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9 月,机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增速比1~8 月加快1.3 个百分点,接近去年同期水平(4.1%),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和制造业2.6和2.1个百分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规上企业统计数据,机床工具行业1~9 月累计完成营业收入4 725.8 亿元,同比降低4.4%,降幅较1~6 月份收窄3.2 个百分点。机床工具行业1~9 月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84.9 亿元,同比增长8.0%,1~6月为同比降低2.5%。
1~9 月,机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增速比1~8 月加快1.3 个百分点,接近去年同期水平(4.1%),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和制造业2.6和2.1个百分点。9月当月增加值同比增长12.8%,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和制造业5.9 和5.2 个百分点。1~9 月,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5.67 万亿元,同比增长1.4%,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利润总额9 691.2亿元,同比增长6.4%。
根据国家统计局规上企业统计数据,机床工具行业1~9 月累计完成营业收入4 725.8 亿元,同比降低4.4%,降幅较1~6 月份收窄3.2 个百分点。机床工具行业1~9 月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84.9 亿元,同比增长8.0%,1~6月为同比降低2.5%。
金属切削机床行业1~9 月累计完成营业收入718.7 亿元,同比降低3.9%,降幅较1~6 月收窄5.4 个百分点;金属成形机床行业1~9月累计完成营业收入427.3亿元,同比降低7.9%,降幅较1~6月收窄3.8个百分点;工量具及量仪行业1~9 月累计完成营业收入583.2 亿元,同比降低9.5%,降幅较1~6 月收窄3.1 个百分点;磨料磨具行业1~9月累计完成营业收入1 717.0亿元,同比降低5.0%,降幅较1~6月扩大0.8个百分点。
金属切削机床行业1~9月累计实现利润总额31.9亿元,同比增长107.8%,增幅较1~6月扩大55.4个百分点;金属成形机床行业1~9 月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1.3 亿元,同比增长1.0%,1~6 月为同比降低16.7%;工量具及量仪行业1~9 月累计实现利润总额51.4 亿元,同比增长3.0%,1~6 月为同比降低3.0%;磨料磨具行业1~9月累计实现利润总额98.0亿元,同比降低2.3%,较1~6月降幅收窄5.1个百分点。
1~9 月机床工具行业亏损为20.1%,比1~6 月收窄4.0 个百分点。其中,金属成形机床行业亏损面最大,为26.6%;金属切削机床行业亏损面为25.5%;工量具及量仪行业亏损面为15.0%;磨料磨具行业亏损面为19.0%。
1~9 月金属切削机床产量为2.0 万台,同比降低2.6%。其中数控金属切削机床产量13.0 万台,同比增长2.4%。金属成形机床产量14.2 万台,同比降低8.5%。其中数控金属成形机床产量1.2 万台,同比降低16.6%。
9 月,我国钢材进口289 万吨,再创近期新高,钢材出口量是进口量1.3 倍(2019 年为5.22 倍);钢坯进口280万吨,同比增长656.8%,坯材折粗钢净进口182万吨,连续4个月坯材折粗钢净进口。钢材进口平均价格689 美元/吨,同比下降36.4%,钢材出口平均价格908 美元/吨,同比增长7.0%,二者价差219 美元/吨,差值再次扩大至年内新低。
1~9月,我国钢材出口量4 039万吨,同比下降19.6%,钢材进口量1 507万吨,同比增加72.2%,进出口顺差量2 532 万吨,同比下降39.0%;钢坯出口量2 万吨,同比增长100%,钢坯进口量1 422 万吨,同比增长930.4%,进出口逆差量1 420万吨,同比增长936.5%;坯材折粗钢出口量4 164万吨,同比下降19.7%,坯材折粗钢进口量2 975万吨,同比增长186.3%,进出口顺差量1 189万吨,同比下降71.3%。
近日,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国家标准推进工作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正式发布了由制造院参编的GB/T 39116-2020《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和GB/T 39117-2020《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方法》国家标准,这2项国家标准将于2021年5月1日实施。
