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彩金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
急诊科是负责抢救重症病人的科室,其具有患者病情危急、病种多样、抢救任务重的特点。因此急、忙、多学科性易感染、是急诊科护理工作的特点[1]。实习护生是护士的后备军,其护理能力关系到医疗单位将来的护理服务质量,而急诊科对护理工作有着极高的要求,提升教学治疗,强化实习护生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理论知识是关键。本文通过研究个性化带教模式的实施效果,探讨该教学模式在急诊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具体如下。
选择我院急诊科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72名实习护生,通过双盲法分为各36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我院实习护士均为女性,观察组年龄21~24岁,平均22.15±1.25。对照组年龄22~24岁,平均23.48±1.93。两组护生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传统带教, 护士长入科教育,让护生熟悉科室环境、科室规章制度、各岗位职责等等。带教老师围绕急诊科常见病开展临床带教工作,护生观摩带教老师的示范。实习结束后进行考核
1.2.2 观察组
(1)实习护生入院后,院内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会,宣扬我院护理先进事迹,让先进护士上台宣讲护理文化,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提升实习护生的职业操作。
(2)护士长进行入科宣教,详细对护生介绍急诊科的环境、工作制度、职业安全防护等事项。同时发放相关资料以便护生加强记忆,护士长主动询问护生是否有不理解之处,并及时解答。
(3)护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不同,带教老师根据其个人能力将其分为几个等级。因材施教,针对其薄弱点各个击破。护生临床经验少,动手能力差,带教老师提供更多的操作机会,在观摩护生操作过程中掌握其短处,及时纠正不足之处,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强化其实践能力。
(4)在每一次临床教学后,进行总结。带教老师对多发错误、易忽略点进行总结。同时让护生结合自身状况进行补充,将其制作成PPT,让护生进行对照并通过总结再次强化不足之处。
本研究评价标准为考核成绩,考核项目共分为理论成绩、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护理操作、应急处理4项,每一项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学生的护理能力越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利用SPSS 17.0软件对此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P<0.05)表示数据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比较组间考核成绩,理论成绩:观察组(91.35±1.52),对照组(88.43±1.65),t=7.810,P=0.001。基础护理操作:观察组(94.38±2.12),对照组(88.74±1.43),t=13.233,P=0.001。专科护理操作:观察组(91.37±2.33),对照组(86.32±1.48),t=10.977,P=0.001。应急处理:观察组(95.38±1.57),对照组(83.34±1.54),t=32.848,P=0.001。观察组4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急诊科护理承担急诊护理、急救护理、急诊护理人员培训、急症、危重症患者资料收集等工作,护理的质量关系到诊治效果。提高实习护生的护理能力有利于实现急诊科护理质量的可持续性提升,为此带教老师要改善教学质量。
传统带教以带教老师为主题,实习护生的临床经验较少,在传统带教过程中护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难以强化,在进入岗位后难以快速适应急诊科工作环境[2]。个性化带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加强临床护理经验,提高护理技能,并在护理过程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纠正错误、总结错误找到失败真正的原因[3]。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理论成绩、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护理操作、应急处理分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个性化带教的临床教学效果优于传统带教。
总而言之,在急诊科实习护生的临床带教中实施个性化带教,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实习护生的学习能力,该教学方式具有较高使用价值。