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书院的家国情怀及其时代价值

2020-12-20 16:50:54张晓婧
关键词:家国书院情怀

张晓婧

(安徽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中国传统书院是古代的“儒家大学堂”,在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明代起,书院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和传播窗口,被东南亚国家广为移植和仿建。传统书院具有很多优秀的教育理念和学术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书院精神。书院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之一就是培养和传承家国情怀。传统书院涵养和培育家国情怀的教育方式可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一、传统书院涵养家国情怀的感性基础

传统儒家倡导“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1]。“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涵,是儒学文化的核心意识。它超越阶级和阶层,超越血缘、地缘、业缘,以独特的精神信念和文化特质成为连接和凝聚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家国情怀来源于儒家“天下一体”和“仁者爱人”的思想,这些思想成为书院涵养家国情怀情感认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

“天子”作为传统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政治系统中,“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在宗法系统中,“天子”是天下的大宗。由此,家、国和天下形成了一个清晰完整的序列。“天下一体”的观念被书院大师张载描述为:“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也,物吾与也。”[2](P63)在这种传统思想中,人们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的伦理观念。书院大师们在激发生徒“家国情怀”的认知中就特别注重发挥血缘关系和血缘情感的伦理作用。例如,朱熹言:“自一家言之,父母是一家之父母;自天下言之,天地是天下之父母”[3](P2 267)。可见,朱熹认为天下之人共父同母,都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同胞,那么爱人即爱己。“民吾同胞”和“天下一体”的观念以血缘为基础,将个人、家庭和国家完全打通,成为儒家涵养家国情怀的情感认同。情感认同从内在情感层面推动了书院对生徒家国情怀的理性培育,并为生徒在学习和生活中以爱天下万物、爱国和爱家作为道德行为规范提供了持久的精神动力。

传统儒家倡导“仁者爱人”。作为儒家思想传播的大本营,“仁爱”也是书院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岳麓书院山长张栻认为,人正是因为具有“仁性”,懂人伦之道,才能成为圣贤。他说:“天地位而人生乎其中,其所以为人之道,以其有父子之亲,长幼之序,夫妇有别,而又有君臣之义,朋友之交也……圣人能尽其性,故为人伦之至。”[4](P537)书院教育中特别强调“明仁”,培养“仁者”。“仁者”不仅需要自我德性的修养,更要将此从内到外,从私到公,推己及人,利人济世。北宋大儒张载在书院讲学时就明确指出:“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2](P32)“仁者爱人”进而“仁民爱物”,孟子就认为对于亲人要亲,对于民众要仁,对于万物要爱,即“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5](P346)书院大师王阳明在讲学中将“仁民爱物”的思想表达的十分具体,例如,“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6](P107);再如,“及至吾身与至亲,更不得分别彼此厚薄;盖以仁民爱物皆从此出,此处可忍,更无所不忍矣”[6](P108)。在阳明先生看来,万物与人皆为一体,不分彼此,仁爱之心不仅局限于亲人,扩展到对待国家和万物皆应须有“爱而不忍”的博爱之心。北宋书院教育家程颢倡导人与万物是一个道德共同体,明确反对“牿于我之私”,得出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7](P15)的结论。故而,书院的为学之要就是培养生徒的仁爱之心和博爱精神。这就为家国情怀的认同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从“明仁”教育到“仁民爱物”思想的传承再到“仁爱精神”的培育,书院教育中始终通过培育生徒爱人、爱物和爱国的情怀来增强生徒“传道济民”为己任的个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天下一体”和“仁民爱物”的基础上,传统儒家文化形成了“修齐治平”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正如《礼记·大学》所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8]这段经典的论述将国、家、个人紧密连接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传统书院作为儒家文化精华的聚集地和传播基地,更是积极传承儒家士人的道德理想和行为标准。“传道而济斯民”是书院的办学宗旨,即传承道统、发明道统和持续道统,提升道德水平和人格修养以匡时济世和拯救黎民。以著名的岳麓书院为例,山长张栻强调,设立书院绝不是为了给士人提供一个群居闲谈的场所,也不是为生徒提供猎取功名利禄的地方,而是要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因此,他在《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中对传统书院的教育宗旨概括道:“惟民之生,厥有常性,而不能以自达,故有赖于圣贤者出而开之,是以二帝三王之政,莫不以教学为先务。至于孔子,述作大备,遂启万事无穷之传。其传果何欤?曰仁也。仁,人心也,率性立命,知天下而宰万物者也。今夫目视而耳听,口言而足行,以至于食饮起居之间,谓道而有外夫是,乌可乎?虽然,天理人欲,同行异情,毫厘之差,霄壤之谬,此所以求仁之难,必贵于学以明之与。”[4](P506)他指出:“侯(按指刘珙)之为是举也,岂将使子群居族谭,但为决科利禄计乎?抑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词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4](P506)在张栻看来,书院教育是“为己之学”和“成己之学”,通过分辨“天理人欲”以实现“求仁”、“明仁”为修习目标,其崇高使命是成就人才、接续圣道。由此可见,张栻为书院生徒构建了三个伦理道德模型:第一,要有“修齐治平”的大志,即正确的人生目标。第二,要有为天下献身的精神,即正确的人生价值。第三,要把对国家的热爱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个人的发展三者结合在一起。从爱自己到爱家人到爱国家,再到爱天下万物,一种血缘亲情伦理到泽被万物的普遍伦理就成为了传统书院涵养家国情怀的感性基础。