此次推进会发布的2 项国家标准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下,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联合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同研制。标准聚焦“企业如何提升智能制造能力”的问题,提出了智能制造发展的5个等级、20个能力要素以及1套评估方法,引导制造企业基于现状合理制定目标,有规划、分步骤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产业生态良性循环、健康发展。该标准已在20多个行业的重点企业中开展验证应用,全国9 400余家企业基于智能制造评估评价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成熟度自诊断,上百家企业进行了标准符合性现场评估,江苏、山东、宁夏、北京等地率先推广。
这2 项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标准的发布,为客观评价全国各地区、各行业智能制造发展水平,为企业精准提升智能制造能力,起到重要的参考价值。
俄罗斯国立研究型技术大学科研人员在铝粉中加入一种纳米碳添加剂,改进了航空复合材料3D 打印技术,使航空复合材料的硬度提高了1.5倍。
通过向主基质中引入其他成分来改变铝粉的化学成分和相组成,从而改善用于3D 打印的铝粉的性能。特别是碳纳米纤维具有高导热性,有助于在产品合成过程中选择激光熔化阶段最小化打印层之间的温度梯度,大幅度消除材料微观结构的不均匀性。
俄科研人员开发的碳纳米纤维添加剂合成技术包括化学沉积、超声波处理和红外线热处理等方法;所使用的碳纳米纤维是加工石油天然气的副产品。在催化分解过程中,碳以纳米纤维的形式积聚在催化剂分散的金属颗粒上。科研人员表示,对石油天然气的副产品只是简单燃烧,这对环境有害,因此,新方法的应用也具有很好的环保价值。
近日,西储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及德克萨斯州农工大学共同开发了3D 打印欠驱动折纸结构机械手。该机械手由3 个3D 打印的手指组成,手指机制的灵感来源于折纸扭转塔结构,该机械手仅通过单个伺服电机驱动,能同时控制3个手指的张开和闭合运动。为了保持折纸设计独特的结构可重构性,表面必须保持刚性,而折痕(发生弯曲的地方)必须具有柔韧性才能进行运动。
该机械手具有以下特点:①连续变化,弯曲、扭曲和线性运动可通过重构结构实现;②柔顺性,结构具有足够的自由度能在受外力作用下变形,并且可以通过改变材料调整结构的柔性;③可重构性,具有不同的控制模式且可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机器人;④可扩展性,可以通过改变尺寸和层数来实现结构大小的选择。
11 月21 日,中国5G+工业互联网成果发布会在武汉召开,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吕坚在会上发布《2020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
《白皮书》指出,当前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应用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从融合路径来看,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主要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活动三大方向,涵盖研发设计、计划排程、生产过程、质量检测、园区物流、设备健康管理、营销服务、供应链管理八大领域。
《白皮书》提出,现阶段“人工智能+制造”主要面临以下挑战:一是人工智能的价值难以被准确衡量,部分细分行业人工智能应用路径尚不明晰,应用风险、收益和成本难以准确核算;二是部分领域数据资产管理能力有待提升,制造业各场景数据量巨大,各设备数据协议标准尚未统一,数据互联互通存在困难;三是工业深水区的解决方案仍待探索,目前人工智能应用多集中在质量检测等少数热门场景,更多应用场景还有待挖掘;四是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同时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和制造业细分行业生产特点、流程、工艺的复合型人才极其匮乏,企业人力成本较高。
近日,国内首件C919后机身Y 形连接锻件在中国二重万航模锻有限责任公司研制成功,增强了大飞机项目自主配套能力,为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提供助力。
C919 后机身Y 形连接件为大型钛合金模锻件,总长约3.4 m,是典型的筋条位于分模面两侧的非对称、高筋条、薄腹板、长弧形锻件,具有开口弧度大、截面积小、易变形等锻制难点。在产品与工艺设计初期,万航模锻优化工艺细节规划和应用环境验证,反复分析产品制造的可行性、可操作性,获得量化数据,进行设计和工艺持续改善,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产品开发风险与成本。在产品研制阶段,对各个环节进行合理的计划、设计、实施和现场技术服务,确保产品成功试制。
中国二重先后承担C919项目60余项关键产品的研制工作,提供了千余件试验件及装机件,产品涉及飞机中央翼、吊挂、垂尾、机身、舱门、起落架等多个部位,有力地支撑C919 大飞机关键材料国产化,填补了我国在大型民用飞机起落架关键锻件产品上的空白。
