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研究

2020-12-20 23:24魏聚刚
关键词:文明理念绿色

魏聚刚

(洛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洛阳 471394)

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了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战略部署,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之一。深入学习和考察新时代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对于在实践中坚定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深入系统研究新时代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对于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研究视野,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内容,也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一、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形成的历史条件

恩格斯曾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1]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形式和内容的理论思维,同样是适应国际社会发展趋势和顺应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产物。

(一)国际背景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界的能力不断提高,社会财富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改善。但是,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也逐渐显现出来并不断恶化。这突出表现在全球资源能源的消耗急剧增多,尤其是像煤、石油、天然气等这些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严重。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的增加和不合理排放,导致全球的环境更加恶化。再者,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以及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过度实施,还出现了温室效应、物种变异和物种数量减少等,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绿色发展理念是对传统发展理念的超越。”[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的广大人民群众自发组织声势浩大的环境保护运动,强烈呼吁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为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努力。同时,一些环境保护组织相继成立,例如,罗马俱乐部、未来绿色行动、第三条道路行动等。随着生态保护运动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逐渐成为国际政治领域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后,联合国会议越来越关注资源和环境问题并呼吁世界各国予以重视,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就引起了各国的高度关注。1997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各成员国的量化减排目标。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通过的《巴黎协定》,要求各国政府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威胁。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使得传统的以牺牲环境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理念越来越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转变发展理念刻不容缓。

(二)国内背景

长期以来我们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这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比世界上其他国家少得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而且还要继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片面发展经济,忽视资源和环境的节约和保护而带来的问题提出来的,是为了改变过去发展观不正确,发展方式粗放带来的问题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来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资源环境是我们的重要的短板之一,是我们必须打好的攻坚战之一。建设美丽中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绿色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人民群众追求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就包含着对绿色产品的需要,人们渴望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生产出更多的绿色产品成为新时代我们党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就包含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的不平衡,出现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充分就包含生态环境有待更加充分地发展。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经济社会更加平衡和充分的发展。

二、新时代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十八大以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生态文明思想,同时对中华传统生态观做了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场合,系统阐明了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生态兴则文明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党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洞悉了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发展大势和客观规律,就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凝聚形成了新时代的绿色发展思想,极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宝库。习近平总书记认真分析了资源和环境在文明兴衰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联系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外,分析了过去的一些文明之所以没有传承下来,出现了中断,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资源环境和文明发展的关系,生态环境的恶化最后造成文明的衰落。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我们一定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从世界历史发展来看,决定一个文明和民族兴衰的因素不仅包括经济发展、地理环境、人口结构等因素,生态环境因素也对一个文明和民族的兴衰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生态兴衰与文明兴衰关系的重要论述,科学揭示了生态兴衰决定文明兴衰的发展规律,彰显了新一届党中央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最新认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认真总结了过去发展观不正确、发展方式粗放带来的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持续恶化带来的问题,系统分析了经济与生态发展、生态环境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实践证明,传统的发展方式,不能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反而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离开了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去谈经济的发展,从短期来看,可能会出现经济的暂时繁荣,但从长远来看,必然使经济发展受阻。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发展不是仅仅经济发展,它是一个由多个要素和环节构成的统一体。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践证明,生态优势是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我们应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去发展经济,用经济发展的成果反哺环境保护,实现两者共同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不会影响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反而会促进科技进步和发展的转型,使我们的发展迈上更高水平。

(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我国过去发展观不正确、发展方式粗放带来的不利影响,就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表明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并且达到了新的高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这一论断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绿色发展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充分强调了优美的生态环境就是社会财富,体现了优美的生态环境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价值。“绿水青山”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也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休闲娱乐和美学享受。如果能将这些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那将成为国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清楚地表达了生态优先的价值取向,这是基于我国的现实国情而采取的正确的价值取向。“绿水青山”是比“金山银山”更宝贵、更基础的财富,当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优先选择。“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解释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强调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我们要把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标准。

