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管护策略

2020-12-20 15:09
农业与技术 2020年16期
关键词:管护景观农业

郑 爽

(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1)

1 乡村景观管护的概念

保护乡村景观体系主要涵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1]。物质类文化遗产指的是乡村景观所具有的物质类型的载体,其具体囊括自然类景观与环境、农业生产发展局面、农业发展特色格局等。自然类景观与环境涵盖和农业存在联系的土地资源与风貌以及土壤、水的品质、山体与水域的具体发展格局等。农业生产发展格局指的是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农业体系的生产格局。站在整体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其涵盖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发展风貌与日常所运用的设备设施等;其映射着国内农业建设与发展的过程。农业发展特色格局指的是在进行传统生产劳动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农业生产劳动者用于生活的场所。其中涵盖具有乡村特色的历史文化街道等,其为人们展示着农业生产劳动者居住地所具有的文化底蕴与内涵。乡村区域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属于农业生产劳动者进行聚集的地区,也承载着文化与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在农业体系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所流传的农业生产艺术、表演形式与艺术、劳动技巧等,以及与劳动相关的不同类型的工具、生活类的用具等。站在层次的角度上进行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指的是对传统生活的有效延续以及民俗类型的文化;前者指的是所在区域内居民体系的组成方式以及对应的社会架构;民俗文化涵盖着生产的工艺技术、表演的艺术形式、民间的习俗。

2 乡村景观管护的研究意义

就规划发展协同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而言,县域尺度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合适尺度[3],也是乡村景观总体管控最理想的尺度。随着乡村区域建设与发展速度的提升,更多的农村区域投身于农村景观的建设与发展工作中,然而并不具备科学有效的规划与指导意见对其进行指导,导致多数农村区域内出现对原始的自然景观进行破坏的问题,同时存在严重的盲目跟风问题,这与农村区域内景观建设的目标差距越来越大,也使得传统形式的农村景观受到相当大冲击。所以,在对乡村进行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妥善处理与生态与传统文化元素之间的关系[4]。

结合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借鉴欧洲经验,建立从国土尺度到微观尺度的多层级评估体系,制定合理景观特征评估方法,可以系统厘清不同尺度上乡村景观的特征,明确不同景观特征类型及其空间分布,从而为跨区域的协同管护与产业发展协同、村落(群)整体管护提供理性依据。

2.1 自然环境生态系统

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是农业景观体系的关键性物质类载体,其作用不言而喻,若是其被破坏,那么农业景观也就不复存在。相比于高速发展的城市,农业类景观被人们干扰与破坏的概率比较低,土地类的资源使用相对粗放。但是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并未对农村景观的建设工作留存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土地类的资源被破坏的程度不断加深。除此之外,人口的增加促使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进而增加了国内土地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工业的建设与发展导致生态类的环境逐渐走向恶化,农民们不具备专业类的知识,对农田进行开垦、耕种的方式并不科学,这使得水土流失问题逐渐变得严重,引发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对乡村景观进行保护,需要对自然生态系统予以关注与保护。

2.2 传统乡村空间格局

在时间的推移过程中,乡村的选址体系逐渐建立起来,与人们的居住习惯相适应,属于景观类的格局。其为农业生产者提供了用于生活与休闲娱乐的关键性场所。在传统文化元素的作用下,村落与山水之间所具备的方位关系便成为对乡村地址进行确定的关键性依据,如“天心十字”、“面山背水”等。在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开发乡村的力度不断提升;很多村庄开始对山石进行采集,对山体结构造成不同程度破坏;对非地下水进行过度开发,使得地下水资源逐渐走向枯竭;对森林树木进行无节制地砍伐,使得自然植被受到极其严重的损害。一系列生态问题的出现,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乡村类生态景观格局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对其予以保护的举措需要尽快落实。

2.3 传统的农业格局

传统形式的农业格局体系的建立传达出人们对“安居乐业”这一美好状态的期盼。传统形式的农业景观与特殊的自然类景观环境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目前,在对乡村景观进行保护的过程中,人们并不关注自然环境,仅仅是对单一性的元素予以保护,这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风貌受到了一定破坏。在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下,不同区域逐渐建立起具有特色的自然环境体系,这为农业生产与发展类型的丰富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农业体系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在低地域和环境等不同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农业类景观逐渐形成,比较典型的有北方区域内形成的旱地类型的农业景观、山区形成的梯田类农业景观等。

3 景观管护的原则

在实施乡村景观管护的建设工作过程中,应遵循以下5项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关的农业景观保护工作研究。这不是对乡村类景观进行“文物”级别的保护,也不是进行“城市革命”,而是与目前农业景观所具备的不同要素、色彩等元素结合起来,基于恒产与生产的属性对相应的体系价值进行有效转变。

3.1 整体性原则

对乡村构成要素的全面管护才是整体的保护。把人、地、物看作是有机性整体,其表现在对人、物质与非物质进行有效管护这一层次上。在开展乡村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将保护农村区域的景观作为入手点,把整体性看作是基础性原则,促使农业景观的开发与其所具备的特性结合起来,在发挥其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也需要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5]