11月17日,山东机床附件产业集群首家共享工厂——平原鑫盛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正式揭牌。山东省机床附件产业集群共享工厂的诞生,标志着过往每个企业以“单打独斗,自我循环”为主的模式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一个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围绕制造流转的各个环节来整合分散的制造资源,通过使用权分享,最大化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新型生产形态在鲁北大地生根发芽。
共享工厂的设备基本都是各厂利用率很低的半闲置设备,他们通过长期租赁的方式实行“整租零用”。共享工厂收取加工费,然后再按照每个工序分配给操作工人,差价就是企业的毛利润。除了设备之外,海尔海创汇与平原县政府平台共同出资设立的平原海创汇公司,还创设了“原材料和标准件共享仓库”,对全产业集群开放。以鑫盛精密为载体的共享工厂实现了8 个共享:原料共享、员工共享、设备共享、订单共享、品牌共享、库存共享、物流共享、检测共享。
11月26日,星火机床—武汉理工复合材料设备创新工程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在天水举行。创新工程中心旨在建成我国复合材料加工行业技术一流的研发中心,其中心任务是完善企业产品研发和自主创新的基础平台,满足特殊领域对纤维复合材料缠绕设备大型化、高精度化、量产化的迫切需求,开发高精度、超重型(承重300 t)、缠绕、切削、磨削、钻削一体化的复合材料缠绕设备,突破复合材料缠绕设备研发的技术瓶颈,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创新工程中心日常管理工作机构设在星火机床,设主任1 名,副主任1 名,专职人员10 人(其中博士1名、高级职称人员5人、中级职称人员4人)。该中心是我国首家研制复合材料设备的研发机构,将通过构建紧密型合作关系,形成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同步发展的高效模式。促进产品转化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将长期致力于提供高端优质的复合材料设备研发制造,为国防安全及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11 月19 日,合肥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 年合肥市新能源汽车整车以及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载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新能源汽车与交通、能源、信息通信等实现融合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超过千亿,整车产能达到100万辆,质量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在攻关核心技术方面,合肥市提出每年组织实施一批关键技术研发项目,重点突破整车集成、动力电池、电驱动、智能网联、轻量化以及前瞻性技术。不断提升基础关键技术、先进基础工艺、基础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等研发能力,在新能源汽车整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智能网联等方面形成技术领先优势。
在培育产业生态方面,明确要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支持江淮汽车、蔚来汽车、江淮大众、安凯客车、合肥长安、奇瑞(巢湖)等整车企业加强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建设,创新“车电分离”等商业模式,提升品牌国际竞争力,培育行业领军企业。
11月26日,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的2020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在南京开幕。
大会围绕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紧扣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助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以“智能制造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打造云展会,以高科技赋能实体展会,助力智能制造迈向新未来。
大会围绕“智能制造综合进展及示范应用”、“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智能制造产业应用”、“智能制造社会生态”4 个板块,通过专题报告、高端对话、专题演讲、圆桌论坛、主旨演讲等形式,行业专家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借助大会创建的国际化交流平台以及各区政府搭建的常态化高峰会,国内外人才与学者就智能制造最新技术、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产业升级与融合、人才培养等话题交流,促进学术交流与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