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赞,鲍敬敬,杨 优
(1.河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8; 2.河北科技大学 招生就业处,河北 石家庄 050018)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注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P164)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民的精神追求,使其成为一种精神导向,发挥教育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还要将这种价值观外化为人们的实际行动,促使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心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和践行的前提,其实效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程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某些社会群体追寻前沿的誓词,也不是社会对某一部分群体制定的规则,它是社会各界广泛认同、普遍接受、一致认可、共同追求的主流价值观,是各种社会认知的最大公约数,代表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所以,无论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去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研究广大人民群众是否愿意接受、多大程度上接受以及接受后的行为取向。
接受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之一。人类对待外部事物都有一个能否接受、是否接受、如何接受以及接受后果的问题。从古至今,中西方对接受问题的触及和研究由来已久,尤其是随着解释学、接受美学和传播学等学科的兴起,接受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和理论研究的新视角。解释学代表人物海德格尔认为,理解总是受到解释者“前结构”(包括“前有”、“前识”和“前设”)的制约和引导。[2](P5)另一代表人物伽达默尔进一步把“理解”看成是一种历史视野和现实视野“视野融合”的过程。[3](P261)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尧斯强调读者对作品的重要意义是把“前结构”发展成“审美经验的期待视野”,主张从读者和作者双向去理解作品,提出了“期待视野”概念。[4](P87-88)传播学对大众传播过程中的接受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其对受众影响和作用的认识从只强调传播者作用、忽视受众的“靶子论”,转变到重视接受者作用的“影响有限论”和“社会类型论”。研究发现,大众传播受众的反应总是与多种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受传者因具体背景的不同,而对同样的大众传播内容反应不同。此外,他们还因年龄、性别、种族、教育、地区、职业、宗教、政治经济地位等方面的一致或相近,分为不同的社会类型。在此基础上,约瑟夫·克拉伯提出了接受者心理上的三种选择因素:一是选择性注意,二是选择性理解,三是选择性记忆。受传者从传播媒介那里总是取己所用,并非被动地受传播媒介操纵,等等。[5](P8)近年来,国内学者在吸收借鉴西方有关接受理论的基础上,也相继取得了关于接受理论的研究成果,如以胡木贵、郑雪辉的《接受学导论》、吴刚的《接受认识论引论》、金元浦的《接受反应文论》、朱立元的《接受美学导论》)等[6](P9),以上述为代表的现代接受学,从哲学意义上阐明了主体在接受文化信息过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和认识论对接受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述,以及把“实践”概念和辩证法引入认识论建立的主客体双向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认识论原则,对我们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马克思的“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的经典论述,也揭示出从接受者的角度去进行接受活动规律研究的重要性。从接受学角度看,对精神客体的接受活动可分为两种:一是接受科学认识成果,例如对科学逻辑、科学方法的接受;二是接受价值认识成果,例如价值标准、价值尺度的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淀着当代的中国精神,是指引全体人民追寻人生价值的坐向标,是指导未来我国全面、健康与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其接受活动主要体现于后者,有着特殊的接受规律,在接受层次上也属于要求最高、难度最大的一类。因为它不只是使人们接受一些一般性观念或者遵循一些外在规范,而是真正深入人们的内心世界,成为深层的精神世界的自觉,实现现实世界的知行合一。因此,弘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能采取放任自流式的态度,也不能采用疾风骤雨式的方法,而是要在尊重接受者受教育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进行接受规律的特殊性研究,从而促进其在全社会的确立。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接受者的主体性为逻辑起点,对接受者的期待视野进行深入剖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过程中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运行机理等进行开展研究,力求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顶层设计及其落地生根提供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基于接受理论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本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出于自身需要,通过与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双重建构所进行的一系列完整的连续性活动,其实质是广大人民群众价值主体生成的过程。由于价值观传递是多渠道、多途径的,人们在信息的社会性连环传播中交互感染、交互强化,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具有非线性特点。同时,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历多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造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反复性特点。此外,人的外部信息多源性与价值观内容的社会性,也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机理是指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过程的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式。
首先,任何接受活动的发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接受动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才产生行为动机与行为,对价值观的接受也同样如此,既有正向的推动力、正导向力,也有反向的阻滞力、负导向力。从接受的期待视野和接受动力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满足人们的需要才能被接受。面对多元化和多变性的价值观念,无论国家、社会还是个人,都需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一个全国各族人民认同的社会共识,这样才能为人们判别是非曲直提供普遍认可的价值尺度,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保证社会秩序稳定发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代表了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满足不同接受者的需要,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种被大家普遍认可的价值追求。
其次,从接受的构成要素看,认知突破和实践体悟相结合是接受过程的基本要素。对于接受主体来说,只有“知行合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接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在“内心认同”上下功夫,更要在“外化践行”上下功夫。从认知上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奋斗目标,也是鼓舞广大群众艰苦奋斗的价值理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推进社会秩序稳定发展、保证现代化社会建设的重要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每个公民的价值要求,是每个公民提升自我修养、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价值支撑。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更加重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实践中的反馈意见,从反馈意见中进行完善和总结,才能更加清楚、透彻地了解在实际活动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解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与群众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建立和整改多个领域的规章制度,使其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完善社会公众的行为准则,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三,从接受的中介构成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通过不同的中介体现并为接受者所接受,不同的接受中介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只有完整地运用这些不同的中介才能使接受顺利实现,这些接受中介包括载体中介、活动中介、方法中介、信息中介等等。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为群众提供便于参与的平台,创建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这样才能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人们的实际生活中,促使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潜移默化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从日常的小事做起,做好每一件小事,由简及繁,才能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提高日常践行的能力。