二、传统书院传承家国情怀的理性培育

家国情怀需要情感认同和感性基础,这是前提,然而仅仅具有感性基础远远不够,传统书院还坚持家国情怀的理性培育,将其转化为生徒内在的品质建设。传统书院传承家国情怀的理性培育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培养生徒注重实学的求真精神

书院教育具有经世致用的传统,书院大师们普遍认同“致良策”的重要性。他们批判空谈心性,倡导求真务实。从北宋开始,一些书院大师们就倡导书院教学内容需要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学习实用知识。例如,北宋书院大师张栻提出了以“天下之事”为学习对象。当时国家战乱频繁,急需军事方面的人才,因此,张栻明确提出书院生徒要学习“兵事”。他认为学习兵事的重要性一是因为“夷虏盗据神州,有年于兹,国家仇耻未雪,圣上宵衣旰食,未尝忘北顾。凡在臣子,所当仰体圣意,思所以效忠图称者。然则于是书,又可以忽而不讲哉?”[4](P1 016)二是因为“盖君子于天下之事,无所不当究者,况于兵者,世之兴废生民之大本存焉,其可忽而不讲哉?”[4](P1 016)在张栻主持的城南书院和岳麓书院中,军事知识是教学和讲学重要的内容之一。除了军事知识,张栻认为在纪律法度、权变机谋等方面的实用知识书院生徒都应该学习。《宋元学案·岳麓诸儒学案》中记载:“南轩弟子多留心经济之学”。被全祖望颇为赞赏的南轩弟子们几乎个个都是经世致用的人才。例如,骁勇善战、战功赫赫而被《宋史》誉为“一时之英才”的赵方;安定民心、发展生产的彭龟年;“负用世才,遇事迎刃而解”的陈琦;注重调查,军民“利病无不周知”的“通物之才”宋文仲,等等。这些留心经世致用之学的岳麓书院士子们在各领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深受张栻实用知识教学的思想影响。