三、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

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深化了人民对绿色发展理念重要性的认识。在实践层面如何推动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贯彻绿色发展的新举措,使人民明确了推动绿色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一)经济建设层面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我国的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片面发展经济带来生态破坏,造成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在加剧。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的经济规模大而不强,经济增速快而不优。过去靠要素驱动和投资规模驱动的传统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带来了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比世界上其他国家少得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去传统粗放型的生产方式是走不通了,新路子在哪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2]那就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依靠创新驱动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就是改变过去那种由资源到产品再到废弃物的线性经济,转变到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可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变废为宝,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通过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尤其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共同发展。我们要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的双赢。

2.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绿色生产方式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基础,直接决定绿色发展的成效和美丽中国的实现。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带来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的矛盾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严重破坏,只有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才能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路子,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的双赢。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社会财富的绿色化规模。绿色产业主要包含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绿色服务业务等,主要致力于向社会提供无污染或者少污染的有益于人民群众健康的产品和服务。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要求我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尽量减少使用有害原料,减少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资源和能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对废弃物尽量做到再利用,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服务社会的有机统一。总之,加快形成经济生态社会综合发展、科技水平高、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才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政治建设层面

1.改革生态环境的监管机制。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改革生态环境的监管机制,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的良性循环,建设美丽中国,都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健全政绩考核制度。我们过去坚持的以GDP来决定政绩的考核方式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不利于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不利于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这样的政绩考核方式必须改变。中共中央提出的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不以GDP的多少论英雄,要求政府官员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和管理。这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加强,有利于各级干部积极发展环保产业,促进环保事业,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其次,需要健全生态安全保障机制。由于人们贪婪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缺乏合理的保护意识,导致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严重浪费。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生态补偿制度,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就显得特别重要。各级政府必须通过合理调整利益分配,鼓励发展生态环保产业,要求高污染产业改造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制度。绿色发展是有关生产方式、思维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各个方面的根本性变革。实现这种根本性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习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4]首先,要加强立法工作。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要依靠制度和法律,加快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工作,建立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法律法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一方面针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制定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立法部门要不断关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及时弥补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空缺。另一方面,现有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有不合时宜的要做出相应的修改和完善。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在绿色发展保护方面的立法经验。其次,严格环境执法。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法律法规只有通过严格执行才能有效。一方面在环境执法过程中要权责分明。完善环境执法责任机制,环境执法部门的干部的考核需要与环境执法的成效挂钩,推动环境执法过程中严格执法。另一方面加强对环境执法监督,特别是来自社会公众的监督。一旦发现有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要严肃严格追究责任。

3.加强国际合作,保护全球生态。生态安全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需要我们加强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合作。在当今时代,世界各国日益成为相互联系的生态命运共同体。一个时期以来,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全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化学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益严重,威胁着全球的生态安全。建设生态安全日益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所向,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共识。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伟大事业中,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生态环境的管理,加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和其他国家的交流和合作,发挥中国在国际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为全球生态治理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文化建设层面

1.加强生态环保教育,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理念转化为行动,必须通过教育。绿色发展理念要想转化为国民的自觉行为,必须把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行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必须把环保理念和环保意识渗透到国民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去执行。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把绿色发展理念和环保意识融入课堂教育的过程中去。如今的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危机恶化,已经严重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我们通过课堂教学,将理论知识和现象结合起来,更有助于激起大家的环保意识,提高生态文明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和习惯。在加强学校教育的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其他宣传媒体,如网络、电视、报纸等宣传绿色发展理念,普及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加大环境保护的教育。

2.宣传发展绿色文化,构建绿色文化体系。绿色文化是建立在新时期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一种新兴文化。它以提升人民的绿色环保理念和自然环保意识为核心,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宣传发展绿色文化,构建绿色文化体系,首先需要加强绿色文化的理论研究。从国外来看,美国作家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标志着人类开始思考环境问题。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一书表明,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已经开始由个人发展到组织。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与环境大会,环境问题已经引起联合国的注意。再到后来,联合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绿色发展思想,比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其次,要加强绿色文化的实践研究。我们必须重视科技和教育在文化领域的突出作用,要进行形式多样的绿色文化宣传活动,比如绿色文化进基层的宣讲活动,社区性的环保知识竞赛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板报活动,各种类型的环保知识演讲比赛,在环保方面作出贡献的先进个人评选等活动。绿色发展文化的实践研究有助于形成绿色发展理念,提升生态环保意识,使得绿色发展理念成为人民的自觉行动。