通过上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特征和接受机理分析可知,积极有效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了解接受的特点,遵从接受的内在规律要求,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接受理论认为只有“知行合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接受,否则只是表面接受和虚假接受,因此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是落实到具体行为准则上,不仅要把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国家治理中,更要渗透到生产生活各领域,才能转化为全社会的文明风尚。2018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该“规划”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全过程。“规划”明确了六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包括经济、法制、民生、生态等诸多方面都提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的要求。在全民行动过程中,广大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尤为重要,青年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非常关键,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命运。高校作为塑造青年、培育青年价值观的主阵地,应切实担负起积极引导广大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形成全覆盖、多渗透、宽领域的融入格局。
增强接受效果,有赖于接受中介即方式方法的选择和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全社会各个阶层共同努力的长期过程,其中党员干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榜样示范作用,对社会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执政党在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做得如何,直接影响着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发挥好带头示范作用,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和引领者,用自己的高尚行为和崇高人格感染群众、引导群众。在实际工作中始终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严于律己,不断提高思想境界,保持高尚的道德品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以实际行动践行责任与担当,引导广大群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批判各种错误思想,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掌握思想的方向盘。加强党性修养,提升道德品行,以崇高的精神品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群众、引领风尚,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在各项工作中都要深刻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进行实践活动,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际工作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另外,由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是一朝一夕的短期行为,而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必须要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建立稳定的领导机制和连续性的管理制度,保障能够长期有效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更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常抓不懈,教育好青年大学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1](P16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价值观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价值观是凝聚于文化中的精髓,一方面,核心价值观决定了文化选择的价值标准。核心价值观代表着一种精神追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立场、文化方向、文化选择。对于个人来说,核心价值观是个人在人生发展中信奉的价值理念,是个人成长的价值标尺,是辨别是非时的价值准则;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各民族团结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增强民族认同感的一支强心剂,是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推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价值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指路标,是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引领社会思潮、凝聚公众力量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核心价值观对于文化的性质和影响力具有决定作用。价值观决定了文化体系的性质,体现了文化体系独特的魅力,指引着文化体系的发展历程,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稳固的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厚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1](P171)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增强其生命力和感召力,弘扬富有独特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在发挥文化育人过程中,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价值自信尤为重要。针对青年大学生的特点,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善于汲取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和丰富营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以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中华传统美德,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自觉承续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积极有效地发挥好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一重要职能。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心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新人,聚焦的是造就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设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说到底是人的思想建设、灵魂建设,因此学校教育的思想引导是关键环节。高等教育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高校必须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深层次贯穿、全方位融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首先,在立场上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其基本要义,与西方核心价值观和所谓的“普世价值”有着本质的不同。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坚持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在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中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要立足于当代学生的新特点和新风貌。当前,00后学生已成为高校的主力军和社会的生力军,他们成长于国民经济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兼具国际化视野和民族自信心,能够迅捷而广泛地获取信息且乐于和敢于发声,因此在内容设计上要融入国际国内现实情势及社会热点,积极传播正能量,才能凝心聚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提供更好的精神指引。再次,注重创新方法与手段,提高对接受者的吸引力。例如,教育者主导性和接受者主体性要有机结合,实现多向互动式教育;要坚持课堂教育的主渠道地位,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要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推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创新;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规律,构建层层深入、有效衔接的培育体系,潜移默化地增进认同度和践行度,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等等。最后,不断提升教师素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只有教师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观念、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榜样力量感染学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