域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重要保证。坚决维护党的政治领导是党内政治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内部关系原则,是抵御政治风险、防范组织涣散和权力掣肘、维护政治发展环境的必要政治保障。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要获得最大的矢量合力,并不能简单等同于个体力量的线性累加,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巩固党的领导,维护党的统一,使广大党员和党组织的作用成为正向增量,而不是负向消减,这是发挥系统功能的必然前提。中国共产党已经拥有8 900万党员和4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党员作为政治生态系统的个体要素,党组织作为集合要素,既受到整个政治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时也通过自身作用的发挥对整个系统产生能动的反作用。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党员队伍构成是复杂的,单纯强调能力建设,而忽视政治建设和方向问题,必然会落得南辕北辙、适得其反的结果,任何在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观点的偏差,都会造成严重后果,引发严重的政治生态问题。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深刻变化时期,各种利益诉求纷繁多元,各种社会思潮交相呈现,党员干部的政治观点、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直接的或潜在的影响。如果党的观念淡化,党的领导严重弱化、党的建设虚化,那么就会进退失据、统属不清,从内部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也就无从谈起。这就是我们党突出强调政治建设,并将其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的原因所在。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全体党员干部必须把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以及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根本的政治要求,把讲政治、践忠诚作为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守住信仰、守住初心、守住底线,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强化“四个意识”,坚决纠正偏离“两个维护”的行为,从而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不移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正确处理个体分散性与整体的协调性的关系,有赖于在个体和群体协作中达成系统目标,维系组织动态平衡。党员干部和党组织作为党内政治生态的建设主体、修复主体、维护主体,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直接影响着系统目标能否实现和实现的程度如何。建构健康和谐的党内关系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实践主题。政治生态系统建设必须协调内部构成要素、增强力量集聚、减少内部销蚀,避免力量的分散和抵销,从而产生单独的个体力量简单叠加所不能比拟的整体合力。邓小平同志曾经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郑重告诫全党:“党的团结和统一是党的建设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并再次重申党章草案总纲指出,“党的团结和统一,是党的生命,是党的力量的所在。经常注意维护党的团结,巩固党的统一,是每一个党员的神圣职责。”如果政党本身是割裂的、松散的,那么其政治环境就必然是一个散乱无为、弊病丛生的,各种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就会接踵而来。当前全面从严治党进入深入实践阶段,出现许多破坏党的团结和谐的新问题和新情况,需要我们加大力气去纠治。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是“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3]61,“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3]60。毫无疑问,我们党只有自身是团结的党才能领导和团结人民,完成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一方面,要坚持党性原则基础上的团结,构建健康纯洁的党内关系,维护党内同志之间平等的政治关系,防止党内出现单打独斗、各行其是、厚黑之道等行为,防范裙带关系、圈子关系等内部分化现象,谨防党内出现打着团结旗号,实际践踏党性原则的狭隘的“团结”和偏颇的“团结”。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地方利益和全党利益间的关系,维护党内政治生态的系统性和协调性,营造团结和谐的政治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坚持民主基础上的团结,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之间的关系、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之间的关系。班子成员在处理成员与组织、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时要严格履行组织原则、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具备化解矛盾、增进团结的素质能力,具有顾全大局、坚持民主、服从决议的政治品格,使标准的管控流程与高超的政治智慧相得益彰。
处于某个系统中的要素,其性能受到该系统整体的影响和制约,这是系统整体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协同的基础是内部要素的合理调动和主要功能的充分发挥。重视党组织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作用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课题。一个政党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党员数量,更取决于党员和党组织在维护系统功能的前提下,对各自职能作用的合理有效的发挥。处于政治生态系统统摄之中的政治主体,一方面受到政治生态系统运行规则和规范的约束和抑制,另一方面也从中不断地矫正行政行为和履职作风,激发干事创业、修身为政的主观能动作用。党员干部如果职能缺位、管理越位、角色错位,就会诱发秩序紊乱、矛盾滋生、系统失衡,一旦超出党内政治生态系统的调节承载限度,就会导致系统丧失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政治生态就必然会沉积污秽。同样,各级党组织如果作用发挥不够显著,工作公开性、透明度不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服务群众意识欠缺,也会严重降低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当前,我们党立足事业发展全局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积极推进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的政治逻辑是十分清晰的。面对全面从严治党在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各个领域要重点整治的沉疴顽疾,必须坚持不懈地完善和推动党员和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一方面,要建设覆盖全面、职能明晰的基层党组织体系,既要抓好量的保证,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使党的各级组织以及企业、农村、机关、事业单位、社区等领域党建工作健全起来、规范起来,又要抓好质的提升,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履行好党支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宣传、凝聚、服务群众的职责作用,让党的细胞都健康起来、每个基层组织都坚强起来。