(四)社会建设层面

1.加强舆论引导,传播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要转化为人民的行为习惯,也需要国家加强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我国的绿色发展理念需要加大国家的舆论宣传力度,通过舆论传播向全社会宣传绿色发展理念,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舆论宣传,要从理论出发,结合实践,便于人民正确的了解。媒体可以结合党和国家的政策措施对绿色发展理念做出生动的深入的解读和阐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和掌握。媒体也可以通过社会热点事件,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让人民群众了解绿色发展理念对社会发展、生态发展、经济发展的意义。还可以通过正反典型事件的对比宣传,引发人民的深思,提升对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的认识。加强舆论宣传,除了互联网新媒体以外,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等也应成为我们加强舆论宣传、传播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媒体宣传面向的更多的是中老年群体,让他们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也是十分重要的。

2.提高个人素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绿色发展理念不是让我们坐而论道,而是让绿色发展理念体现在每个人的日常行为之中,成为人的行为习惯。在全社会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能够体现我们对绿色发展理念真正的认同感,这对于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实现绿色发展,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不能认为实现绿色发展仅仅是国家的、政府的事情。首先,我们必须树立节约意识。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形成节约集约的文明行为和习惯。在穿衣方面不攀比、不追求时尚,不讲究名牌,勤俭节约;在吃饭方面不浪费粮食,不害怕丢面子,提倡光盘行为;在住房方面不追求住房面积的大,要舒适而不要奢侈;在出行方面尽量骑自行车或者坐公共交通,绿色出行,尽量少开私家车。其次,我们要保护环境。在全社会积极提倡绿色交通、绿色服装、绿色饮食、绿色居住、绿色出行、绿色旅游,不乱扔垃圾,不使用一次性用品,不使用塑料购物袋,购买节能家电,使用新能源汽车以及其他节能环保产品。绿色发展理念是理念,更是要变成每个人的行为习惯。我们必须在实践中秉持知行合一的原则,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时时处处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美丽中国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五)生态建设层面

1.号召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植树造林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建国以来各个不同时期,我们党都非常重视祖国大地的绿化工作。尤其是植树节的设立,更让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我国树更多了,山更青了,地更绿了。中国在植树造林方面为人类做出了贡献。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高度,号召全党全社会行动起来,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2015年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植树造林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植树造林,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虽然我们在植树造林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与人民群众对优美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期望相比,差距依然很大,缺林少绿依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我们必须强化绿色意识,加强生态恢复、生态保护。

2.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执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必先惠民。”[5]新一届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内容,环境治理力度明显加大,环境状况有了明显改善。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强烈,过去人民“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人民“求生存”,现在人民“求生态”,绿色代表了当代人民的新梦想。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也是推进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抓手。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的问题,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就是要求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变消费模式。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也是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战略举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建设美丽中国战略高度,紧盯环境保护的重点领域、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加强大气、水、土壤等污染治理的重点任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应强烈的环境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构建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重大任务。

3.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维护生态平衡,有助于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首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责任追究制度。通过规划体制改革,建立全国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生态保护红线就为诸如城镇开发提供了最基本的依据。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必须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其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针对我国缺林少绿的基本国情,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恢复严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的生态功能,使大地绿起来,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再次,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就是要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补偿机制。比如长江流域的上游如果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工作做得好,生态保护卓有成效,中下游地区就应该给上游地区的人民相应的生态补偿。

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问题矛盾的必然选择,是党在新时代作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决策,有助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长期和谐共处。

猜你喜欢
文明理念绿色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绿色低碳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请文明演绎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漫说文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