明清时期,大多数书院沦为科举附庸,和官学一样为了应付科举应试而对实学知识不闻不问甚至于排斥。有学者将这种不关注实学的陋习形象地比喻为:“闭户而学操舟之术。”[9]但是,有一些书院敏锐地感受到实用知识尤其是此时已传入中国的自然科技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进行书院改革,教授实用知识。例如,万历年间白鹿洞书院山长章潢、舒曰敬与利玛窦交往亲密,多次邀请传教士利玛窦来院讲授天文历法、机械、数学等理工科知识。再如,康熙中期,湖南宁乡程祐祉“主讲岳麓书院,撰学约授诸生,曰《经术》《品谊》《治事》《文藻》,凡四篇,又立《为学日程十二则》”[10](P132)。从篇目上可以看出实学是岳麓书院的主要课程。清代后期,岳麓书院积极实行课程改革,提倡实用之学。山长王先谦认为根据当时的国情,朝廷急需讲究实学的人才。为此,他大力改革岳麓书院传统课程,将书院课程划分为经、史、掌故、算、译五门,加大实学课程的学时和内容。又如,颜元主持的漳南书院是实学型书院的另一典范。颜元明确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或称专业型人才的思想。针对宋明空谈心性的浮躁之风,颜元专门写作《论开书院讲学》,批判宋儒的讲学风格,文中写道:“嗟乎!何不曰道院,何不曰学堂,而直以书院名乎?盖其实不可掩也,亦两派诸先生迷而不之觉也。”[11](P519)并告诫生徒:“今不学,何讲哉?学习、躬行、经济,吾儒本业也。舍此而书云书云,讲云讲云,宋明之儒也,非唐虞三代之儒也。然则今日者,讲之不学,是吾忧矣。”[11](P519)有鉴于宋明书院的空谈之风和鲜有人才的弊端,颜元晚年执掌漳南书院时,从经世致用的实学宗旨出发,力图培养生徒求真务实的精神。

(二)培育生徒精忠报国的爱国品质

传统书院的创建源于弥补官学的弊端和发明学术。黄宗羲明言:“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张,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力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而往往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12](P40)南宋一些学者“梏章句者自谓质实,溺空虚者自诡高明,二者交病而道愈晦”[13](P487)。因此,书院之建为明道。何为“道”?“道者人所行,故亦谓之行。道之引申为道理。”[14](P75)显然,在儒家看来,“道”所指的“道理”就是以忠孝为本符合人伦纲常的做人道理。“明道”就是阐明忠孝之道,“传道”则是传承忠孝之道,这才是书院的办学宗旨。故而,白鹿洞书院的办学宗旨中记载,“学校之设,所以教天下之人为忠为孝也”[15](P3 542),并对此有详细地说明,“古者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其民,由家及国,大小有序,使其民无不入乎其中而受学焉。而其所以教之之具,则皆因其天赋之秉义而为之品节,以开导而劝勉之,使其明诸心,修诸身,行于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而推之以达乎君臣、上下、人民、事物之际,必无不尽其分焉……此先王学校之官,所以为政事之本、道德之归,而不可以一日废焉者也”[16](P5 141)。孝与忠相互为本,在家尽孝,为国尽忠。书院的办学宗旨及其实践都是由身及家、由家及国的扩展过程,其他的个人道德都需要忠和孝来成就。“忠孝一体”的价值观将个人的道德需求与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实用需要完美地联系在一起。在此支撑下,书院生徒的家国情怀就是情感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的统一。

爱国主义思想贯穿书院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中。书院大师们心系国家,时时体现着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尤其在国家战乱之时,更是如坐针毡,出谋划策。例如,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金国大举南侵,朱熹有感而发作《感事》一诗,不仅为国家前途忧心忡忡,更是为此出谋划策。诗云:“闻说淮南路,胡尘满眼黄。弃躯惭国士,尝胆念君王。却敌非干橹,信威藉纪纲。丹心危欲折,伫立但彷徨。”[16](P289)他感慨报国无门的无奈,为自己在国家危难时不能捐躯而深感惭愧,并建议君王应学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精神。再看《次韵彦采病中口占》诗云:“一榻流年度,篝灯遥夜阑。短衾闲自拥,清镜莫频看。竹密初惊雪,梅疏却耐寒。从今花木梦,无复在雕栏。”[16](P289)此时,朱熹虽身躺病榻,仍心系国家安危,并以竹和梅的顽强不屈的品格来比喻和赞美沙场上坚毅不屈的将士们。朱熹将自己对家与国的责任与担当通过诗和文的形式表现出来,由此激励书院生徒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

书院大师在传递爱国精神的同时,还将生死置之度外,以身作则。例如,宋元之际,岳麓书院师生在长沙陷入元兵攻打危机时,毅然放下课本操戈上阵,死者什九,姓名多不可考。再如,明清之际,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书院大师举兵反抗清军,失败后拒不投降,归隐山林著书立说。