另一方面,要打造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党员干部队伍。在当前高压反腐和持续的作风整顿中,有些党员干部庸怠守成、无所适从,不敢无作为,却绕道走拖着办,不敢胡作为,就只部署不落实,“四风”问题的新的表现反映出部分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滑坡、专业能力滞后、政治担当薄弱。广大党员干部不能德不匹位、能不匹位,要具备为党尽忠、为民尽责的忠诚之心,也要具备应对挑战、防范风险、致身建设的过硬本领,在工作历练中积累政治经验和政治智慧,成为良好政治生态的建设者和推动者。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政治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4],他以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以喻指政治生态系统净化和优化的复杂性和极端重要性。党内政治生态系统并不是党组织、党员、党员干部等主体的简单叠加,而是按照一定的层次和结构组合成的有机整体,三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因此,孤立地考察政治主体关系并不能形成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必须把对要素的考察置于系统层次框架之中,以管理的经常性、制度的科学性和反馈的有效性来规范内部秩序和调节调控方式,实现整体功能演进优化,把管党治党推向更深层次。
管理调控在政治生态系统内部调控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实现政治生态功能作用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具体来说,发展党员、党员管理、党员教育、党员监督、党内鉴定、党员表彰以及对不合格党员进行处置等,都是管理调控的作用场域。在这其中,党内政治生活是对党员和党组织进行规制引导和日常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重要平台。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的独特优势,是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发展的优良传统。回顾党的历史,毛泽东同志在古田会议上,深刻总结了早期的建党经验,理清了党内出现的极端民主化和非组织化的错误倾向,首次提出“使党员的思想和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论断,成为了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源头。1980年,为了弥补文化大革命对全党的党性和作风方面的冲击破坏,促进党内政治生活的整顿和纠偏,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制定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对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要求,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制定出台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可以看到,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解决“纠正党内错误思想”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促进政治上思想上作风上的拨乱反正”,还是在新时期“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规范和加强党内政治生活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不断前进,党内政治生活的作用更需要不断地加强而不能削弱。要持续抓好“三会一课”制度的严肃性和规范性,落实好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和主题党日、请示报告等制度,规范领导干部过双重组织生活的问题,加强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形成明责、知责、履责、考责、问责的闭合管理链条,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要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解决好部分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打造一批标准化、规范化的样板党支部,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帮带作用,带动党员管理和各级党组织的建设梯次迈进、整体提升,促使管理调控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正其纲纪、治其法度”。法治不彰会使社会陷入价值失范、行为无序的治理困局。在政党建设层面,制度的调控管束和规范作用同样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治理方式。制度建设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是党从长期实践中得出的结论。我们党依靠制度建设管党治党,推动了党内破除人治依赖、不搞政治运动的新实践。在当前,依法治国已经成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决定了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从依法依规管党治党破题,使治党管党法治化、从严治党常态化。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必须健全党内法规体系,针对组织运行、党风建设、监督执纪、党员行为、学习教育、管理责任、评价考核、党员发展等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系统配套、于法周延、实在管用的规章制度体系,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补丁政策”和紧一阵松一阵的“运动式”治理。要注重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坚持把握规律、科学论证、实地调研、关联考证,切实增强制度建设的合法性、合理性、协同性和规范性,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破除曾经司空见惯的官场陋习,刹住屡禁不止的歪风邪气,压缩消极腐败现象的生存空间和滋生土壤。要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等纪律要求,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基层党组织工作规范,划清纪律底线和违纪红线,增强制度的权威性和敬畏感,在全党逐渐形成尊崇制度、遵守制度、捍卫制度的良好风尚。