3.2 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属于农业类景观本身具备的属性。在自然环境、经济与历史等不同元素的影响下,不同区域内的农业类景观也呈现出其自身的特色。

在对乡村进行建设发展的过程中,盲目性相对严重,对相应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予以过分追求,并为其相应的生态价值进行考量。在对乡村景观进行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持不同子系统的平衡性。对乡村类景观的多样性予以保护需要建立在遵守原有生态原则的基础上,对传统形式的景观格局以及生产过程的多样性进行恢复。

3.3 可持续性原则

在对城市与农业景观进行建设与开发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需要成为基础性的原则[6]。任何事物都是在动态变化的状态中,同时在持续地进行发展,对乡村景观的管理与保护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若是始终保持不变,不仅会对未来的发展产生极大负面影响,还会对现有状态产生不良影响。在对乡村景观管护过程中,可持续性会体现在时间上,是其连续性与间断性的辩证统一[5]。乡村景观保护与更新的工作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所以需要对农业类景观予以有效的规划与改造,从而实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效果,为生物多样性的提升奠定基础,创建出农业生态经济体系,为整个系统稳定性的有效提高奠定基础。除此之外,还需要对本土的特色予以发展,为农业景观的可持续建设与发展奠定基础,为子孙后代保留下完整且有价值的资源。

3.4 适宜性原则

在地理、环境、经济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下,与当地资源体系结合起来,对整个环境系统做出适当评价,为科学有效地规划工作奠定基础。适宜性保护与更新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保护工作品质的提升,也能够强化居民对文化与景观保护的认同感,同时与现代化的文化结合起来,创造出全新的农业发展面貌。

3.5 以人为本原则

“天地万物,唯人为贵”,乡村景观的管护工作需要建立在乡村居民智慧发挥、积极性调动的基础上,能够为乡村的居民增加一些收入,为其生活品质的改善奠定基础,促使人与自然实现和谐发展的状态。

4 景观管护实践与策略

根据实践研究发现,大城市市域尺度的管护与县域尺度的操作没有本质差别。在以区域尺度景观识别为基础乡村景观特征评估中,尊重跨县域边界的景观特征类型以及区域的完整性。评估过程中需细分自然因子,如根据需要增加聚落形态、自然风景和文化资源分布等人文因子,结合田野调查,基于地理信息平台,识别出县域层级的景观特征类型和对应区域,进行关键景观特征概括描述,建立县域景观特征类型区划图。

乡村景观管护可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根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求,可以将乡村划分为一产主导、二产并举、三产融合等多种产业类型,以及退耕还林、退渔还湖等“人退景进”的生态回归型。基于景观的视角,选取生态敏感度、村落密度、人口密度、村落可达性、风景人文资源分布、集镇空间分布等因子,整合乡村产业类型和景观特征类型的空间区划,可为不同产业区提供景观更新、恢复、强化、保持、保护等方式的整合管护策略。

4.1 自然景观环境管护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将土壤出现磷污染等问题的概率降到最低;提升开垦与耕作工作的合理性,以影响最小作为基础原则对农业进行建设。在规划与建设土壤资源的过程中,需要与科学教育结合起来,对居民保护土壤的意识进行提升。生态环境为生物的多样性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基础,为可持续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4.2 精细化农田整治

对传统形式的农业景观进行塑造,对于古村落周围的农田荒废的问题,与自身特征结合起来对梯田进行开发,实现精细管理土地资源的效果,对当地的农业劳动者予以雇佣,结合相关的建设计划对“千亩梯田四季花海”进行建设。除此之外,与游客的接待单位建立起良性的合作关系,实现产品的定向销售,在对农业类文化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为人们创造出更高的经济与社会价值。数万亩荒废梯田逐渐转变成为现代化的农业类牡丹观赏园。

4.3 建筑立面改造

对于与传统生活元素相关的设备设施的保护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拆旧建新,需要在保护原有建设格局与面貌的基础上,对整体环境予以改善,促使居民生活方式与风俗保持在原来的状态中。对破坏比较严重的设施进行的补建工作需要符合当地文化特色与风格。

4.4 乡村历史街区的保与活

在乡村区域中未开发的历史文化街区与人们的生活存在着密切联系,其主要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交通需求进行满足,也具备一定的商业性功能。所以,其空间尺度多具有亲切宜人的特点。在对这类街区进行保护的过程中,需要考量当地的风貌特色,对建设的整体感予以尊重,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保护。

5 结语

对农业景观进行保护是对其进行选择性保护,维护并彰显出其本身所具备的历史、生态、文化等不同价值。现在,社会环境充满动态变化,需要对传统的物质空间和现代化生活格局之间的关系进行妥善处理。农业景观的保护工作并不具备统一的模式,需要结合当地文化的特色调整保护的方案。乡村景观管护本质上属于资源管护,由于乡村面积广袤,既有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又有村落屋舍乡风民俗等人文资源,既往的资源管护一直存在“九龙治水”彼此牵制的尴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由国家自然资源部统一部署,通过一定时期的建设和发展,有望全面、有效地实现我国乡村景观的多层级管护。

猜你喜欢
管护景观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景观别墅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