三、传统书院培育家国情怀的道德践履

传统书院不仅将“育德为先”作为教育理念,同时十分强调道德践履,将道德践履作为培养生徒家国情怀尤其是爱国精神的最终归宿。

书院兴起伊始,大师们就注重生徒的品德教育。历代书院山长们通过讲学讲会,使生徒获得对伦理道德的认知,成为为国为民的有用之才。例如,湖湘学派集大成者张栻认为:“孩提之童,莫不知爱其亲;及其长也,莫不知敬其兄……迁于物欲而天理不明,是以处之不尽其道,以至于伤恩害义者有之。此先王之所以为忧而为之学以教之也。”[4](P546)为防止“天理不明”、“不尽其道”,张栻认为只有通过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培养,于是他指出“其所以学者,何也?明人伦也”[17](P244-245)。“育德为先”的教育理念于书院而言,就是为了反对那种只沉迷于追求功名利禄、不以天下为己任的求学态度以及只追求文辞华丽来谋求名利的学习态度。从这个意义来说,书院育德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生徒的家国情怀。

传统书院教育十分重视“践履躬行”,各书院学规和章程中都强调既要“穷理”,又要“笃行”。“笃行”即亲身经历,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其目的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强调学生在体验中增进对真理的认识。传统书院大师认识到,仅仅重视道德灌输远远不够,还必须在实际生活中践履躬行。例如,“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义理,须反过来就自家身上推究”[18]是朱熹教育学生的名言。他认为读书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言论中,而必须身体力行。所以,朱熹经常带着生徒考察名山大川、遍寻名士踪迹,“绝其尘昏,存其道气”,使生徒“聆清幽之胜,踵明贤之迹,兴尚友之思”[19](P12 764),通过体验实际生活来不断完善生徒的感性知识,丰富其情感体验,磨砺其道德意志。元代著名教育家郑玉有言:“渡淮而北而泛黄河,足以发吾深远之思;登太华,足以启吾高明之见;历汉唐遗迹,足以激我悲歌感慨之怀;见帝城之雄壮,足以成吾博大宏远之器”[20](P39)。他在讲学书院期间,常常带领生徒游览风景名胜,去感知历史、开阔胸襟,培养生徒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除了避市井喧嚣、游历大好河山,同时也不忘走入市井,体察民情民生,将社会实践与书本教育有机结合,从而增强了对生徒家国情怀教育的实际效果。

明清以来,传统书院不仅传承了南宋以来书院大师育德为先的思想,而且更加注重道德践履。此处以书院教育颇为发达的徽州府为例管窥。清康熙间,徽州府《紫阳书院规约》中均为道德品质的教育,包括:敦伦之学、择善之方、执礼之本、存诚之功、寡过之法、崇俭之效。[21]强调生徒在院学习,首重“明人伦”,“志学君子,欲治人而先自治者,宜何如其皇皇也!”[21]清乾隆年间,广德《复初书院条约》开宗明义地提出:“周官三物宾兴,首重德行,先王之语于郊也,亦袛德进言扬。况是邦承文庄之教泽,沐至德之涵濡,平日所闻于父兄师长者,谅早示之准绳,罔或逾越。”书院条约中前三条即要求生徒:立志、敦本和立诚。[22]复初书院将“立志”作为生徒首要之任务,并且针对时人为科举所累的现象,指出:“朱子云,古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无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誉取利禄已也……若初学时毫无志趣,但急急于声名利禄,其末流必至委琐龌龊,全无品谊,岂是真读书人?”[22]传统书院注重道德践履不仅使得爱国精神和家国情怀的培育从理论走向实践,更是在实际行动中让生徒感悟、体会家国情怀,使得爱国情感得以保持持久的生机与活力。

四、传统书院家国情怀的时代价值

有学者研究指出,无论传统社会和当代社会,虽然“家国情怀”有两种语义指向,但从大量实例来看,表达“以国为家的情怀”者居多,更为常见。饱含“国重于家”深情的“家国情怀”,映现出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心怀社稷、舍身报国的理念根脉和精神灯塔。[23]传统书院是中国古代的高等学堂,是近代高等教育的前身,与今天的高等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在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方面具有相通之处。我们可以尝试借鉴传统书院涵养家国情怀的方式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培育途径,挖掘其时代价值和精神财富,为今天高校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提供启示。