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和深入推进反腐败工作是政治生态系统本身的运行效果,而这种工作效果又反向作用于系统本身,成为系统运行调节的重要动因。一是要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选人用人风气,既是反映一个地区政治生态建设的成效的“晴雨表”,也是引导和匡正党内政治生态的“风向标”。在选人用人上,如果任人唯亲、任人唯利、任人唯圈,就会破坏公道公平,违背党性原则,损害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侵蚀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选人用人问题始终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关键问题,从严刷新吏治、匡正用人风气将对政治生态建设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当前,选人用人领域在一定程度上还仍然存在着一些错误倾向。有的在选人用人中打“人情牌”,衡量亲疏远近,设立隐形台阶和部门壁垒,因人设岗、为人择官;有的打“安全牌”,提拔干部论资排辈、唯票唯分、平衡照顾、明哲保身;有的打“利益牌”,把干部提拔使用作为利益输送和利益交换的资本;有的打“背景牌”,看重不是干部的品行实绩,而是看关系、看背景、看靠山。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把敢于担当、敢于负责、讲政治、重品行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二是要标本兼治反对腐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的这五年,我们党“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3]8。报告同时指出:“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3]65-66从巩固“反腐败压倒性态势”到夺取“反腐败压倒性胜利”,蕴含了对反腐问题现状和目标任务的清晰判断。腐败问题会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和群众基础。反腐败是党内环境激浊扬清的过程,关系到党的形象的自我重塑和党内政治生态的重构,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反对腐败,才能够换来党风政风向上向善的深刻转变。
系统的开放性体现的是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任何具体的系统作为整体,都不是孤立自在的,它同周围环境,及其他系统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5]同样,党内政治生态系统也不是在单一领域和单一层次建立起来的闭合系统,而是与外部环境处于频繁互动之中。从互动的呈现形式来看,党内政治生态主体和社会主体之间的互动是最直观的外显性互动;党内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构成了内化的深层互动。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需要通过与外部环境的良性互动中来维系其动态平衡。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前提。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政治生态建设成效的享有者和评判者。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化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演变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一转变昭示了我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指向和鲜明的人民立场。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使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6]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和优化政治生态也同样必须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站稳党性立场和人民立场,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二是建立有效沟通,消除互动障碍。习总书记多次指出:“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7]党员是党内政治生态形成的基本个体,是联接党内与社会的重要介质。党员的作风、素质、能力直接影响着普通群众对执政党的认识。全党同志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考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创新群众工作的方法、理念和机制,既讲感情也要有路径,有效地破除思想观念不够新,服务效能不够快,工作落地不够实等突出问题,坚持把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作为建设政治生态的努力和关注的方向。同时,要掌握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方法,依法行政、民主行政、有效沟通。运用好政风行风热线、网上建议征集、网上民意调查等新方式,避免缺乏“温度”的公文式语言、机械的“官方回复”和推诿回避问题“鸵鸟方式”,在与人民群众的相互交往中多说可行的办法,少说不行的理由,建立起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共识,拉近党和人民群众的距离,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团结和谐的社会生态。
党内政治文化以党在政治领域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为现实基础,体现了党的政治主张和执政宗旨,凝结着党的核心理念,彰显了我们党独特的精神标识。在长期自身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突出强调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实践导向和问题导向,积累和探索了政治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明确了“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和“党要始终代表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等重要的原则和科学的方法。“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8]党内政治文化是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优秀的党内政治文化会带动和影响党内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党内政治文化对内具有统摄、凝聚和教化的功能,能够推动党所倡导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优良传统,深入到党员和干部的思想深处,焕发出涵养良好政治生态的持久性力量。党员和社会成员一样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统一,党员的政治心理、政治情感和价值取向必然会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构筑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必须在继承和创新中吸收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觉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渗透和侵蚀,在全党上下弘扬和践行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的价值观,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完善和发展党的建设的理论探索,增加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自觉,彰显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同时,要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的持续好转,发挥对社会文化的引领和改造作用,在与社会文化的良性互动中,推动政治文化昂扬向上、政治生态山清水秀、政治生活积极健康。
综上所述,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需要我们党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坚定的政治勇气,打造过硬党员干部队伍,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牢牢坚守人民立场,涵养清明政治文化,强力正风、铁腕反腐、内外兼顾、综合施策,从根本上破解政者失德失责之弊、纲纪废弛之困、民心凋敝之殇,培塑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