(一)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增强服务人民的责任感

传统书院大师们所倡导的“仁民爱物”,重在强调爱国利民。前已述及,书院以“仁民爱物”的思想和内容教育学生,促使生徒形成厚德载物、热爱他人、利人济世的情感认同和仁爱精神,这就为爱国教育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传统书院仁爱精神的培养旨在倡导博爱大众的精神。因此,当代高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借鉴书院培养生徒爱国情感的方式,首先从积极引导学生热爱故乡开始,激发大学生为建设美好家乡而努力奋斗的热情。费孝通说:“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24](P1)乡土关系是仅次于血缘关系的稳定关系,爱故乡是爱国家的重要表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应在相关课程章节讲授中融入乡土文化和名人事迹等元素,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在潜移默化中起到家国情怀的渗透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激发大学生的爱人民、爱祖国的情感和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志向。

(二)培育学生的献身精神,增进热爱祖国的荣誉感

不同历史时期,爱国方式有着不同的体现。传统书院教育生徒要把“天下为己任”作为个人行为的价值目标。当生徒具备了“明仁”的品德修养后,就要担负起传道济民的责任,具有为国献身的精神。书院生徒钻研学术却没有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时时关注国家命运前途。书院教育生徒要以天下国家作为自己的行为价值目标,即拥有“精忠报国”之心。在国家安定发展时期,传统书院“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集中体现在培养国家所需的经世致用人才方面,在国家存亡、民族危难的关键时刻,传统书院倡导生徒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去拼搏战斗,做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当代大学生身处国家发展的新时代,在建设祖国未来的征程中,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而且更要具有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怀。当代高校可以批判地继承书院“经世致用”人才培养的意蕴并运用到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要致力于培养堪当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重任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而不是培养一味追求功名利禄的嗜利之徒。此外,高校要引导学生以时代楷模和身边好人为榜样,热爱祖国,热心公益,培育学生“兼善天下”、“立志报国”的献身精神。高校同时要在各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抵制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对学生的影响和侵蚀,加大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让同学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增进热爱祖国的荣誉感。

(三)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夯实时代担当的使命感

传统书院教育家们反对空谈心性,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讲会”和“会讲”,都提倡践履躬行,在各种日常仪式中实施爱国教育。如前所述,传统书院的爱国教育非常重视道德践履,不仅把道德践履当作爱国教育的有效方法,更把道德践履作为爱国教育的归宿。“仁爱精神”和“献身精神”不是嘴上说说,而是具体落实在“笃行”上的。因而,当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借鉴传统书院重视家国情怀的践履精神,将爱国情感培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变成他们脚踏实地、实实在在的爱国行为,夯实学生的爱国情和强国行。比如,利用假期全面开展深入田间地头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到基层开展调查活动,更好地了解国计民生。通过参与一个个具体生动的爱国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体悟不同职业的辛勤劳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而且有助于学生感受国家发展中的巨大变化,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们时代担当的使命感。

家国情怀重在爱国、意在情怀,是传统中国和现代中国的共同精神特征之一。中国传统书院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其在千余年发展中形成的书院精神已演进成为中华文化传统延续至今。这一文化传统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是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家国情怀所指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是第一位的。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25]。习近平总书记同时强调,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25]。当代社会家国情怀的培育和践行是在传统社会家国情怀基础上的延续和发展。这就需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中国优秀传统书院文化和书院精神中,我们可以汲取深层次文化基因和爱国精神,为新时代家国情怀的培育提供精神动力和智慧支持。

猜你喜欢
家国书院情怀
朵云书院黄岩店
现代装饰(2021年5期)2021-12-02 02:18:48
赣鄱情怀
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 01:56:08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 03:39:12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白鹿洞书院记
老友(2017年7期)2017-08-22 02:36:34
略谈“家国情怀”
书院讲习一例
向书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